..续本文上一页痴非常微薄”,故其五欲,又比初果者淡薄许多,将要超脱欲界业习,故应深思经上所说:“在家居士为何在“服习五欲”的情况下犹能证得初果与二果”的经意为何!
(4)佛在世时诸多居士命终后得三果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八五四)又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梨迦聚落繁耆迦精舍。尔时那梨迦聚落,多人命终,时有众多比丘,著衣持钵,入那梨迦聚落乞食,闻那梨迦聚落,罽迦舍优婆塞命终、尼迦吒、佉楞迦罗迦、多梨沙婆阇、露优婆阇、露梨色吒、阿梨色吒、跋陀罗、须跋陀罗耶舍、耶输陀耶舍、
多罗,悉皆命终。闻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晨朝入那梨迦聚落乞食,闻罽迦舍优婆塞等命终,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诸比丘白佛:世尊,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
此世,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皆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当受一生,究竟苦边。此那梨迦聚落,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佛告诸比丘:汝等随彼命终,彼命终而问者徒劳耳,非是如来所乐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为奇,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另《佛般泥洹经》卷上亦有说明诸多居士命终后得证初果、二果、三果的经文)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八)又说:“若复比丘、比丘尼思惟此义乃至十岁,必成二果,若阿罗汉、若阿那含。比丘且舍十岁,若一年之中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终无中退,比丘且舍一年,其四部之众十月,若至一月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亦不中退,且舍一月,若四部之众七日之中思惟此义,必成二果,终不有疑。”(卷四十六(一)又有比丘戒成就,于禅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的经文)《中阿含》卷二十五(九八)亦同。
由此可知,佛在世时的四众弟子,多有在“短时间内”得证声闻四种果位的实例,请注意:这是指“佛在世时”才有“诸多比丘”于“短时间内”得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事证”,并不适用于“末法中”的“禅修者”。而且这只是《阿含经》所记载佛在世时的“四众弟子”得证声闻四果的片段实说,而且有更多四众弟子证得声闻四果的事实,皆没有记述在《阿含经》内,亦即说明佛在世时的四众弟子能证声闻果位中的任何一个果位者皆是“利根器者”,才能生在佛世,随佛出家证果或解脱。但是要完成佛果|成佛,却不是在七日、一年、十年、一生、二生、三生、七生、百生、千生、千劫、万劫中,就能修证成就的。
(5)历劫修行才能成佛的经文
甲、《杂阿含》中说明“历劫常选择”才能成佛的经文
这个道理,在《四部阿含经》中皆有说明。如《杂阿含经》卷四(一○○)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而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昙,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
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佛者是世间,超渡之胜名;
为是父母制,名之为佛耶?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
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
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
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
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
拔诸使剌本,等觉故名佛。
佛说偈已,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杂阿含经》卷四(一○一)亦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有从迦帝聚落、堕鸠罗聚落,二村中间,一树下坐,入尽正受。时有豆磨种姓婆罗门,随彼道行,寻佛后来,见佛脚迹,千辐轮相印文显现,齐辐圆辋,众好满足,见已作是念:我未曾见,人间有如是足迹,今当随迹以求其人。即寻脚迹,至于佛所,来见世尊坐一树下,入尽正受,严容绝世,诸根澄静,其心寂定,第一调伏,正观成就,光相巍巍,犹若金山,见已白言:为是天耶。
佛告婆罗门:我非天也。
问曰:为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
罗伽、人、非人等?
佛告婆罗门:我非龙乃至人非人也。
婆罗门白佛:若言非天、非龙乃至非人、非非人为是何等?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天龙乾闼婆,紧那罗夜叉;
无善阿修罗,诸摩
罗伽。
人与非人等,悉由烦恼生,
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
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
虽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
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著;
历劫常选择,纯苦无暂乐。
一切有为行,悉皆生灭故;
离垢不倾动,已拔诸剑剌;
究竟生死际,故名为佛陀。
佛说此经已,豆摩种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路而去。”
这两段经文皆在说明“成佛者”是经过“历劫求选择”的过程,才能成佛。
有人会问:经上明明说“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远离息尘垢”、“究竟生死际”、“等觉故名佛”,也就是说佛是将“尘垢烦恼”完全尽断,即断除“一切有为行”,才成佛,故说“等觉故名佛”。
但是有一个疑问:“脱离生死苦海”需要“历劫求选择”,亦即需要历经“劫数”才能究竟生死际吗?而且经上说“历劫”二字是,一劫?二劫?三劫?……十劫、二十劫?五十劫?还是百劫、千劫、万劫、并没有说“经过多少劫数”,才能了脱生死?故知百千亿劫……,绝对不是指只有在“历劫中”为了断除“有为行而需要经过不知多久的劫数,才能拔诸使剌本,究竟生死际!
”是以这段经文值得四众弟子深思!而在以下经文中更将“历劫求选择,等觉故名佛”的经意解释得更为清楚!
乙、《杂阿含》中“历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经文
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六四○)又说:“……尔时佛母摩诃摩耶夫人,天上来,诣诸众僧所,号
啼泣,鸣呼苦哉?是我之子,经历阿僧祇劫,修诸苦行,不愿劳体,积德成佛,今者忽然消灭。而说偈言:
我是佛亲母,我子积苦行;
经历无数劫,究竟成真道。
悲泣不自胜,今法忽磨灭;
鸣呼智慧人,尔今何所在?
持法舍诤讼,从佛口所生;
诸王无上尊,真实佛弟子。
头陀修妙行,宿止林薮间;
如是真佛子,今为何所在?
今者于世间,无有诸威德;
旷野山林间,诸神寂无言。
施戒愍群生,信戒自庄严;
忍辱质直行,观察诸善恶;
,如是诸胜法,今忽都已尽。”
这段经文更点出上述经文所说“历劫求选择”的“时间”,是“经历阿僧祇劫,修诸苦行,才能成佛。”但是“经历多少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经文上只有说:“经历无数劫”,才能究竟成真道,而并没有说明“历经多少劫数,才能成佛”,这是《杂阿含经》上唯一一段明确说明成佛者必须“历经阿僧祇劫”才能究竟成佛的“经证”。四众弟子亦应深思这段经义。但是并不为后世一类声闻行者所接受。而必须“历经多少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经文,在以下经文有更明确说明。
丙、《增一阿含经》中“无数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经文
如《增一阿含经》卷十六(八)又说:“……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无上道。”
《长阿含》卷一(一)又说:“……我从无数阿僧祇,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一)也说:“……汝今比丘将来无数阿僧祇劫,当作佛号曰灯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宝藏佛报曰:能也牟尼女,成无上正真之道也。然王女,当知将来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出世,是汝善知识,彼佛当授汝决……。”
由此可知,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或者经过“无数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经证”,在《增一阿含经》中早有记载,而《杂阿含经》在上述说明“历经阿僧祇劫、修诸苦行”的经文后,又有“经历无数劫,究竟成真道”的经文,而此“经历无数劫”不就是指“经历无数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意思吗?而无论说“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或说“历经无数阿僧祇劫”,均是在说明若欲“究竟成佛”需要“经过不可思议的劫数”才能完成佛果。进一步说,《增一阿含经》上说的“三大阿僧祇劫”的每一大阿僧祇劫中皆有“无数阿僧祇劫”的“意涵”在其中,只是用“三大阿僧祇劫”来做说明成佛的时间必须经过“三个无数大阿僧祇劫的阶段”才能成佛。而这三大阿僧祇劫的阶段是什么?《增一阿含经》中并没有说明。但是在“大乘经论”中有详解。如《华严经》、《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经》及“成唯识论”等便将三大阿僧祇劫中,菩萨修行的资粮及阶位做详述。而在《阿含经》上对“成佛需要历经劫数”的经文,仅有寥寥数篇,但是在“大乘经典”中(如《大宝积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却广说,成佛者必须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的经文。故四众弟子应省思:为何佛在“大乘经典”广说“成佛的时间表”,而却在“阿含经”略说?必有因缘。佛弟子更应深思:为何需要“无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这牵涉到一位菩萨行者无始以来与不可思议、不可称数的“六道众生”所结善、恶缘等甚深难解、难了的“业种、业缘、业习、业网、业报”等大问题。一位菩萨行者何时扭转其无始以来所结“六道众生”的善、恶业缘、业网成为佛道的善增上业缘、业网成熟之际,便能究竟成佛。故知何时才能“圆满成佛”不仅是“自度解脱范围”,尚牵涉到与“宿世众生”纠结的“善恶业习、业缘”如何转换为佛道上的清净业网等大问题,故一位菩萨行者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究竟成…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