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有众生诽谤圣人者,必当堕三恶趣生地狱中,如是王子当作是学。
尔时佛与满呼王子,说极妙之法,劝发令喜,即于座上得演此咒愿……。”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文,经中说:朱利槃特比丘是佛在世时所有比丘中根器最闇钝的,但是仍然证得阿罗汉果。(然而若是生在末法之中,此比丘却是最优质的“利根器者”),因其能证罗汉果。此比丘在证果后,居然与当世外道梵志共论时,不能答对,深究其义,应该“其心已寂然”,“不愿诤论世俗事”。故与梵志谈论时不乐诤辩。而“专意习于神足,不学余法;恒以神足与人说法。”以此说明一类罗汉比丘解脱后,其心已寂然,不乐诤辩应答事,此亦是一类阿罗汉“慈悲心薄弱”的明证。以此说明阿罗汉的福德、慈悲及对世俗法的应答能力均不如佛。
丁、证声闻果位者不一定得名闻、财利、供养,不一定能说法
依《杂阿含》三十二(九一八)又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有三种良马,何等为三:有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体具足,有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体具足。有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于正法律,有三种善男子,何等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体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体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
何等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体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如实知,苦灭圣谛如实知,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断此五下分结已,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
云何色不具足?若问阿毗昙律,不能解了句次第、随顺、决定解说,是名色不具足。
云何形体不具足?谓非名闻大德,能感财利、供养、衣被、饮食、随病汤药,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体具足。何等为捷疾具足?色贝足,非形体具足,谓善男子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
云何色具足?若有问阿毗昙律,能以次第句味,随顺决定而为解说,是名色具足。
云何非形体具足?谓非名闻大德,能感财利供养、衣被、饮食、随病汤药,是名非形体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形体具足。
何等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谓善男子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
何等为色具足?若有问阿毗昙毗律,乃至而为解说,是名色具足。
何等为形体具足?谓名闻大德能感财利乃至汤药众具,是名形体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又《增一阿含》卷十七(九)亦同。)
这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文。以此说明一类声闻弟子虽然得证三果,但是在“他人询问阿毗昙律时,不能解了句味、次第、不能随顺应答、不能决定解说,甚至“默默无闻”(非名闻大德),四事供养乏少。以此证明声闻弟子在证果后,因为当时弘法因缘不具足,不一定得名闻、财利、供养,不一定能说戒、说法利生,当然其福德、说法能力不如佛。
(6)佛的常随众五百比丘有得慧解脱、有的俱解脱、有的三明达
依《中阿含经》卷二十九(一二一)说:“……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耶,彼时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不嫌汝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汝有聪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舍梨子,汝成就实慧。舍梨子,犹转轮王而有太子,不越教已,则便受拜父王所传,而能复传。如是舍梨子,我所转*轮汝复能转。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汝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复再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世尊,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此五百比丘尽得无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尽而得善义、正智、正解脱。唯除一比丘,我亦本已记于现法中得究竟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复三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世尊,此五百比丘,几比丘得三明达?几比丘得俱解脱?几比丘得慧解脱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比丘得慧解脱。舍梨子,此众无枝无叶亦无节戾,清净真实得正住立。”(《杂阿含》卷四十五“一二一二”亦同)
由此可知,佛在世时,获得“慧解脱者”远比得“俱解脱者”, , 为多,而获得“俱解脱者”又比得“三明达者”为多。而事实上,俱解脱者,得“宿命明、天眼明、神足明、三明达者”甚多,应该说是俱解脱者得“三明达”的神通力用又有厚薄,深浅之别。故此段经文,更将阿罗汉果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慧解脱、俱解脱及三明达,而佛更高于任何阿罗汉果的层次。何以证明?
8.成佛的时间与证阿罗汉果的时间相差得很远
(1)佛在世时的声闻弟子皆是“顿根器”故证果快
如在《四部阿含经》上,皆有说明,佛在世时,在当生得证阿罗汉果的实例很多。但是“成就佛果”却不是一世、两世、多世就能达成的。如《别译杂阿含经》卷六(一一九)中,有记载大迦叶尊者,出家第八日即证三果,第九日尽诸有漏、得阿罗汉的例子。《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九六九)又有舍利弗出家半月不起诸漏、心得解脱的例子。又《杂阿含经》卷三十五(九七九)有须跋陀罗当日出家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果的例子。又在《杂阿含经》上记述,如果声闻弟子一心用智慧观察,思惟色、受、想、行、识五蕴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得到信心坚定的程度,只要在今生修行的中间,没有遭遇意外死亡,一定能成就“声闻初果”的经文,此为针对佛在世时利根器的声闻弟子而言。然而“成佛的时间”却是需要“历劫修行”才能究竟达成的。
(2)佛说比丘随时善学三学今生必得阿罗汉果
又在《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八二七)记载,比丘今世必当得证阿罗汉果的经文,如经上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何等为三:谓彼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彼田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诸比丘,然彼长者耕田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长果实成熟,若明日若复后日,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如是比丘,于此三学,随时善学: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若明日、若后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后日,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已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已,随彼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譬如比丘伏鸡生卵,革乃至十二,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若以瓜刮,令其儿安稳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稳得生。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此可知,佛在世时只要出家弟子在当世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戒、定、慧三学增上、精进、等持成就,是有希望不起诸漏、心善解脱的。但是并不适用于末法根器,因为若欲“生无佛世”,而“证果、解脱”,其根器比阿罗汉还高,称为辟支佛,如前述《增一阿含经》所说。《阿含经》上说得很清楚,“阿罗汉”与“辟支佛”所学无异道,皆是依“四圣谛”、修之而了脱生死,末法之中是否有大迦叶、辟支佛之根器者,值得省思!
(3)佛在世时多有四众弟子得证四果或者得证声闻三种果位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九六四)说:“……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千万不要误会此段经文是说:在家居士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的在不断五欲“与妻子不断淫事,享受世间荣华富贵的情况下”,可以得证初果及二果?
当知证初果,并未欲界五欲全断,但是其“五欲”绝对比“俗人淡薄许多”。证二果者已经“贪恚…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