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是有其以六度万行“自度、度他的甚深修持福慧资粮意涵”在其间!绝不如“一分行者所说只要“一世修行就能圆满成佛”,或者仅需经过“数世、数十世修行就能圆满成佛!””在此不说,详见笔者所著“下篇之二|菩萨如何庄严净土”一书。
丁、佛出世不仅教化声闻弟子同时度化菩萨弟子的经文
《增一阿含》卷二十七(二)又说:“尔时佛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
这段经文又说明,佛出世并不是只为教化“声闻弟子”而出世说法,更为“未发菩萨意者使发菩萨心”,即是说佛又为教化发成佛心的菩萨弟子而出世说法,又为了为“菩萨弟子及声闻弟子授记成佛”而出世教化。(如《法华经》所说)
戊、佛有六法不同阿罗汉所修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五)又说:“世尊告阿那律说:……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佛对布施波罗蜜无疲厌)。二者教戒(对四众弟子教诫无疲厌)。三者忍(佛对忍辱波罗蜜无疲厌)。四者法说、义说(佛有四无所畏及无碍辩才对说法无疲厌。)五者将护众生(佛以悲愿力护念众生无疲厌)。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佛对勤求佛道功德无疲厌),如来此六法无有厌足、……。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由此可知,修行者“由勤修福德无厌足”而成佛道,而声闻弟子只有以上所说“一法或二法或三法”,因一类阿罗汉证果后,其心寂然,不说法度众“无护生心”,更不会教人发“无上成佛之心”,由是说明“成佛者”与“阿罗汉”绝对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而成佛者在因地如何发心修行才能圆满成就,以下经文有扼要说明。
己、《增一阿含经》中“菩萨修学六度波罗蜜”的经文
如《增一阿含经》卷一九(五)又说:“……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佛告弥勒: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云何为四?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欢喜惠施不生著想,由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菩萨发心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著。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行此四法,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故弥勒,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当发此誓愿,具足诸行。如是弥勒,当作是学,尔时弥勒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既然成佛与阿罗汉之间是有非常大的“距离”的,那么“成佛之道”绝不等同“解脱之道”,而在未成佛的过程间,一定有一段“修行成佛的历程”,即是《增一阿含经》约略说明的“菩萨道”,亦即菩萨修行之法。何谓菩萨修行之法?即是六度波罗蜜。而在《增一阿含经》中只约略提到六度中菩萨“布施”的意涵,并没有将“六度波罗蜜”一度一度的修行意义详细叙述出来。而却在“大乘经典中广说”,如“《般若经》、《大宝积经》等”,而佛为何没有在“阿含经中”广说“菩萨道”?
因为《阿含经》最主要是为“声闻弟子”修学“解脱之道”而宣说的经典,故只在《阿含》中略说“菩萨法”,是可以理解的,相对的佛在“大乘经典”中亦因闻法大众大多是菩萨弟子,而广说“菩萨道”,却少说“声闻法”,亦是可以理解的。
庚、佛道及三乘思想是《四阿含》共同传诵的经文
又《中阿含经》卷八(三二)有“阿难白曰:我闻世尊迦叶佛时始愿佛道,行梵行”的经文。
这是在《中阿含》内少数记载“佛道”及三乘不同名的经文,又在卷三十六有佛、阿罗汉、辟支佛三种不同名相的经文,亦证明“佛道”的思想,“三乘”的思想是“四阿含”共有的,亦是部派佛教所共同传诵的经文,只是在《阿含经》内“少说”而不受到“声闻弟子”的注意,因不是他们心心念念所修学的法门,当然会忽略而不重视。
辛、证阿罗汉果后只能随顺所知“四念处”等法义而行进
以上经文明示,“什么是佛?”“佛与阿罗汉为何无异?又为何有异?”成佛的时间与声闻弟子修行证果的时间又有何差异?佛与阿罗汉的“觉悟”又有何不同?
而依《杂阿含经》上说,佛是能够彻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宇宙、世界、众生的生、住、异、灭等现象的一个伟大的智慧觉者(如佛十力义)。佛为什么能够有这种广大、深远的智慧能力呢?依前述《杂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说,这是佛在无量劫数中,精进不断地勤苦修行而获得的成果。
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如果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在“历劫中求选择”,亦即是要在无量劫中,选择修学异于声闻行法、异于辟支佛行法,也就是“成佛之法,行菩萨道”,回入生死海中,做无量利益众生的修持,才能究竟成佛。如前述《增一阿含》卷十六(八)所说,佛于六法无厌足,故修福无量,“由福成佛道”。但是一位在佛住世时已经见性、悟道的声闻行人,若不是经“由佛指导修行”,自己却没有自觉、自证法性的能力,不能如“辟支佛”般地“无师自悟”,一定要听佛说法,才能证果、解脱。而且“利根器”如舍利弗、大迦叶、目犍连等,只要在一生中精进苦修,就可以得证阿罗汉果,最迟也能在天上、人间往返七次后,成就阿罗汉果。并且当罗汉证果后,也只能随顺所知法义,随顺道果而行进。(按此指一类“小阿罗汉”而言)。
如《杂阿含》卷十(二五九)说:“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无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杂阿含》卷二十四(六二一)亦说:“若阿罗汉,诸漏尽已,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于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乃至于法得远离。”这两段经文,足以证明一类阿罗汉在证四果后,只能随顺其所知“四念处”等法义而行,随顺道果而行进的事实。
以是证明,许多证罗汉的行者因为没有如佛过去、现在、未来“历劫广修福慧、回向佛道”的坚固、不退的事行及过程,当然没有佛的十种广大智慧功德法力。因为阿罗汉的学法能力和智慧力、福德力不如佛,所以说阿罗汉当然不是佛。
并且从前述《阿含经》的经文中,明白的指示说,一个修行人,一定要在无量劫中把智慧与福德修持圆满成就,才可以称为佛,否则都只是在成佛的道路上前进而已。所以不仅在佛在世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阿罗汉弟子,敢自称是佛,就是佛涅槃以后,也没有一个阿罗汉弟子,敢自称自己已经成佛。
由此证明,因为阿罗汉不是佛,当然了脱生死的方法绝不等同“成佛之法”,是故必然有另外的“成佛之道”,可见五百阿罗汉第一次在“窟内结集”声闻藏经外,一定同时有多方的“大众部”在“窟外结集”“菩萨藏经”,这是不容诤辩的事实。亦由此证明“佛教经典的结集”,与世俗哲学丛书撰写、编辑方式是迥然不然的。因为“大、小乘经典”的内容不仅涉及佛、阿罗汉、菩萨、辟支佛等“内证智境”的“修证大问题”,更涉及“佛教宇宙观”的“深广内涵”,其中谈到“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多度、复度时空间”“无数化生众生”因各种业力的和合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秽土世界”及“多类善性世界”乃至“净土世界”的﹁时空﹂、“依报”、“正报”等不可思议的不同类别的“共业聚合”的生存问题乃至“修行问题”等,岂是现代生存在“三度时空”的学术研究者能够以人类有限的“凡常思虑”所推测及臆度出来的!
壬、《金刚经》所说的“成佛义”与《阿含经》所说的“成佛义”是截然不同的
又有另外一种重要理由,也会让后世佛弟子误会阿罗汉就是佛,因为就如金刚经亦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而且在《诸般若经》中均有“相类法义”。无怪乎后世一类弘法者要将《金刚经》及“诸般若经典”所说“成佛之义”与《阿含经》所说“证空三昧、无相三昧等就是成佛之义”来相提并论。然而若是只取《金刚经》所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之义而以此说明《金刚经》所示的“成佛义”,亦是“断章取义”。因为《金刚经》又有经文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谓修一切善法?详见《诸般若经典》所说。其中包括“菩萨以六度波罗蜜庄严净土”的修行内涵过程,才是“般若经典”所说的“具足修一切善法的完整义”。而最后成就充足、圆满、庄严的佛位果报身相,才是《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法,才能究竟成佛之意”,否则“经中”就不会接著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故知《金刚经》之义是说要“离一切相”…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