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P12

  ..續本文上一頁佛”是有其以六度萬行“自度、度他的甚深修持福慧資糧意涵”在其間!絕不如“一分行者所說只要“一世修行就能圓滿成佛”,或者僅需經過“數世、數十世修行就能圓滿成佛!””在此不說,詳見筆者所著“下篇之二|菩薩如何莊嚴淨土”一書。

  丁、佛出世不僅教化聲聞弟子同時度化菩薩弟子的經文

  《增一阿含》卷二十七(二)又說:“爾時佛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爲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當轉*輪,二者當度父母,叁者無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

  這段經文又說明,佛出世並不是只爲教化“聲聞弟子”而出世說法,更爲“未發菩薩意者使發菩薩心”,即是說佛又爲教化發成佛心的菩薩弟子而出世說法,又爲了爲“菩薩弟子及聲聞弟子授記成佛”而出世教化。(如《法華經》所說)

  戊、佛有六法不同阿羅漢所修

  《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一(五)又說:“世尊告阿那律說:……世間求福之人無複過我,如來于六法無有厭足。雲何爲六:一者施(佛對布施波羅蜜無疲厭)。二者教戒(對四衆弟子教誡無疲厭)。叁者忍(佛對忍辱波羅蜜無疲厭)。四者法說、義說(佛有四無所畏及無礙辯才對說法無疲厭。)五者將護衆生(佛以悲願力護念衆生無疲厭)。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佛對勤求佛道功德無疲厭),如來此六法無有厭足、……。世間所有力,遊在天人中,福力最爲勝,由福成佛道。”

  由此可知,修行者“由勤修福德無厭足”而成佛道,而聲聞弟子只有以上所說“一法或二法或叁法”,因一類阿羅漢證果後,其心寂然,不說法度衆“無護生心”,更不會教人發“無上成佛之心”,由是說明“成佛者”與“阿羅漢”絕對有許多不同的地方。而成佛者在因地如何發心修行才能圓滿成就,以下經文有扼要說明。

  己、《增一阿含經》中“菩薩修學六度波羅蜜”的經文

  如《增一阿含經》卷一九(五)又說:“……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诃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诃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雲何爲四?于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複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施不生著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踴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複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複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爲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叁法具足六度。複次彌勒,菩薩摩诃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衆生之類,菩薩最爲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若菩薩摩诃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诃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既然成佛與阿羅漢之間是有非常大的“距離”的,那麼“成佛之道”絕不等同“解脫之道”,而在未成佛的過程間,一定有一段“修行成佛的曆程”,即是《增一阿含經》約略說明的“菩薩道”,亦即菩薩修行之法。何謂菩薩修行之法?即是六度波羅蜜。而在《增一阿含經》中只約略提到六度中菩薩“布施”的意涵,並沒有將“六度波羅蜜”一度一度的修行意義詳細敘述出來。而卻在“大乘經典中廣說”,如“《般若經》、《大寶積經》等”,而佛爲何沒有在“阿含經中”廣說“菩薩道”?

  因爲《阿含經》最主要是爲“聲聞弟子”修學“解脫之道”而宣說的經典,故只在《阿含》中略說“菩薩法”,是可以理解的,相對的佛在“大乘經典”中亦因聞法大衆大多是菩薩弟子,而廣說“菩薩道”,卻少說“聲聞法”,亦是可以理解的。

  庚、佛道及叁乘思想是《四阿含》共同傳誦的經文

  又《中阿含經》卷八(叁二)有“阿難白曰:我聞世尊迦葉佛時始願佛道,行梵行”的經文。

  這是在《中阿含》內少數記載“佛道”及叁乘不同名的經文,又在卷叁十六有佛、阿羅漢、辟支佛叁種不同名相的經文,亦證明“佛道”的思想,“叁乘”的思想是“四阿含”共有的,亦是部派佛教所共同傳誦的經文,只是在《阿含經》內“少說”而不受到“聲聞弟子”的注意,因不是他們心心念念所修學的法門,當然會忽略而不重視。

  辛、證阿羅漢果後只能隨順所知“四念處”等法義而行進

  以上經文明示,“什麼是佛?”“佛與阿羅漢爲何無異?又爲何有異?”成佛的時間與聲聞弟子修行證果的時間又有何差異?佛與阿羅漢的“覺悟”又有何不同?

  而依《雜阿含經》上說,佛是能夠徹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宇宙、世界、衆生的生、住、異、滅等現象的一個偉大的智慧覺者(如佛十力義)。佛爲什麼能夠有這種廣大、深遠的智慧能力呢?依前述《雜阿含經》及《增一阿含經》說,這是佛在無量劫數中,精進不斷地勤苦修行而獲得的成果。

  也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如果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在“曆劫中求選擇”,亦即是要在無量劫中,選擇修學異于聲聞行法、異于辟支佛行法,也就是“成佛之法,行菩薩道”,回入生死海中,做無量利益衆生的修持,才能究竟成佛。如前述《增一阿含》卷十六(八)所說,佛于六法無厭足,故修福無量,“由福成佛道”。但是一位在佛住世時已經見性、悟道的聲聞行人,若不是經“由佛指導修行”,自己卻沒有自覺、自證法性的能力,不能如“辟支佛”般地“無師自悟”,一定要聽佛說法,才能證果、解脫。而且“利根器”如舍利弗、大迦葉、目犍連等,只要在一生中精進苦修,就可以得證阿羅漢果,最遲也能在天上、人間往返七次後,成就阿羅漢果。並且當羅漢證果後,也只能隨順所知法義,隨順道果而行進。(按此指一類“小阿羅漢”而言)。

  如《雜阿含》卷十(二五九)說:“得阿羅漢果證已,複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阿羅漢亦複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無我。所以者何?爲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雜阿含》卷二十四(六二一)亦說:“若阿羅漢,諸漏盡已,所作已作,舍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于彼時,亦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于心,受、心、法、法觀念住,乃至于法得遠離。”這兩段經文,足以證明一類阿羅漢在證四果後,只能隨順其所知“四念處”等法義而行,隨順道果而行進的事實。

  以是證明,許多證羅漢的行者因爲沒有如佛過去、現在、未來“曆劫廣修福慧、回向佛道”的堅固、不退的事行及過程,當然沒有佛的十種廣大智慧功德法力。因爲阿羅漢的學法能力和智慧力、福德力不如佛,所以說阿羅漢當然不是佛。

  並且從前述《阿含經》的經文中,明白的指示說,一個修行人,一定要在無量劫中把智慧與福德修持圓滿成就,才可以稱爲佛,否則都只是在成佛的道路上前進而已。所以不僅在佛在世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阿羅漢弟子,敢自稱是佛,就是佛涅槃以後,也沒有一個阿羅漢弟子,敢自稱自己已經成佛。

  由此證明,因爲阿羅漢不是佛,當然了脫生死的方法絕不等同“成佛之法”,是故必然有另外的“成佛之道”,可見五百阿羅漢第一次在“窟內結集”聲聞藏經外,一定同時有多方的“大衆部”在“窟外結集”“菩薩藏經”,這是不容诤辯的事實。亦由此證明“佛教經典的結集”,與世俗哲學叢書撰寫、編輯方式是迥然不然的。因爲“大、小乘經典”的內容不僅涉及佛、阿羅漢、菩薩、辟支佛等“內證智境”的“修證大問題”,更涉及“佛教宇宙觀”的“深廣內涵”,其中談到“多種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多度、複度時空間”“無數化生衆生”因各種業力的和合而形成不同類型的“穢土世界”及“多類善性世界”乃至“淨土世界”的﹁時空﹂、“依報”、“正報”等不可思議的不同類別的“共業聚合”的生存問題乃至“修行問題”等,豈是現代生存在“叁度時空”的學術研究者能夠以人類有限的“凡常思慮”所推測及臆度出來的!

  

  壬、《金剛經》所說的“成佛義”與《阿含經》所說的“成佛義”是截然不同的

  又有另外一種重要理由,也會讓後世佛弟子誤會阿羅漢就是佛,因爲就如金剛經亦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而且在《諸般若經》中均有“相類法義”。無怪乎後世一類弘法者要將《金剛經》及“諸般若經典”所說“成佛之義”與《阿含經》所說“證空叁昧、無相叁昧等就是成佛之義”來相提並論。然而若是只取《金剛經》所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之義而以此說明《金剛經》所示的“成佛義”,亦是“斷章取義”。因爲《金剛經》又有經文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謂修一切善法?詳見《諸般若經典》所說。其中包括“菩薩以六度波羅蜜莊嚴淨土”的修行內涵過程,才是“般若經典”所說的“具足修一切善法的完整義”。而最後成就充足、圓滿、莊嚴的佛位果報身相,才是《金剛經》所說的“修一切善法,才能究竟成佛之意”,否則“經中”就不會接著說: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故知《金剛經》之義是說要“離一切相”…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