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P13

  ..續本文上一頁得證“實相空義”,成就“心莊嚴”及累劫修積福報圓滿,具足叁十二相等,成就“身莊嚴”,這才是《金剛經》所說“圓滿成佛義”(此爲略提)。故一類弘法者只提《金剛經》及《般若經》所說:“離一切諸相(即修學空叁相、無相叁相)成就”,就是“充足成佛義”,誠如《金剛經》所說有將“成佛義”導入“斷滅空”中誤導衆生不能正確分辨“阿羅漢證空解脫”與“圓滿成佛義”時所具足成就的“真空妙有”的“內證智境”兩者有何不同?(如《華嚴經》所說)

  癸、佛在世時佛弟子的修行路線分爲兩大類

  而且由《四部阿含經》的內容得知,佛在世的時候,因爲弟子的根器,有大、小、利、鈍的種種差別,所以選擇修行的法門,有種種的不同。有的弟子發心修學了脫生死的法門。有的弟子發願生天享樂,有的弟子發心修學成佛的法門(《四阿含》略說),所以就會因爲弟子根器的不同,而産生多類的修行路線。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爲兩大類,一種就是《阿含經》上處處提到的,聲聞弟子所選擇的了脫生死的修行路線,一種就是《雜阿含經》中約略提到和《增一阿含經》多次提到的,乃至“大乘經典”中廣泛說明的發佛道悲願的具有大道心的大根器弟子,所選擇的成佛的修行路線。

  既然有成佛的修行方法,那麼這種修行的方法,當然不是了脫生死的修行成果,就能夠滿足的。換句話說,就是《增一阿含經》中和“大乘經典”中,佛爲另一類根器的弟子所開示的成佛的修行方法。這種成佛修行的方式,當然是由另一類發大心、行大願的佛弟子來完成這種艱钜的成佛修行理想。在《雜阿含》、《增一阿含經》及《長阿含經》上,就是爲了區別發成佛悲願的修行人和聲聞弟子的修行有差別,所以用“菩薩”的名詞來稱呼在成佛道上走的修行人。所以才會有菩薩道的修行成佛過程出現,因此才會有菩薩運用神足通往返十方宇宙中有衆生居住的世界,廣度衆生,莊嚴淨土,成熟有情,開發淨土世界,成就圓滿佛果的事實出現在諸“大乘經典”中。

  而且“授記成佛”的經義及佛經過無量劫修成佛果的經文,即佛宿世的本生故事,是《阿含經》所公認的事迹。諸如《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皆有記載未來佛(彌勒菩薩)及世尊授記成佛(燃燈佛)的經文及佛與佛弟子共同修行的本生故事。又如《增一阿含》卷十一亦有記述佛對比丘說宿世曾經曆經無量劫修行,方授佛記的經文。《增一阿含》卷叁十八(二)又有佛對優波離說過去此閻浮提(娑婆世界曾經有一位寶藏佛出世,當時有一位長者比丘供養佛……,佛爲其授記說:“汝今比丘,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作佛號曰燈光如來”的經文。又《雜阿含》亦有“經過無量劫”、“曆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經證。)

  因此由菩薩成佛的真理,又會産生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十方諸佛是否存在的問題,這是成立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另一個更重要的分辨點,以下就來說明這個課題。

  (七)從《阿含經》看十方佛存在的真谛

  1.依《阿含經》及《般若經》證明佛在世時聲聞弟子與菩薩弟子同時存在?

  事實上,在《增一阿含經》中已經有“菩薩修行方法”(如在家菩薩法(卷四“五”)與出家菩薩法(卷四十五)以及“一生補處菩薩”的經文出現(卷十二)。《雜阿含經》中雖然只有數處有“菩薩”及“菩薩摩诃薩”的名詞出現(卷二十叁),卻沒有實質的“菩薩修行法義”的經文,然而卻有“佛神通、智慧高于阿羅漢的經義”出現(如佛十力義)。再看《別譯雜阿含經》亦有“菩薩”的名詞,同樣卻沒有實際菩薩修行法義,然而卻與《雜阿含》一樣同時有“曆劫求佛道”的經文出現。《中阿含經》內也同樣有“佛道”的名詞,亦有“彌勒淨土”的經文,亦有供養佛、辟支佛、聲聞弟子等較量功德經文,卻沒有實質的“菩薩法”。《長阿含經》中亦有“菩薩”名詞,也有“彌勒菩薩”的經文,也有“菩薩法”,卻只是略說。可以肯定的是,在《四部阿含經》中少說“成佛之法”,這是事實。但是在《四阿含》中皆有“阿羅漢爲什麼不是佛”及“爲何佛是阿羅漢”的明確經文及略有“曆劫求佛道”的經文以及略有“菩薩法”的經義出現,這亦是事實。是故佛弟子應該深思:爲何《阿含經》上有記載:佛就是阿羅漢的經文及又同時記述阿羅漢不是佛的經文?而不是因爲個人研究《阿含》的動機不同、主觀理解不同,便“自由心證”地接受、肯定佛是阿羅漢的經文,而視阿羅漢不是佛的經文爲後起,而予以否定。

  而由經文記載佛是阿羅漢的經文及阿羅漢不是佛的經文,雖然爲“五百羅漢”所共同結集出來,認定兩者皆是佛說,但是此亦反映出佛在世時及佛滅度後,形成兩類弟子,對“佛”的定義看法不同。也就是說,由《阿含經》所記載的經文,令後世及末法之中閱讀《阿含經》的行者,對阿羅漢與佛的關系,做出兩種解讀:一類弟子認爲“佛就是阿羅漢”,一類弟子認爲“佛雖自稱阿羅漢”,但是“阿羅漢不是佛”。而認爲“阿羅漢與佛平等”的弟子,自然解讀經義爲:成佛之法就是聲聞弟子解脫之法(這在經文中記述佛是阿羅漢的經文中可見一班)(前已說明),至今南傳佛教國家中的聲聞弟子皆肯定阿羅漢就是佛的觀點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說,並且北傳佛教國家如臺灣的四衆弟子,已經有受“阿羅漢就是佛”的觀點,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說的真理。相對的,認爲“阿羅漢不是佛”的弟子,自然確定成佛之法不等同聲聞弟子修行解脫之法,而另有“成佛之道”,並且在佛住世時,便一直依“世尊”所說成佛之法在修行。而爲什麼在《阿含經》中少說成佛之法?因爲《阿含經》最主要是記載佛指導聲聞弟子如何修學了脫生死之法。但是佛卻在《阿含經》中開示聲聞弟子,阿羅漢爲何不是佛的道理,因爲阿羅漢不是佛,必有“成佛之法”,只是在《阿含經》中少談。

  而由《阿含經》中記載有“成佛之法”、“有菩薩道”的經證可知,佛在世時,聲聞弟子與菩薩弟子兩者是同時存在的。後世學者認爲“大乘經典”中記載的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皆在印度的史迹上找不到祂們的出生地、姓氏、死亡,便推測說“菩薩”的名詞是後起的。(後有略說)

  2.《增一阿含》、《金剛經》等雖然有“菩薩法”並沒有指名道姓“菩薩”是誰?

  而我們必須注意一個事實是:在《增一阿含經》中所記載的“菩薩”名詞及“菩薩法”,並沒有“特定指名道姓”是誰?除了在《增一阿含經》中有“有關彌勒菩薩”的經文出現外(如卷十九“五”、卷叁十七“六”、卷叁十八“二”、卷“四十四”)外,只有“菩薩”的名詞及“菩薩法”的經文出現,而沒有指名道姓是誰?如經文中或有對居士說在家菩薩法(卷四),然而大多均是佛對比丘大衆說菩薩法,包括在家、出家菩薩法。諸如或對出家比丘說布施法(卷十二、卷叁十七、卷四十),或對比丘說宿世曾經無量劫修布施法,施舍內外身成就,方授佛記(卷十一)。或爲比丘說過去無量諸佛,皆由勇猛精進而成佛(卷十一)。或爲比丘說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卷十二),或爲居士開示布施成佛者其福大于布施證聲聞四種果位及得辟支佛果者(卷十叁),或爲比丘說“佛土境界不可思議”(卷十八、卷二十一),或爲比丘說佛出世爲未發菩薩心令發菩薩意及受佛決(卷二十八)。或爲比丘說他方淨土世界有佛出世(卷二十九),或爲比丘說佛有六功德,應受人禮拜(卷叁十二),或爲比丘說受記成佛因緣(卷叁十八),或爲比丘說宿世行菩薩道的因由(卷四十),或爲比丘說佛成就十種力,非諸沙門所及(卷四十二),或爲比丘說菩薩以平等心惠施之義(卷四十五、卷五十一),或爲比丘說,佛智慧無量,比丘當求佛十力及四無所畏(卷四十八),或爲比丘說輪王及羅漢、辟支佛叁乘聖者供養之法(卷四十九)。

  又如《小品般若經》是以千二百五十阿羅漢爲聞法大衆,由佛告須菩提,爲“諸發成佛心”的菩薩行者說“般若波羅蜜”。

  又如《金剛經》中雖然由須菩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成佛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亦由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但是並沒有“指名道姓”佛所說“菩薩摩诃薩”是誰?《金剛經》最後亦只是說:“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最末經文中卻沒有“菩薩大衆聚”的字句。而事實上“菩薩大衆”已含蓋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之間。

  又佛在說《大般若經》(六百卷)時,在“經首”雖然有“大菩薩衆”聚會,但是在後續諸多經文中,縱然常有“菩薩摩诃薩”的名詞出現,但是卻沒有“特定”指名道姓是誰?(因爲《大般若經》也是由佛在不同地方、對不同聽衆說法,如人、天皆有。乃是由無數小經所集成。)

  因爲佛在世時,隨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有數十萬人(見《雜阿含》及《增一阿含》序文所說)。在家居士聽佛說法者,不計其數,天人及非人等前來問法,亦不計其數,而形成“菩薩衆”與“聲聞衆”二大類的佛弟子。並且這兩大類弟子同時依“六度”及“叁十七助道品”而修菩薩道或修解脫道。

  由此說明了一個事實,佛在世時,“菩薩行者”乃是與聲聞弟子一樣同時隨佛出家修行,亦是聲聞弟子的一部分。此即說明非常重要的事證:“聲聞弟子與菩薩弟子是重疊的”,乃至延續至後世北傳佛教國家的佛弟子,亦是聲聞弟子與菩薩弟子也是重疊的,兩者均同時隨佛出家修行,同時修學聲聞法與菩薩法,亦是聲聞弟子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佛住世時,在佛的出家弟子中,有的弟子有聽到“佛說自己是阿羅漢的內容”,但是並沒有聽到“佛說阿羅漢不是佛”的內涵,或者輾轉聽聞……(因佛在世時,是以行腳…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