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证“实相空义”,成就“心庄严”及累劫修积福报圆满,具足三十二相等,成就“身庄严”,这才是《金刚经》所说“圆满成佛义”(此为略提)。故一类弘法者只提《金刚经》及《般若经》所说:“离一切诸相(即修学空三相、无相三相)成就”,就是“充足成佛义”,诚如《金刚经》所说有将“成佛义”导入“断灭空”中误导众生不能正确分辨“阿罗汉证空解脱”与“圆满成佛义”时所具足成就的“真空妙有”的“内证智境”两者有何不同?(如《华严经》所说)
癸、佛在世时佛弟子的修行路线分为两大类
而且由《四部阿含经》的内容得知,佛在世的时候,因为弟子的根器,有大、小、利、钝的种种差别,所以选择修行的法门,有种种的不同。有的弟子发心修学了脱生死的法门。有的弟子发愿生天享乐,有的弟子发心修学成佛的法门(《四阿含》略说),所以就会因为弟子根器的不同,而产生多类的修行路线。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两大类,一种就是《阿含经》上处处提到的,声闻弟子所选择的了脱生死的修行路线,一种就是《杂阿含经》中约略提到和《增一阿含经》多次提到的,乃至“大乘经典”中广泛说明的发佛道悲愿的具有大道心的大根器弟子,所选择的成佛的修行路线。
既然有成佛的修行方法,那么这种修行的方法,当然不是了脱生死的修行成果,就能够满足的。换句话说,就是《增一阿含经》中和“大乘经典”中,佛为另一类根器的弟子所开示的成佛的修行方法。这种成佛修行的方式,当然是由另一类发大心、行大愿的佛弟子来完成这种艰钜的成佛修行理想。在《杂阿含》、《增一阿含经》及《长阿含经》上,就是为了区别发成佛悲愿的修行人和声闻弟子的修行有差别,所以用“菩萨”的名词来称呼在成佛道上走的修行人。所以才会有菩萨道的修行成佛过程出现,因此才会有菩萨运用神足通往返十方宇宙中有众生居住的世界,广度众生,庄严净土,成熟有情,开发净土世界,成就圆满佛果的事实出现在诸“大乘经典”中。
而且“授记成佛”的经义及佛经过无量劫修成佛果的经文,即佛宿世的本生故事,是《阿含经》所公认的事迹。诸如《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皆有记载未来佛(弥勒菩萨)及世尊授记成佛(燃灯佛)的经文及佛与佛弟子共同修行的本生故事。又如《增一阿含》卷十一亦有记述佛对比丘说宿世曾经历经无量劫修行,方授佛记的经文。《增一阿含》卷三十八(二)又有佛对优波离说过去此阎浮提(娑婆世界曾经有一位宝藏佛出世,当时有一位长者比丘供养佛……,佛为其授记说:“汝今比丘,将来无数阿僧祇劫,当作佛号曰灯光如来”的经文。又《杂阿含》亦有“经过无量劫”、“历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经证。)
因此由菩萨成佛的真理,又会产生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十方诸佛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是成立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另一个更重要的分辨点,以下就来说明这个课题。
(七)从《阿含经》看十方佛存在的真谛
1.依《阿含经》及《般若经》证明佛在世时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同时存在?
事实上,在《增一阿含经》中已经有“菩萨修行方法”(如在家菩萨法(卷四“五”)与出家菩萨法(卷四十五)以及“一生补处菩萨”的经文出现(卷十二)。《杂阿含经》中虽然只有数处有“菩萨”及“菩萨摩诃萨”的名词出现(卷二十三),却没有实质的“菩萨修行法义”的经文,然而却有“佛神通、智慧高于阿罗汉的经义”出现(如佛十力义)。再看《别译杂阿含经》亦有“菩萨”的名词,同样却没有实际菩萨修行法义,然而却与《杂阿含》一样同时有“历劫求佛道”的经文出现。《中阿含经》内也同样有“佛道”的名词,亦有“弥勒净土”的经文,亦有供养佛、辟支佛、声闻弟子等较量功德经文,却没有实质的“菩萨法”。《长阿含经》中亦有“菩萨”名词,也有“弥勒菩萨”的经文,也有“菩萨法”,却只是略说。可以肯定的是,在《四部阿含经》中少说“成佛之法”,这是事实。但是在《四阿含》中皆有“阿罗汉为什么不是佛”及“为何佛是阿罗汉”的明确经文及略有“历劫求佛道”的经文以及略有“菩萨法”的经义出现,这亦是事实。是故佛弟子应该深思:为何《阿含经》上有记载:佛就是阿罗汉的经文及又同时记述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而不是因为个人研究《阿含》的动机不同、主观理解不同,便“自由心证”地接受、肯定佛是阿罗汉的经文,而视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为后起,而予以否定。
而由经文记载佛是阿罗汉的经文及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虽然为“五百罗汉”所共同结集出来,认定两者皆是佛说,但是此亦反映出佛在世时及佛灭度后,形成两类弟子,对“佛”的定义看法不同。也就是说,由《阿含经》所记载的经文,令后世及末法之中阅读《阿含经》的行者,对阿罗汉与佛的关系,做出两种解读:一类弟子认为“佛就是阿罗汉”,一类弟子认为“佛虽自称阿罗汉”,但是“阿罗汉不是佛”。而认为“阿罗汉与佛平等”的弟子,自然解读经义为:成佛之法就是声闻弟子解脱之法(这在经文中记述佛是阿罗汉的经文中可见一班)(前已说明),至今南传佛教国家中的声闻弟子皆肯定阿罗汉就是佛的观点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说,并且北传佛教国家如台湾的四众弟子,已经有受“阿罗汉就是佛”的观点,而否定大乘佛法是佛说的真理。相对的,认为“阿罗汉不是佛”的弟子,自然确定成佛之法不等同声闻弟子修行解脱之法,而另有“成佛之道”,并且在佛住世时,便一直依“世尊”所说成佛之法在修行。而为什么在《阿含经》中少说成佛之法?因为《阿含经》最主要是记载佛指导声闻弟子如何修学了脱生死之法。但是佛却在《阿含经》中开示声闻弟子,阿罗汉为何不是佛的道理,因为阿罗汉不是佛,必有“成佛之法”,只是在《阿含经》中少谈。
而由《阿含经》中记载有“成佛之法”、“有菩萨道”的经证可知,佛在世时,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后世学者认为“大乘经典”中记载的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皆在印度的史迹上找不到祂们的出生地、姓氏、死亡,便推测说“菩萨”的名词是后起的。(后有略说)
2.《增一阿含》、《金刚经》等虽然有“菩萨法”并没有指名道姓“菩萨”是谁?
而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是:在《增一阿含经》中所记载的“菩萨”名词及“菩萨法”,并没有“特定指名道姓”是谁?除了在《增一阿含经》中有“有关弥勒菩萨”的经文出现外(如卷十九“五”、卷三十七“六”、卷三十八“二”、卷“四十四”)外,只有“菩萨”的名词及“菩萨法”的经文出现,而没有指名道姓是谁?如经文中或有对居士说在家菩萨法(卷四),然而大多均是佛对比丘大众说菩萨法,包括在家、出家菩萨法。诸如或对出家比丘说布施法(卷十二、卷三十七、卷四十),或对比丘说宿世曾经无量劫修布施法,施舍内外身成就,方授佛记(卷十一)。或为比丘说过去无量诸佛,皆由勇猛精进而成佛(卷十一)。或为比丘说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卷十二),或为居士开示布施成佛者其福大于布施证声闻四种果位及得辟支佛果者(卷十三),或为比丘说“佛土境界不可思议”(卷十八、卷二十一),或为比丘说佛出世为未发菩萨心令发菩萨意及受佛决(卷二十八)。或为比丘说他方净土世界有佛出世(卷二十九),或为比丘说佛有六功德,应受人礼拜(卷三十二),或为比丘说受记成佛因缘(卷三十八),或为比丘说宿世行菩萨道的因由(卷四十),或为比丘说佛成就十种力,非诸沙门所及(卷四十二),或为比丘说菩萨以平等心惠施之义(卷四十五、卷五十一),或为比丘说,佛智慧无量,比丘当求佛十力及四无所畏(卷四十八),或为比丘说轮王及罗汉、辟支佛三乘圣者供养之法(卷四十九)。
又如《小品般若经》是以千二百五十阿罗汉为闻法大众,由佛告须菩提,为“诸发成佛心”的菩萨行者说“般若波罗蜜”。
又如《金刚经》中虽然由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成佛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亦由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但是并没有“指名道姓”佛所说“菩萨摩诃萨”是谁?《金刚经》最后亦只是说:“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最末经文中却没有“菩萨大众聚”的字句。而事实上“菩萨大众”已含盖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之间。
又佛在说《大般若经》(六百卷)时,在“经首”虽然有“大菩萨众”聚会,但是在后续诸多经文中,纵然常有“菩萨摩诃萨”的名词出现,但是却没有“特定”指名道姓是谁?(因为《大般若经》也是由佛在不同地方、对不同听众说法,如人、天皆有。乃是由无数小经所集成。)
因为佛在世时,随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有数十万人(见《杂阿含》及《增一阿含》序文所说)。在家居士听佛说法者,不计其数,天人及非人等前来问法,亦不计其数,而形成“菩萨众”与“声闻众”二大类的佛弟子。并且这两大类弟子同时依“六度”及“三十七助道品”而修菩萨道或修解脱道。
由此说明了一个事实,佛在世时,“菩萨行者”乃是与声闻弟子一样同时随佛出家修行,亦是声闻弟子的一部分。此即说明非常重要的事证:“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是重叠的”,乃至延续至后世北传佛教国家的佛弟子,亦是声闻弟子与菩萨弟子也是重叠的,两者均同时随佛出家修行,同时修学声闻法与菩萨法,亦是声闻弟子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佛住世时,在佛的出家弟子中,有的弟子有听到“佛说自己是阿罗汉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听到“佛说阿罗汉不是佛”的内涵,或者辗转听闻……(因佛在世时,是以行脚…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