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複過上。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今之諸佛世尊法之分齊……。”(前已說明)
《增一阿含》卷十八也說:“諸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上首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後佛取般涅槃……”的經文。
《長阿含經》卷十二(十二)也說:“舍利弗白佛言:我于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總相法我則能知……。”
我們必須分辨清楚:經文上很明顯的開示說有“今現在諸佛”同時出世在十方世界中。既然是“現在諸佛”,則此“今諸佛”便是“現在佛”出世,非“滅度佛”。
8.何以證明“今現在諸佛”非“辟支佛”出世?
這便說明了一個事實,在現在的十方虛空中有“十方諸佛”存在的事實,並且非指在他方世界有今現在“諸辟支佛”出世。亦即是肯定的說,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除了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出世度衆生之外,同時確定尚有無數諸佛也同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共同出現在十方世界中成佛,只是我們凡夫衆生不知、不覺、不見罷了。而何以證明“今現在諸佛”的“諸佛”非諸“辟支佛”出世?如在《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七(六)中有記述“諸佛世尊戒律、智慧、叁十二相莊嚴身平等的經文”,《八十華嚴》中亦有記載“諸佛智慧、慈悲、福德平等的經文。”而且在《阿含經》中早就分辨“佛與辟支佛是不一樣的內涵”。若是辟支佛出世在十方世界,經文上就應譯爲“今現在諸辟支佛”,而非譯爲“今現在諸佛”的“諸佛”二字。並且辟支佛如大迦葉者皆不具備佛的叁十二相及並不會在得證辟支佛果後,廣修福慧資糧,于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教令無數衆生發成佛心,行菩薩道。故知“今現在諸佛”,是指諸佛出世,而非指辟支佛出世。
9.現世之中有叁類弟子願意留在這個世界創造“人間淨土”
而現在一分佛學者因爲不承認有“今現在諸佛”與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同時出世在十方世界度衆生,也就是只確認娑婆世界是十方世界中“唯一有佛出世的世界”,否定有他方世界中現在正有無窮無盡的菩薩行者正在無量無邊的穢士世界中及善性世界“莊嚴淨土”,廣度衆生的“大乘經證”,故將“菩薩道”局限在這個世界,鼓勵“初學者”留在這個世界創造“人間淨土”,而不鼓勵“初學者”求生淨土,這對于“初學者”未來世中的“佛種慧命”是否能再延續的問題,是相當危險的。此與另一類菩薩行者相信大乘佛法,卻願意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做人間的“清道夫”,等待“彌勒菩薩”出世,願與彌勒菩薩一同開創人間淨土,是不一樣的。又有一類弟子,學“諸佛”發大悲願心,發願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度化苦難衆生,並不是爲等待彌勒淨土出現而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完全是因爲“個人的大悲願中”之故。此叁者雖然皆願留在這個世界“創造人間淨土”,但是“依何知見爲導”做爲“開創人間淨土”的“動機”卻是截然不同的。
10.又有一類弟子發願求生淨土、親近諸佛、隨佛修行
而同時又有另一類信受“大乘佛經”的佛弟子,深信他方世界中同時有諸佛出世說法,而因自己“根器不利”,不願再留在這個世界受生,也自認沒有像大菩薩一樣的根器、智慧、福德、悲願,而不願也不能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開創人間淨土的佛弟子,在深信釋迦牟尼佛于《無量壽經》及《彌陀經》中介紹“有一尊阿彌陀佛”是與娑婆世界的衆生最有緣的確認下,而依“彌陀經等”所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從而認定釋迦牟尼佛爲當時的佛弟子介紹的阿彌陀佛,就是與釋迦牟尼佛一樣,同時出現在十方世界中已經成佛的現在諸佛之一。如《阿彌陀經》上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現在正于西方極樂世界爲衆生說法。”而願求生“極樂世界”,隨佛修行。
11.《阿含經》中早有他方淨土世界有佛出世的經證
而在“大乘諸經”中處處提到“有今現在諸佛出世”的經文,又介紹他方世界“無數現在佛的名號”並不稀奇,因爲是“大乘經典”的常法。事實上,早在《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二),就有一段記載因爲諸比丘輕慢目連,世尊便令其顯現神力,以神足通飛至他方世界中有一尊叫做“奇光如來”出世的“淨土世界”,以釋衆疑。如經文說:“爾時諸比丘自相謂言:世尊口自記,我聲聞中神足第一者,目連比丘是也。然今日不如舍利弗。爾時諸比丘起輕慢想于目連所。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此諸比丘生輕慢之想向目連受罪難計。告目連曰:現汝神力使此衆見,無令大衆起懈怠想。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禮世尊足,即于如來前沒不現,往詣東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彼土。是時目連以凡常之服,往詣彼土在缽盂緣上行,又彼土人民形體極大。是時諸比丘見目連已,自相謂言:汝等視此蟲正似沙門,是時諸比丘複持示彼佛。
唯然世尊:今有一蟲正似沙門。
爾時奇光如來告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彼土世界佛名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
爾時彼佛告目連曰:此諸比丘起輕慢意,現汝神足使大衆見之。
目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聞佛教已,以缽盂絡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是時目連以左腳登須彌山,以右腳著梵天上。
爾時便說此偈:
常當念勤加,修行于佛法;
降伏魔衆怨,如鈎調于象。
若能于此法,能行不放逸;
當盡苦原際,無複有衆惱。
是時目連以此音響遍滿祇洹精舍。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目連爲住何處而說此偈?
世尊告曰:此目連比丘,去此佛土七恒河沙正在東方以繩絡盛彼五百比丘,左腳登須彌山,右腳著梵天上,而說此偈。(請注意:這是大阿羅漢不可思議的神通力。)
爾時諸比丘歎未曾有,甚奇甚特,目連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于懈慢于目連所,唯願世尊,使目連比丘將此五百比丘來至此間。是時世尊遙現道力,使目連知意。是時目連將五百比丘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數千萬衆而爲說法,時大目連將五百比丘至世尊所,然釋迦文佛弟子仰觀彼比丘。
是時東方世界比丘,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爲從何來是誰弟子?道路爲經幾時?
彼五百比丘白釋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東方,佛名奇光如來,是彼弟子。然我等今日亦複不知爲從何來?爲經幾日?
世尊告曰:汝等知佛世界乎?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汝等今日欲詣彼土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欲還詣彼土。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今當與汝說六界法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爲六界之法?比丘,當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氣而生。雲何爲六?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謂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禀此精氣而生六入,雲何爲六?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謂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雲何爲六?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識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于彼壽終來生此間聰明高才,于現身上,盡于結使,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今還將此比丘詣彼佛土。目連報曰:如是世尊。是時目連複以絡盛五百比丘,繞佛叁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頃,以至彼佛土。是時目連舍此比丘已,禮彼佛足已,還來詣此忍界。是時彼土比丘聞此六界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聲聞神足難及,所謂大目乾連比丘是也。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是在《中阿含》及《長阿含》及《增一阿含》經中除了記載“彌勒菩薩將在未來人間淨土成佛”的經文外,唯一一、兩篇記載有“他方淨土世界(善性世界),現在正有一尊叫做奇光如來出世的經文”。而“此《阿含經》中有他方淨土(善性世界)”的經證,便是說明了有“十方諸佛”在“十方世界”同時出世度化衆生的事實。
12.《雜阿含》及《增一阿含》皆有“十方佛”的經文
另《增一阿含》卷叁十八記載此世界以前曾經有“人間淨土”出現,又《中阿含》卷叁十(一叁○)及卷四十皆有此世界過去曾有“人間淨土”的經文,並且有關“十方諸佛”的經文,早在《雜阿含經》卷叁十四(九四六)經便有說明,如經文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未來世當有幾佛?
佛告婆羅門:未來佛者如無量恒河沙。
爾時婆羅門作是念:未來當有如無量恒河沙叁藐叁佛陀,我當從彼修諸梵行。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時婆羅門隨路思惟,我今唯問沙門瞿昙未來諸佛不問過去。
即隨路還,複問世尊:雲何瞿昙,過去世時,複有幾佛?
佛告婆羅門: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恒河沙數。
時婆羅門即作是念:過去世中有無量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我曾不習近,設複未來如無量恒河沙叁藐叁佛陀,亦當不與習近娛樂,我今當于沙門瞿昙所修行梵行,即便合掌白佛言,唯願聽我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佛告婆羅門,聽汝于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得比丘分。爾時婆羅門即出家受具足,出家已獨一靜處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六(叁叁九)亦說:“……佛答之言:未來當有恒河沙諸佛出現于世……,過去有無量恒河沙諸佛已出于世。時婆羅門複作是念:過去、未來諸佛出世我不值遇,今得值佛雲何空過?出家修行得阿羅漢。”
《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五)亦說:“諸比丘、過去諸佛亦有比丘衆,所行正事如今此衆,未來諸佛,所有諸衆,亦…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