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都無一比丘爲世尊所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勢複問曰:阿難唯然,無一比丘與沙門瞿昙等等,亦無一比丘爲沙門瞿昙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頗有一比丘與衆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亦無一比丘與衆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勢複問曰:阿難唯然,無一比丘與沙門瞿雲等等,亦無一比丘爲沙門瞿昙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阿難,若爾者汝等無所依,共和合不诤安穩,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昙在時耶?
尊者阿難告曰:雨勢,汝莫作是說,言我等無所依所以者何?我等有所依耳。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向如是說,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亦無一比丘爲世尊所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衆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何因何緣今說我有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雨勢,我等若依村邑遊行,十五日說從解脫時集坐一一處,若有比丘知法者,我等請彼比丘爲我等說法,若彼衆清淨者,我等一切歡喜奉行彼比丘所說,若彼衆不清淨者,隨法所說我等教作是。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非汝等教作是,但法教作是,阿難,如是少法多法可得久住者,如是阿難,等共和合不诤安穩,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昙在時。
摩竭陀大臣雨勢複問曰:阿難,頗有可尊敬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有可尊敬。
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向如是說,無一比丘與世尊共等等。亦無一比丘爲世尊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衆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汝何因何緣今說有可尊敬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有十法而可尊敬,我等若見,比丘有此十法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于彼比丘。”
由此可知,不僅舍利弗對佛說自己智慧不如佛、神通不如佛,阿難亦在回答外道梵志問題時,答辯說:佛在世時及佛滅度後,隨佛出家的比丘沒有一位比丘的知見、智慧、德行是與佛陀平等平等的。這段經文亦明示,不論佛在世時及佛涅槃後,佛弟子不以崇拜比丘個人爲所依,誠如阿難所言: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若當世比丘及後世比丘有十種德行,則爲僧團大衆所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于彼比丘:第一、比丘修習禁戒。第二、比丘廣學多聞。第叁、比丘作善知識。第四、比丘樂住遠離。第五、比丘樂于宴坐(禅修),增長空行。第六、比丘知足。第七、比丘常行于念,成就正念。第八、比丘常行精進。第九、比丘修行智慧觀。第十、比丘諸漏已盡。若有比丘成就以上十法,則必得當世及後世佛弟子所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于彼比丘。
己、目連的神通不如佛
如《增一阿含經》卷叁十六又說:“佛言:我爾時告目連曰:諸地中:蠕動之蟲,欲安處何所?
目連白言:當化一手似此地形,又以一手反此地肥,使蠕動之蟲各安其所。
我爾時複告目連曰:汝當有何心識欲反此地?
目連白言:我今反此地形,猶如力人反一樹葉而無疑難也。
我爾時複語目連曰:止止目連,不須反此地肥。所以然者?衆生
此當懷恐怖衣毛皆
,諸佛神寺亦當毀壞。
是時目連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許聖衆詣郁單越乞食。
佛告目連:此大衆中無神足者,當雲何詣彼乞食?
目連白佛言:其無神足者,我當接詣彼土。
佛告目連:止止目連,何須聖衆詣彼乞食。所以然者?將來之世亦當如是饑儉,乞求難得人無顔色。
爾時諸長者婆羅門當語比丘言:汝等何不詣
單越乞食,昔日釋種弟子有大神足,遇此饑儉皆共詣
單越乞食,而自存濟,今日釋迦弟子無有神足,亦無威神沙門之行,便輕易比丘,使彼長者居士普懷憍慢之心受罪無量。目連當知,以此因緣,諸比丘衆不宜盡往詣彼乞食。諸童子當知,目連神足其德如是,計目連神足之力,遍叁千大千刹土無空缺處,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爲比,如來神足,其德不可量也。”
這段經文說明目連見當世正處饑馑之際,諸比丘乞食難得,而欲以神足通飛到離娑婆世界不遠的另一個世界(
單越)乞食,而爲佛所製止,其實“郁單越州”不離娑婆世界而存在,因地球世界本是多度、複度時空交織而存在,只是世人不知而已。雖然目連神通之力可遍及叁千大千刹土,但是遠遠不如佛的神足之力。
庚、舍利弗的智慧不如佛
《增一阿含》卷叁十六又說:“諸童子白佛言:如來智慧力者,何者是乎?
世尊告曰:我昔亦有弟子名舍利弗,智慧之中最爲第一,如大海水縱橫八萬四千由旬,水滿其中,又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如是,然閻浮裏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今取較之,以四大海水爲墨,以須彌山爲樹皮,現閻浮地草木作筆,複使叁千大千刹土人民盡能書,欲寫舍利弗比丘智慧之業,然童子,當知四大海水墨筆人之漸漸命終,不能使舍利弗比丘智慧竭盡,如是童子,我弟子之中智慧第一,不出舍利弗智慧之上,計此舍利弗比丘,遍滿叁千大千刹土無空缺處,欲比如來之智慧,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爲比,如來智慧力者,其事如是。
是時童子複白佛言:頗更有力出此力者乎?
世尊告曰:亦有此力出諸力之上,何者是;所謂無常力是今日如來夜半在雙樹間,爲無常力所牽當取滅度。”
這段經文說明佛在世時,舍利弗是所有隨佛出家的弟子中智慧最第一的,舍利弗的智慧就如叁千大千世界那麼的廣大無邊,但是卻遠遠不及佛的智慧力。
辛、佛並沒有說此世界有六尊佛出世
由此證明阿羅漢的智慧不如佛、神通不如佛,但是爲什麼在《增一阿含經》卷十四第五經中提到,佛自稱已經成就阿羅漢果,而且在度化憍陳如等五比丘,也證得阿羅漢果後,接著說,從現在開始,在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已經有六尊阿羅漢出世呢?我們必須聽清楚,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這個世界上現在已經有六尊佛出世了。而且當時的五位比丘,也沒有一個敢自稱他們自己已經成佛,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關鍵經文,不僅這五位比丘不敢自稱他們自己就是佛,而且佛在世時,所有的阿羅漢,也沒有一個敢自稱自己已經成佛。
佛自稱是阿羅漢,是佛自述經過阿羅漢的過程,以阿羅漢的身分與“五比丘”行同事攝,就好像佛以一個得到博士學位身份的人,來對正在學習學士學位的人上課,說明佛自己已經拿到學士學位,但是我們不能拿博士指導的學生(就是已經得過學士學位者)來反證學士就是博士的身份一樣。同理,我們說“佛是阿羅漢”,並不等于“阿羅漢就是佛。”
壬、佛未說法如大林葉
《雜阿含經》卷十五(四○四)更說:“……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爲多耶,大林樹葉爲多?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爲比。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爲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于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複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是故諸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這段經文說得很清楚,佛在世時爲諸聲聞比丘所說法如手中拿著的樹葉一樣的少,如僅爲諸比丘說四聖谛等令其今生能趣向解脫的涅槃法。然而佛卻自述:“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複如是。”亦即說明了佛尚有“自知正法”所不說者,如大林葉。而此“自知正法”所不說者即“涅槃法”如大林樹葉。爲何不爲聲聞弟子說“涅槃法”,因爲“涅槃當體”不可說、不可思議,非言語所能宣說。
但是換另一個角度說:在《阿含經》中舍利弗自述不知佛心中所有諸法,指的就是“佛的成佛之法及無上涅槃法”。而佛所知正法,未完全在《阿含經》中爲諸弟子說者,不僅是“涅槃法”,尚有“佛心中所證一切諸法”,非聲聞弟子根器所知、所行,亦即“成佛之法”。
(3)一世界無二佛出世的經文
甲、辟支佛于小劫出世、佛于大劫出世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問題,就是《阿含經》中均有提到“一世界無二佛出世”的經文。
如《中阿含》卷四十七(一八一)亦說:“……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處、非處知如真。阿難,若世中有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輪王治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九(一○)亦說:“……比丘,當以方便知,劫有衰盡,不可稱計,然劫有二種大劫、小劫,若于劫中無佛出世,爾時複有辟支佛出世,此名爲小劫。若如來于劫中出世,爾時彼劫中無有辟支佛出現于世,此名爲大劫。”
乙、一世界爲何無二佛出世?
《長阿含》卷十二(一八)亦說:“佛告舍利弗:若有外道異學來問汝言:過去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昙如來等不?汝當雲何答?彼複問言:未來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昙等不?汝當雲何答…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