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複問言:現在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昙等不?汝當雲何答?
時舍利弗白佛言:設有是問過去沙門、婆羅門與佛等不?當答言有。設有問未來沙門、婆羅門與瞿昙等不?當答言有。設有問現在沙門、婆羅門與佛等否?當答言無。
佛告舍利弗:彼外道梵志或複問言:汝何故或言有、或言無,汝當雲何答。舍利弗言:我當報彼:過去叁耶叁佛與如來等,未來叁耶叁佛與如來等。我躬從佛聞,欲使現在有叁耶叁佛與如來等者,無有是處。世尊,我如所聞、依法、順法、作如是答,將無答耶?佛言:如是答依法、順法、不違也。所以然者,過去叁耶叁佛與我等,未來叁耶叁佛與我等,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另卷五(叁)及《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二(七)皆說:“過去久遠世時……,是時諸辟支佛即于空中燒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一世無二佛之號,故取滅度耳,一商客終無二導師,一園之中亦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爲何一世無二佛出世?絕對不是一山不容二虎之意。這牽涉到諸佛所度無始以來有緣衆生所形成的“佛道善增上的業網”有共業及別業成熟的先後不同的差異問題,甚深難解,因非本文論述範圍,故不贅述。
丙、若說阿羅漢就是佛,一千兩百五十位阿羅漢豈不皆已成佛,如是豈不有違《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所說“一世界無二佛出世”的經文
如果說阿羅漢就是佛,那麼我們可以想想看,在《阿含經》上,常常看到敘述佛陀身邊,經常都有一千兩百五十位阿羅漢隨侍佛陀,難道這一千兩百五十位阿羅漢全部都已經成佛,都是佛嗎?而且當時證阿羅漢果的弟子很多很多,如果說佛出世在印度之時,當時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還有一千兩百五十尊佛同時出世,甚至有無數的佛出世,那麼豈不是就和《長阿含經》第十二卷及《中阿含經》卷四十七等所提到的一個世界中沒有兩尊佛同時出世的經文相違背嗎?故聲聞弟子應深思這個問題。
又《阿含經》及《佛名經》上說:“釋迦牟尼佛涅槃後,未來就是彌勒菩薩將要出現在這個世界成佛。”換句話說,從釋迦牟尼佛滅度後至彌勒菩薩成佛出世前,在這個世間沒有第二尊佛出世。
由此可知,不僅佛在世時“一世間無二佛出世”,就是佛滅度後至彌勒佛出世之前,即後世之中(現世之內)也沒有第二位修行人已經成佛,而末法之中多有“修行人自稱已經成佛”,故知于“此經義不合”,以是現世之中欲擇“明師者”當依《阿含經》及《佛名經》所說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至彌勒佛出世以前爲何沒有第二尊佛出世的“真理”應該深思其義!
丁、佛不出世迦葉當成辟支佛
《增一阿含經》更有多篇經文記載如來不成佛,迦葉當成“辟支佛”的經文。如經文卷五(六)說:“……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並受衣裳。
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弗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座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叁衣,或在冢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不敢舍本所習,更學余行。”
戊、迦葉比丘是佛在世時具有辟支佛根器的代表者
《增一阿含》卷四十六(二)又說:“……今迦葉比丘,皆愍念一切衆生,若供養過去諸聲聞,後身方當乃得受報(其意爲若供養迦葉今世必得現世報),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等正覺,由此因緣故,迦葉比丘勝過過去諸聲聞,其能如迦葉比丘者,此則上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卷四十九(叁)亦說:“其有衆生恭敬、供養辟支佛舍利者,命終之後,即生叁十叁天上。其有衆生思惟無常之想,回叁惡道生天人中。”
己、在佛未出世時才有辟支佛出世
佛又在《增一阿含》卷四十一(五)說明辟支佛果的意義:“……是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設如來不出世時,彼善男子不樂在家,當何所趣向?
佛告阿難曰:若如來不出世時,然善男子不樂在家,自剃須發,在閑靜之處,克己自修,即于彼處盡諸有漏,成無漏行。
是時阿難白佛言:雲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叁乘之行,彼人何趣向?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吾恒說叁乘之行,過去、將來叁世諸佛盡當說叁乘之法。……彼人爲在何部?聲聞部、辟支佛部?
佛告阿難:彼人當名正在辟支佛部。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諸功德,行衆善本,修清淨四谛,分別諸法,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廣大。”
由此可知,在《阿含經》中早有辟支佛的經文出現,《雜阿含》卷十五亦有辟支佛的經文,而且由《阿含經》證明,辟支佛的修行方法與阿羅漢的修行方法是無有差異的,只不過辟支佛行者特別重視“頭陀行”。而且辟支佛的“慈德廣大”更勝于聲聞行者。如果佛不出世,迦葉會如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無師自悟”的證得“辟支佛果”,由此證知,迦葉比丘具備辟支佛的利根器,更高于諸聲聞弟子的“根器”,因爲生無佛世,“無師自悟”之故。而當迦葉證得“辟支佛果”後,對弟子們所開示“了脫生死”的法義與“釋迦牟尼佛”“無師自悟”後對弟子們開示的“了脫生死”的法義會有差別嗎?
庚、聲聞弟子、辟支佛所修無異道
觀于此點,在《雜阿含經》卷十五(叁九叁),就有詳確的說明,如經文說:“……若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聖谛,如實知故。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谛。何等爲四?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谛。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谛故。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谛故,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此可知,阿羅漢與辟支佛均是依“四聖谛等法而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辟支佛所修與聲聞弟子所修無異道。”而且由《增一阿含經》所說,只要生無佛世,依四聖谛等法修行成就,盡諸有漏,成無漏行者,比聲聞弟子的根器更高,“生無佛世,盡諸有漏”故,皆稱爲辟支佛,而不稱爲阿羅漢。
辛、辟支佛所修十二因緣法與聲聞弟子所修十一法同
《雜阿含》卷四十六(二)又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長,雲何爲十一:于是比丘,1.戒成就。2.叁昧成就。3.智慧成就。4.解脫成就。5.解脫見慧成就。6.諸根寂靜。7.飲食知止足。8.恒修行共法。9.亦知其方便。10.分別其義。11.不著利養。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長養,所以然者?一切諸行正有十一法。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十一法無有出者。雲何爲十一:所謂1.阿練若。2.乞食一處坐。3.一時食。4.正中食。5.不擇家食。6.守叁衣。7.坐樹下。8.露坐。9.閑靜之處。10.著補納衣。11.若在冢間。是謂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
我今複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學此法,即于現身成阿那含,轉身便成阿羅漢。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叁二一年學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且舍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此乃針對當時頓根如舍利弗、目連等聲聞大弟子應機而言),所以然者?十二因緣皆出十一法中,所謂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我今教諸比丘,當如迦葉比丘之比,設有人行謙苦之法,此行難及,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成就此十一法。當知過去多薩阿竭成等正覺,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葉比丘,皆愍念一切衆生,若供養過去諸聲聞,後身方當乃得受報,設供養迦葉者,現身便受其報,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正覺。由此因緣故,迦葉比丘,勝過去諸聲聞。其能如迦葉比丘者,此則上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此可知,辟支佛所修與聲聞行者所修無異道。雖然“大乘經典”中說,辟支佛依“十二因緣法”而悟道,但是十二因緣法皆不會超出前述經文所說“聲聞比丘修學的十一種法義的範圍”。此經所說與前述《增一阿含經》所說同。
4.《阿含經》中早有聲聞、辟支佛(緣覺)、佛等叁乘分別
而且不僅在《增一阿含經》中有辟支佛的經文出現,在其他《叁部阿含經》皆有辟支佛、緣覺的名詞出現。
如《雜阿含經》卷四十六(一二二七)說:“……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舍身涅槃。若複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舍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當知,一切衆生,一切蟲,一切神,有生辄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
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一切衆生類,有命終歸死;
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
惡業墮地獄,爲善上升天;
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
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
會當舍身命,何況俗凡夫?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