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彼复问言:现在沙门、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汝当云何答?
时舍利弗白佛言:设有是问过去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当答言有。设有问未来沙门、婆罗门与瞿昙等不?当答言有。设有问现在沙门、婆罗门与佛等否?当答言无。
佛告舍利弗:彼外道梵志或复问言:汝何故或言有、或言无,汝当云何答。舍利弗言:我当报彼:过去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未来三耶三佛与如来等。我躬从佛闻,欲使现在有三耶三佛与如来等者,无有是处。世尊,我如所闻、依法、顺法、作如是答,将无答耶?佛言:如是答依法、顺法、不违也。所以然者,过去三耶三佛与我等,未来三耶三佛与我等,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无有是处。”
另卷五(三)及《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七)皆说:“过去久远世时……,是时诸辟支佛即于空中烧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一世无二佛之号,故取灭度耳,一商客终无二导师,一园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为何一世无二佛出世?绝对不是一山不容二虎之意。这牵涉到诸佛所度无始以来有缘众生所形成的“佛道善增上的业网”有共业及别业成熟的先后不同的差异问题,甚深难解,因非本文论述范围,故不赘述。
丙、若说阿罗汉就是佛,一千两百五十位阿罗汉岂不皆已成佛,如是岂不有违《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所说“一世界无二佛出世”的经文
如果说阿罗汉就是佛,那么我们可以想想看,在《阿含经》上,常常看到叙述佛陀身边,经常都有一千两百五十位阿罗汉随侍佛陀,难道这一千两百五十位阿罗汉全部都已经成佛,都是佛吗?而且当时证阿罗汉果的弟子很多很多,如果说佛出世在印度之时,当时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还有一千两百五十尊佛同时出世,甚至有无数的佛出世,那么岂不是就和《长阿含经》第十二卷及《中阿含经》卷四十七等所提到的一个世界中没有两尊佛同时出世的经文相违背吗?故声闻弟子应深思这个问题。
又《阿含经》及《佛名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涅槃后,未来就是弥勒菩萨将要出现在这个世界成佛。”换句话说,从释迦牟尼佛灭度后至弥勒菩萨成佛出世前,在这个世间没有第二尊佛出世。
由此可知,不仅佛在世时“一世间无二佛出世”,就是佛灭度后至弥勒佛出世之前,即后世之中(现世之内)也没有第二位修行人已经成佛,而末法之中多有“修行人自称已经成佛”,故知于“此经义不合”,以是现世之中欲择“明师者”当依《阿含经》及《佛名经》所说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至弥勒佛出世以前为何没有第二尊佛出世的“真理”应该深思其义!
丁、佛不出世迦叶当成辟支佛
《增一阿含经》更有多篇经文记载如来不成佛,迦叶当成“辟支佛”的经文。如经文卷五(六)说:“……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
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弗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座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戊、迦叶比丘是佛在世时具有辟支佛根器的代表者
《增一阿含》卷四十六(二)又说:“……今迦叶比丘,皆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其意为若供养迦叶今世必得现世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卷四十九(三)亦说:“其有众生恭敬、供养辟支佛舍利者,命终之后,即生三十三天上。其有众生思惟无常之想,回三恶道生天人中。”
己、在佛未出世时才有辟支佛出世
佛又在《增一阿含》卷四十一(五)说明辟支佛果的意义:“……是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设如来不出世时,彼善男子不乐在家,当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曰:若如来不出世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成无漏行。
是时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之行,彼人何趣向?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彼人为在何部?声闻部、辟支佛部?
佛告阿难:彼人当名正在辟支佛部。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诸功德,行众善本,修清净四谛,分别诸法,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
由此可知,在《阿含经》中早有辟支佛的经文出现,《杂阿含》卷十五亦有辟支佛的经文,而且由《阿含经》证明,辟支佛的修行方法与阿罗汉的修行方法是无有差异的,只不过辟支佛行者特别重视“头陀行”。而且辟支佛的“慈德广大”更胜于声闻行者。如果佛不出世,迦叶会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无师自悟”的证得“辟支佛果”,由此证知,迦叶比丘具备辟支佛的利根器,更高于诸声闻弟子的“根器”,因为生无佛世,“无师自悟”之故。而当迦叶证得“辟支佛果”后,对弟子们所开示“了脱生死”的法义与“释迦牟尼佛”“无师自悟”后对弟子们开示的“了脱生死”的法义会有差别吗?
庚、声闻弟子、辟支佛所修无异道
观于此点,在《杂阿含经》卷十五(三九三),就有详确的说明,如经文说:“……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此可知,阿罗汉与辟支佛均是依“四圣谛等法而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辟支佛所修与声闻弟子所修无异道。”而且由《增一阿含经》所说,只要生无佛世,依四圣谛等法修行成就,尽诸有漏,成无漏行者,比声闻弟子的根器更高,“生无佛世,尽诸有漏”故,皆称为辟支佛,而不称为阿罗汉。
辛、辟支佛所修十二因缘法与声闻弟子所修十一法同
《杂阿含》卷四十六(二)又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长,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1.戒成就。2.三昧成就。3.智慧成就。4.解脱成就。5.解脱见慧成就。6.诸根寂静。7.饮食知止足。8.恒修行共法。9.亦知其方便。10.分别其义。11.不著利养。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长养,所以然者?一切诸行正有十一法。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十一法无有出者。云何为十一:所谓1.阿练若。2.乞食一处坐。3.一时食。4.正中食。5.不择家食。6.守三衣。7.坐树下。8.露坐。9.闲静之处。10.著补纳衣。11.若在冢间。是谓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
我今复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学此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便成阿罗汉。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学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且舍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此乃针对当时顿根如舍利弗、目连等声闻大弟子应机而言),所以然者?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我今教诸比丘,当如迦叶比丘之比,设有人行谦苦之法,此行难及,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成就此十一法。当知过去多萨阿竭成等正觉,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叶比丘,皆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设供养迦叶者,现身便受其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此可知,辟支佛所修与声闻行者所修无异道。虽然“大乘经典”中说,辟支佛依“十二因缘法”而悟道,但是十二因缘法皆不会超出前述经文所说“声闻比丘修学的十一种法义的范围”。此经所说与前述《增一阿含经》所说同。
4.《阿含经》中早有声闻、辟支佛(缘觉)、佛等三乘分别
而且不仅在《增一阿含经》中有辟支佛的经文出现,在其他《三部阿含经》皆有辟支佛、缘觉的名词出现。
如《杂阿含经》卷四十六(一二二七)说:“……罗汉比丘,诸漏已尽,离诸重担,所作已作,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彼亦归尽,舍身涅槃。若复缘觉,善调、善寂,尽此身命,终归涅槃。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无所畏,胜师子吼,终亦舍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当知,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辄死,终归磨灭无不死者。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
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
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
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