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P8

  ..续本文上一页按“此经”已有佛、缘觉“辟支佛”、声闻弟子三乘名字的差别意出现。)

  又《杂阿含经》卷四十六(一二三三)亦有“摩诃男长者”宿世布施辟支佛的经文。另《别译杂阿含经》卷三(六○)同。

  另外在《别译杂阿含经》卷三亦有同样的经文出现,但是又出现了“菩萨”的名词。如经文说:“……诸罗汉等,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正智解脱,后边之身,亦归散灭。诸辟支佛,独一无侣,常在闲静,亦当散灭。诸佛正觉,具于十力,有四无畏,得四无碍,能师子吼,身亦无常,会归散灭。

  佛言大王:我为大王,种种分别,生必有死,略而言之,无生不终。

  佛即说偈言:

  一切生皆死,寿命必归终;

  随业受缘报,善恶各获果。

  修福上升天,为恶入地狱;

  修道断生死,永入于涅槃。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

  诸佛与缘觉,菩萨及声闻;

  犹舍无常身,何况诸凡夫。”

  5.较量布施佛、缘觉、阿罗汉、声闻弟子等功德差别

  《中阿含经》卷四十七(一八○)又有较量布施佛、缘觉、阿罗汉等功德不同的经文,如经文说:“……阿难,云何有十四种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有信族姓男族姓女

  布施如来、

  施缘觉、

  施阿罗诃、

  施向阿罗诃、

  施阿那含、

  施向阿那含、

  施斯陀含、

  施向斯陀含、

  施须陀洹、

  施向须陀洹、

  施离欲外道仙人、

  施精进人、

  施不精进人、

  布施畜生。

  阿难,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进人得福千倍,施精进人得福百千倍,施离欲外道仙人得福亿百千倍,施向须陀洹无量,得须陀洹无量,向斯陀含无量,得斯陀含无量,向阿那含无量,得阿那含无量,向阿罗诃无量,得阿罗诃无量,缘觉无量,况复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耶。此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6.《增一阿含》多处说明三乘不同义

  (1)三乘差别的经文

  《增一阿含经》中更是多处说明三乘法义的差别处,如经文卷二十四(一)说:“……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所以然者,比最大聚众聚中妙,若不行此法,则不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如来至真等正觉也,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

  (2)辟支佛与佛的不同点

  卷二十四(四)又分辨辟支佛与佛的不同处,如经文说:“……尔时佛复以偈报阿难曰:

  恒沙过去佛,弟子清净心;

  皆是诸佛法,非今释迦文;

  辟支无此法,无岁无弟子;

  独逝无伴侣,不与他说法。”

  此说明修行者虽证辟支佛果,但是终身独居、不收弟子、不说法度众与诸佛成佛后,建立僧团,广度四众弟子的情形回然不同。

  (3)佛、阿罗汉、辟支佛应起塔供养的经文

  《增一阿含经》卷十九(九)中又说:“……此有四种人应起偷婆(建塔),云何为四?转轮圣王、漏尽阿罗汉、辟支佛、如来……。阿难当知:漏尽阿罗汉以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复现,以此因缘,如来弟子应与起塔。……有辟支佛无师自悟,去诸结使,更不受胎,是故应起塔。……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众人见已极怀欢喜,是谓应与如来起塔……。”(另卷十六(六)亦有三乘分别义、不录)《增一阿含》卷四十九又分辨如来、辟支佛、声闻三乘不同的经文。

  7.不能仅以大阿罗汉与小阿罗汉区别佛及声闻弟子之间的关系

  (1)佛是否是另外一个大阿罗汉?

  由此可知,《四部阿含经》中皆早有记载佛与辟支佛(缘觉)、阿罗汉三者为何不同又为何“平等”的经义出现,绝不是如一分佛学者所言“阿罗汉就是佛”。而且《四部阿含经》皆讲得很清楚,佛的解脱、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及辟支佛解脱其四者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处”。一分研究“阿含学者”硬说“阿罗汉就是佛”,而将《四部阿含经》中皆有“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完全否定,而遗误“初学者”?又有“一分阿含学者”说,虽然阿罗汉不是佛,但是佛是另外一个“大阿罗汉”成就者,佛与阿罗汉之间只有“大阿罗汉”与“小阿罗汉”之间的差别而已。观其意是否是说,佛是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其解脱心智自然胜过“慧解脱”者?但是在《杂阿含》中佛不只为弟子分辨佛的智慧胜过“慧解脱”者,亦胜过“俱解脱”阿罗汉,亦胜过辟支佛,如具有辟支佛根器的大迦叶对佛言:佛是我大师,我是佛弟子。而且阿罗汉与阿罗汉之间所得“智慧力”及所入“三昧力”又有高低不同。何以证明?

  如前述《杂阿含》卷十八及《长阿含》卷十二皆说:“成就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如舍利弗者,只知如来所说、所证“总相法则”,不知如来心中所念,不知佛心中所有诸法。”

  (2)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目连不知名字

  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二)又说:“……舍利弗所入三昧,目连比丘不知名字……。佛言:汝(目连)不于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无有量,心得自在,一如舍利弗从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大目连即时默然。”

  由此可知,俱解脱大阿罗汉与俱解脱大阿罗汉之间虽然同证空性,但是所入所证神通、所得智慧三昧尚有深浅之分。这个道理,就如同三位身高不同者,同站在大海中,但是“海水及身的程度各有不同”。

  而阿罗汉、辟支佛、佛三者不同的道理,就如三只飞鸟遨翔于空际,虽然皆于空飞行(比喻三乘同证空、无相、无所有解脱门),但是所飞高低各有不同(即大阿罗汉与辟支佛及佛所证三昧及所得神通、说法辩才,乃至所得四无量心定各有深浅不同)。这个道理,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又有完整的说明。如经文说:“今日如来所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有却弱,亦得四禅于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称计,行四等心(四无量心),是故如来说法无有却弱,非罗汉、辟支佛所能及也。”

  (3)阿罗汉没有佛的十种智慧力

  甲、《杂阿含》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六八四)更说明所有声闻弟子虽然得证阿罗汉果,但是没有佛的“十种定慧力”。

  如经文说:“何等为如来十力?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于梵轮,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是过去、未来、现在业法,受因事报如实知,是名第二如来力,如来应等正觉成就此力,得先佛最胜处,能转梵轮,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应等正觉,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是名如来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如实知,是名如来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是名第五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悉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如实知,是名第六如来力。若于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是名第七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尔时、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我于彼处死此处生,彼处生此处死,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是名第八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第十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证”,如经文说:“以上所述“十种定慧、神通之力”唯有如来究竟成就,非声闻弟子所能究竟成就(包括漏尽解脱者)。故说佛所证十种智慧力用的内容深广无边,非声闻弟子所及,而与声闻弟子种种差别、不同之处!

  乙、《增一阿含》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二(四)更清楚说明佛成就十种力的内容,如经文说:“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种力得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云何为十力:

  于是如来是处如实知之,非处如实知之。

  复次如来处所知他众生因缘处所受其果报。

  复次如来知若干种界、若干种持、若干种入如实知之。

  复次如来若干种解脱无量解脱,如实知之。

  复次如来知他众生智慧多少,如实知之。

  复次如来知他众生心中所念,如实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无欲心、知无欲心,有嗔恚心、知有嗔恚心,无嗔恚心、知无嗔恚心,有愚痴心、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知无愚痴心,有爱心、知有爱心,无爱心、知无爱心,有受心、知有受心,无受心、知无受心,乱心知有乱心,无…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