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按“此經”已有佛、緣覺“辟支佛”、聲聞弟子叁乘名字的差別意出現。)
又《雜阿含經》卷四十六(一二叁叁)亦有“摩诃男長者”宿世布施辟支佛的經文。另《別譯雜阿含經》卷叁(六○)同。
另外在《別譯雜阿含經》卷叁亦有同樣的經文出現,但是又出現了“菩薩”的名詞。如經文說:“……諸羅漢等,舍于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正智解脫,後邊之身,亦歸散滅。諸辟支佛,獨一無侶,常在閑靜,亦當散滅。諸佛正覺,具于十力,有四無畏,得四無礙,能師子吼,身亦無常,會歸散滅。
佛言大王:我爲大王,種種分別,生必有死,略而言之,無生不終。
佛即說偈言:
一切生皆死,壽命必歸終;
隨業受緣報,善惡各獲果。
修福上升天,爲惡入地獄;
修道斷生死,永入于涅槃。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諸佛與緣覺,菩薩及聲聞;
猶舍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5.較量布施佛、緣覺、阿羅漢、聲聞弟子等功德差別
《中阿含經》卷四十七(一八○)又有較量布施佛、緣覺、阿羅漢等功德不同的經文,如經文說:“……阿難,雲何有十四種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有信族姓男族姓女
布施如來、
施緣覺、
施阿羅诃、
施向阿羅诃、
施阿那含、
施向阿那含、
施斯陀含、
施向斯陀含、
施須陀洹、
施向須陀洹、
施離欲外道仙人、
施精進人、
施不精進人、
布施畜生。
阿難,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進人得福千倍,施精進人得福百千倍,施離欲外道仙人得福億百千倍,施向須陀洹無量,得須陀洹無量,向斯陀含無量,得斯陀含無量,向阿那含無量,得阿那含無量,向阿羅诃無量,得阿羅诃無量,緣覺無量,況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耶。此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6.《增一阿含》多處說明叁乘不同義
(1)叁乘差別的經文
《增一阿含經》中更是多處說明叁乘法義的差別處,如經文卷二十四(一)說:“……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所以然者,比最大聚衆聚中妙,若不行此法,則不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如來至真等正覺也,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叁乘之道。”
(2)辟支佛與佛的不同點
卷二十四(四)又分辨辟支佛與佛的不同處,如經文說:“……爾時佛複以偈報阿難曰:
恒沙過去佛,弟子清淨心;
皆是諸佛法,非今釋迦文;
辟支無此法,無歲無弟子;
獨逝無伴侶,不與他說法。”
此說明修行者雖證辟支佛果,但是終身獨居、不收弟子、不說法度衆與諸佛成佛後,建立僧團,廣度四衆弟子的情形回然不同。
(3)佛、阿羅漢、辟支佛應起塔供養的經文
《增一阿含經》卷十九(九)中又說:“……此有四種人應起偷婆(建塔),雲何爲四?轉輪聖王、漏盡阿羅漢、辟支佛、如來……。阿難當知:漏盡阿羅漢以更不複受有,淨如天金,叁毒、五使永不複現,以此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塔。……有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更不受胎,是故應起塔。……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衆人見已極懷歡喜,是謂應與如來起塔……。”(另卷十六(六)亦有叁乘分別義、不錄)《增一阿含》卷四十九又分辨如來、辟支佛、聲聞叁乘不同的經文。
7.不能僅以大阿羅漢與小阿羅漢區別佛及聲聞弟子之間的關系
(1)佛是否是另外一個大阿羅漢?
由此可知,《四部阿含經》中皆早有記載佛與辟支佛(緣覺)、阿羅漢叁者爲何不同又爲何“平等”的經義出現,絕不是如一分佛學者所言“阿羅漢就是佛”。而且《四部阿含經》皆講得很清楚,佛的解脫、慧解脫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及辟支佛解脫其四者有其“相同點”,又有其“不同處”。一分研究“阿含學者”硬說“阿羅漢就是佛”,而將《四部阿含經》中皆有“阿羅漢不是佛”的經文完全否定,而遺誤“初學者”?又有“一分阿含學者”說,雖然阿羅漢不是佛,但是佛是另外一個“大阿羅漢”成就者,佛與阿羅漢之間只有“大阿羅漢”與“小阿羅漢”之間的差別而已。觀其意是否是說,佛是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其解脫心智自然勝過“慧解脫”者?但是在《雜阿含》中佛不只爲弟子分辨佛的智慧勝過“慧解脫”者,亦勝過“俱解脫”阿羅漢,亦勝過辟支佛,如具有辟支佛根器的大迦葉對佛言:佛是我大師,我是佛弟子。而且阿羅漢與阿羅漢之間所得“智慧力”及所入“叁昧力”又有高低不同。何以證明?
如前述《雜阿含》卷十八及《長阿含》卷十二皆說:“成就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如舍利弗者,只知如來所說、所證“總相法則”,不知如來心中所念,不知佛心中所有諸法。”
(2)舍利弗所入神足叁昧之法目連不知名字
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二)又說:“……舍利弗所入叁昧,目連比丘不知名字……。佛言:汝(目連)不于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叁昧之法,汝所不解。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心得自在,一如舍利弗從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大目連即時默然。”
由此可知,俱解脫大阿羅漢與俱解脫大阿羅漢之間雖然同證空性,但是所入所證神通、所得智慧叁昧尚有深淺之分。這個道理,就如同叁位身高不同者,同站在大海中,但是“海水及身的程度各有不同”。
而阿羅漢、辟支佛、佛叁者不同的道理,就如叁只飛鳥遨翔于空際,雖然皆于空飛行(比喻叁乘同證空、無相、無所有解脫門),但是所飛高低各有不同(即大阿羅漢與辟支佛及佛所證叁昧及所得神通、說法辯才,乃至所得四無量心定各有深淺不同)。這個道理,在《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叁又有完整的說明。如經文說:“今日如來所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有卻弱,亦得四禅于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四無量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卻弱,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
(3)阿羅漢沒有佛的十種智慧力
甲、《雜阿含》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六八四)更說明所有聲聞弟子雖然得證阿羅漢果,但是沒有佛的“十種定慧力”。
如經文說:“何等爲如來十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于梵輪,于大衆中能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于是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能轉梵輪,于大衆中,作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應等正覺,禅解脫叁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叁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知衆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悉知衆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悉知世間衆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于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于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于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于彼處死此處生,彼處生此處死,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以天眼淨過于人眼,見衆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于惡趣,向于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衆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衆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複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于大衆中,師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證”,如經文說:“以上所述“十種定慧、神通之力”唯有如來究竟成就,非聲聞弟子所能究竟成就(包括漏盡解脫者)。故說佛所證十種智慧力用的內容深廣無邊,非聲聞弟子所及,而與聲聞弟子種種差別、不同之處!
乙、《增一阿含》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二(四)更清楚說明佛成就十種力的內容,如經文說:“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種力得四無所畏,在大衆中能師子吼,雲何爲十力:
于是如來是處如實知之,非處如實知之。
複次如來處所知他衆生因緣處所受其果報。
複次如來知若幹種界、若幹種持、若幹種入如實知之。
複次如來若幹種解脫無量解脫,如實知之。
複次如來知他衆生智慧多少,如實知之。
複次如來知他衆生心中所念,如實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無欲心、知無欲心,有嗔恚心、知有嗔恚心,無嗔恚心、知無嗔恚心,有愚癡心、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知無愚癡心,有愛心、知有愛心,無愛心、知無愛心,有受心、知有受心,無受心、知無受心,亂心知有亂心,無…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