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亂心知無亂心,無散心、知無散心,少心、知有少心,無少心、知無少心,廣心、知有廣心,無廣心、知無廣心,無量心、知無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實知之。定心、知有定心,無定心、知無定心,解脫心、知解脫心,無解脫心、知無解脫心。
複次如來盡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億百千生無量生,成劫敗劫無數成敗劫中,我昔生彼處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憶如是無數宿命之事。
複次如來知衆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衆生之類,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複衆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複衆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爲天眼清淨觀衆生類所趣之行。
複次如來于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是謂如來有此十力,名爲無著,得四無所畏,在大衆中,作師子吼。”
丙、佛十力非聲聞、辟支佛所及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九(叁)也說:“……如來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聲聞、辟支佛所能及逮,轉輪聖王所不能及、以及世間群萌所不能及也。”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八(六)又說:“……如來智無有量,如來能觀過去無限無量不可計事,皆悉知之,將來現在無限無量皆悉分別,是故比丘,當求方便,具足十力無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4)佛具有叁十二相、阿羅漢不一定具有叁十二相
依《增一阿含》卷叁十五、卷叁十七、《中阿含》卷十“五九”、卷二十叁、卷四十七、《長阿含》卷一皆說,佛具有叁十二相及八十種隨形好莊嚴身相,然而聲聞弟子相貌不一定皆是圓滿、莊嚴,即不一定具備叁十二相。
如《佛本行集經》卷五十六說:“……難陀比丘即成出家,受具足戒,于時難陀,可喜端正,諸人樂觀,有叁十相,具足不阙,身體金色,高下四指,不及如來,所作袈裟,與佛衣服,等無有異……。”
又《雜阿含》卷叁十八“一○六叁”)經記載一位比丘容貌醜陋,爲其他比丘所輕慢,但是已證阿羅漢果。如經文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形色醜陋,難可觀視,爲諸比丘之所輕慢,來詣佛所。爾時世尊四衆圍繞,見彼比丘來皆起輕想,更相謂言,彼何等比丘隨路而來,形貌醜陋難可觀視,爲人所慢。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見彼比丘來,形狀甚醜難可視見,令人起慢否?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
佛告諸比丘:汝等勿于彼比丘起于輕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盡諸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諸比丘,汝等莫妄量于人,唯有如來能量于人。彼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複告諸比丘:汝等見此比丘稽首作禮,退坐一面不?比丘白佛:唯然已見。佛告諸比丘:汝等勿于是比丘起于輕想,乃至汝等莫量于人,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由此證明,阿羅漢的“威儀、形貌”不如佛,不是佛。
(5)阿羅漢不作功德少供養的經文
甲、有的阿羅漢多福德、有的阿羅漢少福德
而且阿羅漢及辟支佛除了智慧力、禅定力、神通力不如佛外,其“福德力”更不如佛,前述說佛具有“叁十二相”,而聲聞弟子相貌不一定具備叁十二相,又在《阿含經》中記載不少聲聞弟子證得阿羅漢果後,不能說法,或者有的阿羅漢福澤深厚,或者有的阿羅漢不作功德,少有供養。
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二)說:“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于世,雲何爲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心亦不樂身亦不樂,或有人身亦樂心亦樂。彼何等人身樂、心不樂?于是作福凡夫人,于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短乏,但不免餓鬼、畜生、地獄道,亦複不免惡趣中,是謂此人身樂心不樂。彼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謂阿羅漢不作功德,于是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終不能得,但免地獄、餓鬼、畜生之道,猶如羅漢唯喻。比丘,是謂此人心樂身不樂。彼何等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恒不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是謂此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彼何等人身亦樂心亦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短乏,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複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所謂屍波羅比丘是。是謂比丘有此四人。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當如屍波羅比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是一段佛贊歎做功德的阿羅漢,不僅不墮叁惡道,又四事供養無所匮乏,同時亦勉勵其他少做功德的阿羅漢,亦須學“做功德阿羅漢”一樣的在世當求方便多做功德,才能在“道業精進時”于四事供養無所匮乏,安心辦道。由此點證明阿羅漢的利生功德不如佛。
乙、證阿羅漢後寂然無所說
如《雜阿含》卷五十(一叁叁七)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林中止住。勤誦經、勤講說,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已不複精勤誦說。時有天神止彼林中者,而說偈言:
比丘汝先時,晝夜勤誦習;
當爲諸比丘,共論決定義。
汝今于法句,寂然無所說;
不與諸比丘,共論決定義。
時彼比丘說偈答言:
本未應離欲,心常樂法句;
既離欲相應,誦說事已畢。
先知道已備,用聞見道爲;
世間諸聞見,無知悉放舍。
時彼天神聞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增一阿含》卷十叁(二)亦說:“……此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著世事,亦複不與他人說法,寂默自修……。”
這是二段羅漢比丘在解脫後,不再精勤誦經,爲人說法的“經證”。以此證明一類阿羅漢在解脫以後因與“離欲心相應”,不再樂于誦經、利生事,故阿羅漢的利生功德不如佛。
丙、有羅漢比丘與人共論不能答對
如《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八)說:“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是時滿呼王子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滿呼王子白世尊言:我曾聞朱利槃特比丘與盧迦延梵志共論,然此比丘不能答對。我又曾聞如來弟子衆中,諸根闇鈍無有慧明無出此比丘上者。如來優婆塞中在居家者,迦毗羅衛城中瞿昙釋種,諸根闇鈍情意閉塞。
佛告王子曰:朱利槃特比丘,有神足之力,得上人之法,不習世間談論之宜。又王子當知,此比丘者極有妙義。
是時滿呼王子白世尊言:佛所說雖爾,然我意中猶生此念:雲何有大神力而不能與彼外道異學而共論議?我今請佛及比丘僧,唯除朱利槃特一人。是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時王子已見世尊受請已,即從座起,頭面禮世尊足,右繞叁匝,便退而去。即其夜辦種種甘馔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
爾時世尊以缽使朱利槃特比丘捉在後住,請諸比丘衆前後圍繞入羅閱城。至彼王子所,各次第坐。
爾時王子白世尊言:唯願如來,手授我缽,我今躬欲自飯如來。
佛告王子曰:今缽在朱利槃特比丘所,竟不持來。
王子白佛言:願世尊遣一比丘往取缽來。
佛告王子:汝今自往取如來缽來。
爾時朱利槃特比丘化作五百華樹,其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坐。爾時王子聞佛教已往取缽,遙見五百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于樹下坐禅系念在前,無有分散,見已便作是念: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是滿呼王子,即還來世尊所而白佛言:往彼園中均是朱利槃特比丘,不知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佛告王子曰:還至園中最在中央住而彈指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唯願從座起。
是時滿呼王子受教已,複至園中在中央立而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便從座起,王子作是語已,其余五百化比丘自然消滅,唯有一朱利槃特比丘在。
是時滿呼王子共朱利槃特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滿呼王子白佛言:唯願世尊,今自悔責不信如來言教,此比丘有神足大威力。
佛告王子曰:聽汝忏悔,如來所說終無有二。又此世間有九種人周旋往來:雲何爲九,一者豫知人情,二者聞已便知,叁者觀相然後乃知,四者觀察義理然後乃知,五者知味然後乃知,六者知義知味然後乃知,七者不知義不知味,八者學于思惟神足之力,九者所受義
,是謂王子九種之人出現世間。
如是王子,彼觀相之人,于九人中最爲第一無過是者,今此朱利槃特比丘,習于神足不學余法,此比丘恒以神足與人說法。我今阿難比丘,觀相便知豫知人情,知如來須是不用是,亦知如來應當說是、離是,皆令分明,如今無有出阿難比丘上者,博覽諸經義,靡不周遍。又此朱利槃特比丘,能化一形作若幹形,複還合爲一,此比丘後日當于虛空中取滅度,吾更不見余人取滅度,如阿難比丘、朱利槃特比丘之比也。
是時佛複告諸比丘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變化身形能大能小,無有如朱利槃特比丘之比。
是時滿呼王子,手自斟酌供養衆僧,除去缽器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叉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朱利槃特比丘恒至我家,隨其所須衣被、雜物、沙門之法,盡在我家取之,當盡形壽供給所須。
佛告王子:汝今王子,還向朱利槃特比丘忏悔躬自請之,所以然者,非智之人欲別智者,此事難遇。欲言智者能別有智之人,可有此理耳。
是時滿呼王子即時向朱利槃特比丘,禮自稱姓名求其忏悔,大神足比丘,生意輕慢,自今之後更不敢犯,唯願受忏悔,更不敢犯。
朱利槃特比丘報曰:聽汝悔過,後莫複犯,亦莫複誹謗賢聖。王子當知…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