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禅觀遺珍集▪P10

  ..續本文上一頁言可喻。涅槃雲。闡提不入。非闡提不入涅槃也。問。余門學道。名豎出叁界。念佛往生。名橫出叁界。所謂余門正指教中觀行故。參禅稱爲別傳。淨土亦雲。徑路皆以超越觀行故。今雲。觀即是念。念即是觀。直以臺觀當之。不反鈍置念佛耶。

  師雲。橫豎等論。鈔雲。如蟲在竹。豎則曆節難通。橫則一時解脫。謂樂邦與苦域並峙故。曰橫也。此是一往之說。論一心者。橫豎皆遍。獨淨土不具豎。而止曰橫。彌陀經雲。其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觀經雲。是心作佛。心即佛故。淨土惟心。以界曰橫。論心豈不圓具耶。余門非單指觀行。實乃具一切法門。參禅稱爲別傳者。非五教之所诠。淨土亦雲徑路。豈叁觀之所及。今說觀即是念。念即是觀。舉一念即具觀行。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觀行成就。然後乃生故。知念不妨攝觀。非觀行能鈍置念佛也。

  問。觀經疏以十六觀通叁谛。今以此經。旁通觀經。則入臺觀門庭。以此經分屬圓教。則入事事無礙法界。然臺宗以圓教。獨歸法華。而第四法界。惟華嚴有之。未知臺宗叁觀。得攝法界觀否。此天臺賢首差別處。若爲會同。

  師雲。觀經疏。以十六觀通叁谛。今以此經。旁通觀經。亦不妨。以十六觀。旁通此經。何以故。彌陀經雲。寶網行樹。蓮池階道。悉以金銀琉璃玻璃合成。其佛光明無量。聲聞菩薩無數。複以西方攝。懸鼓豈不具足。一十六觀。似不必入臺教門庭。臺教當入我之一念。爲徑中之徑。不亦宜乎。謂此經分屬圓教。天臺以圓教。獨歸法華。鈔雲。事事無礙。惟華嚴有之。既雲圓教。豈不攝事事無礙。以事事無礙。標法界觀名。豈不攝圓彌陀分屬。如掬海之一滴。不妨同于全潮。天臺賢首與此經疏鈔。別而不別。不別而別。非此之謂欤。

  問。合論判彌陀淨土。是權非實。淨名惟心淨土。是實淨土。然淨名言。菩薩成佛時。直心等衆生。來生其國。是明言攝受衆生。死此生彼之事。與彌陀無二無別。正指往生事相。論中何以分作兩橛。疏言。此指事一心者。豈事一心。便不名惟心耶。

  師雲。合論雲。彌陀淨土是權。如雲一念至。一心不亂是權實。淨名淨土是實。如雲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菩薩成佛時。如雲直心等衆生。來生其國。是實中權。如指門必入其室。如入室必由其門。二經大意。不妨互舉。非分兩橛也。疏指事一心者。重在持鈔雲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名理一心。此即事而理。安得不名惟心也。

  問。此經言衆生生者。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大本乃言。生彼國者。皆當一生遂補佛處。皆當之義。不止多有。然則中不胎生等。皆是補處。皆爲等覺菩薩耶。

  師雲。此經言。衆生生者。多有一生補處。此多字從近而言。大本雲。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此當字。藉遠而言。此經雲。其國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華言不退轉。豈非當來遂補佛位。即中下胎生。遂補佛處。益明非是現稱等覺菩薩。良以延促同時。所謂徑中之徑。于斯益信矣。

  問。單念佛人。不修助因。所謂但得本莫愁末。故雲不修余行。得波羅密。亦雲。即是多善多福。乃諸佛以萬行因華。莊嚴法身。今念佛所證。止可雲素法身抑己具足萬行莊嚴耶。

  師雲。單念佛人。不修助因。古人淨業中。知識殷勤化人。念佛同生淨土。豈非助因。不修余行。惟念佛得到彼岸故。信此一門。即是多善。化彼同類。即是多福。又夙具種性。即是多善。夙修余行。即是多福。即此已具萬行莊嚴。非素法身也。

  問。宗門教人。參念佛底是誰。似與別則公案無二。未嘗回向西方。鈔雲。體究念佛。與尊宿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此只相似。還是直參誰字。教分四種念佛。未列體究一門。今以攝持名中。卻似經文本無此意。不應以此入淨業門庭。若謂參此話頭。悟則心開。不悟亦不失往生。此爲禅宗留一退步。正墮偷心耳。若謂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是反不如一直念去。不起疑情者。雖不開悟。尚得往生也。乃智徹禅師。直以此作淨土正行。慈照天奇毒峰。皆教人參究念佛。此諸師又何所本耶。雲棲若祖諸師疏鈔。何不直拈誰字。若只相似。又更有差別否。其相似不全是處。何不道破。

  師雲。宗門教人參究。貴在以期大悟。更不回向西方。何得言留一退步。不失往生。是居士注腳。非宗門意。鈔中謂。體究念佛參與體者。不容無說。參謂參破。體謂體貼。體貼亦有伫思之義。宗門必不用。少林雲。心如牆壁。乃可入道。又不與一直念去。較其優劣。雲棲祖諸師。亦是淨土一門。收此一類之機。放開一線。道又何辯相似不相似也。

  問。一切國土。惟想所持故。以淨想換卻妄想。如子憶母必善想。容儀曆曆可睹。今持名一門。但令念聲相續。不取相貌。只與讀誦無二。心易馳散故。稱名方便。或依出入諸息。以爲藉氣束心。乃禅經中攝心調息。諸法。似屬小乘。未爲第一義谛。將非大心凡夫所當行持耶。

  師雲。楞嚴雲。憶佛念佛。謂憶念相繼。自得心開。非比單持名號。至一心不亂。夫讀誦者。惟記惟解。持名者只欲往生。如負重擔只欲到家。馳散何有。乃至一心不亂。非藉氣束心比也。生極樂國。如彈指頃。與法華其疾如風相類。大心凡夫。豈舍此捷徑法門。而別求乎。

  問。大本雲。若有衆生。發一念心。念無量壽。定生彼國。疏中克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耶。又念性刹那生滅。此經七日。定力乃生。則未得禅定者。無分。若此一念。如一稱成佛。釋作歸命一心。則大本不應系十念之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之心。則與化經言不動如來佛刹。不以愛戀之心。遂得往者。難易不同。此則全無定力。亦得往生。其勝方便。又當超越小本耶。

  師雲。十念與此本。相互通故。何分優劣。以一念具一切念故。一念未必爲優。以十念即一念故。未必爲劣。是故說一念。不妨十念。說十念。不妨一念。又刹那際不妨七日。七日不妨刹那際。經雲。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或說一念。或說十念。或說七日。或說多劫。皆如來勝方便故。亦不論定不定喜愛不喜愛。但一心念佛。無事不辦。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更無疑慮。又何必以難易。較其超越也。

  問。此七日若平時。姑置。待臨終方念。已爲天如所呵。今既屬平時者。爲是七日之後。盡此形壽。更不複亂耶。爲複此後雖亂。終得往生耶。若永不複亂。不應止名七日。若更亂者。則已經退。何能感佛現前。

  師雲。經中雲一日乃至七日。是克期往生。不論臨終平時。一聞佛名。便發猛銳七日。往生者故不論。若未生者。在無間斷念念相續。豈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名。其執持二字。何以消文。疏中雲。執者聞名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忘故。何雲七日。複隨散亂。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終身。如初發念頃。何愁佛不感孚耶。

  問。鈔中明理一心。爲觀力成就。則體究。全屬觀門。但前言妙觀難成故。顯持名殊勝。今乃複通觀法。仍是定觀。勝于持名矣。若雲參誰字是體究。則又全屬宗門。且當參話時。不應有念。如知不二寂照難思等。幾許理路可傍。未免兩處負墮。義雲何通。

  師雲。前言妙觀難成。顯持名殊勝。良以娑婆之衆。心多散亂故。持名攝念勝乎觀門。今乃複通觀法。以觀法是淨土法門故。如持一念。不妨具足諸觀。讀彌陀經者。西方勝境。孰不冥契。但以執持顯勝故。以觀境殊勝。不妨速于持名。以持名徑捷。不妨超于觀法。兩處義成。何得言墮。若宗門參究。是逗機之法。似不必與淨土和會。如參念佛者是誰。即屬宗門。言語道斷。又不可以理路爲依傍也。

  問。一部疏鈔。大意全重理持。則所明持法。最爲要害。今既是持名。複雲理觀。既是理觀。複拈話頭。禅淨止觀。叁法混淆。雖複義理圓融。而行人念不歸一。將何爲宗。此與一門。深入專修無間之旨。何複不侔。

  師雲。疏鈔一部。雖則全歸理觀。如玄談守約則惟事持名。文雲。舉其名兮兼衆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以此則知專貴持名。不妨發明理觀。觀理明徹。如膏益火。則更增猛熾也。若單提參究。單論觀理。如華嚴大部攝無量乘。上根利智。條條是路。亦不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師翁之善巧耳。

  問。疏言一心。即達磨直指之禅。又雲。六祖斥無。乃門庭施設不同。假使才弘直指。複贊西方。則直指之意。終無由明。既言即是直指。複雲。爲門不同。是少林與曹溪。亦複不同耶。

  師雲。疏言一心者。豈但直指之禅。一大藏教。無不收盡。即歸之直指之禅者。此是。爲參究念佛者。說非。爲持名者。發機。門庭設施不同者。正符合。直指之道。亦非。爲持名者。發機。雲棲以參究念佛。收之淨土一門。此是廣被機宜。看疏鈔者。不妨求一門深入。譬夫入海者。而責之淮濟江河深淺廣狹。更較其同異。不亦愚乎。

  問。疏指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屬理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滅少愆。乃又引佛名經言。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釋雲。一聞則不待憶念。無量則不但八十億劫。然則何必獨指理一心也。覺于此中。自相違礙。又此經亦言聞經聞名。皆得不退。則一切等閑發願。散亂稱名者。鹹不退耶。

  師雲。果得一心。則不論理事。疏鈔謂多念止滅少愆者。此是就散亂。而藉一心者說也。聞名滅罪。衆生在迷。亦複不知。如地獄聞名。即得究竟。並獲往生者。何止滅罪。蓋論衆生心力之勤怠耳。大凡教中。論事論理。論定論散。如用兵之法式。臨陣決勝。貴在當人。必不以法式楷定。然後爲正論者矣。

  問。棗柏言。華嚴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薩境界。何故華嚴長子。乃以十願。導歸極樂。如生公說。闡提有佛性則後出涅槃爲證。今行願全與棗柏不符。則一論宗旨竟將安歸。乃雲棲但拈出導歸之文。亦不能折棗柏之誤。當知棗柏未易輕诋。今欲和會兩義。其說雲何。

  師雲。棗柏謂華嚴非往生菩薩…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