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界。爲顯一乘。不妨抑彼揚此。普賢導歸極樂。正謂攝無量乘故。棗柏爲化大心凡夫。頓入華藏故。普賢是華藏中菩薩。以十願。導歸極樂者。爲叁根普利故。如觀方入一隅。則十方普現故。良以大心難發。極樂易生。究竟旨歸。彼此符合。以此則知棗柏。原非錯誤。雲棲安得以是爲非耶。
問。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則一心者。自製心始。此中自當發慧所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也。天臺念佛五門次第。亦複如是。今以事持屬定門攝。理持屬慧門攝。而雲事持。未能破妄。利根徑就理持。將慧不由定。一切理路通明。便可當覺路耶。
師雲。因戒生定。乃至天臺次第。此是教家法則。然亦有先慧而後定者。如雲專持名號。即得往生。自非慧根深發。莫能信也。雲棲以事持。爲定門攝。理持爲慧門攝者。此亦教家法則。然事非慧而不持。理非定而不發。事持既能發慧。安得不破妄耶。又可將一句彌陀具戒定慧。猶深入理。不可不知。何也。爲專持萬德洪名。不生諸惡。豈非戒也。至一心不亂。豈非定也。自得心開。豈非慧也。念空真。念緣起無生。豈非理也。深入至理。淨土惟心。生彼不離生。此是正覺地。何必舍事持而入理解。謂之覺路可乎。
問。觀雖十六。言佛便周。如經所言。觀佛身故。見佛心。觀佛身者。從一相好入。則眉間白毫。可攝念佛叁昧。何故慈雲。但教人作蓮花開合想。鈔中亦止通普觀爲助因耶。
師雲。觀經言佛便周者。佛以法界爲身故。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者。謂緣勝境。入實相理故。既從一相好入。毋論眉間白毫蓮花開合。以十六觀門。隨緣一觀。悉是助因。鈔中以普觀爲助因者。猶爲確當。
問。諸經多言。念佛行人。現前見佛。如遠公叁睹聖相等。所謂能念佛人。佛住其頂。古德教人。決志求驗。正在平時。今經止言臨終佛現。豈七日功成。未能現見。僅感臨終耶。抑必現前見已。然後臨終得見耶。
師雲。諸經多言。行人現前見佛。亦有當來見佛之語。楞嚴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其必定二字。深有旨趣。如種谷得谷。必無虛棄之功也。遠公叁睹聖像。現前見佛也。淨土諸師。臨終感佛來迎。當來見佛也。由此觀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見佛也。毋論平時七日。但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喚醒自性彌陀。一切佛菩薩像。皆影現其中也。
問。往生菩薩。心不顛倒故。能預知時至。與本願相應。然則坐脫立亡。庶幾來往自由。能識死從何去者。何爲古宿全不以此勘驗。至雲死時何若欲先知耶。
師雲。淨土菩薩。與宗門坐脫立亡。識得死從何去者。大不相類。淨業行人。克期往生。預知時至宜矣。宗門中人知亦可。不知亦可。發明大理。視死生如夢幻。安得于夢幻中著腳。以生死爲實事耶。又當知化儀既畢。來去自由。此等不思議解脫。惟同道者方知。又何得與淨業。較同異耶。
問。觀經十念。論明臨終心力猛利。能勝終身行力。乃大本十念。不言臨終。此與觀經。爲同爲別。若此七日。不必定是臨終。則此十念。亦屬平時。既非最後大心。何能化往寶王。論反以一念爲正。是義何居。
師雲。大本十念。克十念往生。而不克往生者。乃日日十念。雖不言臨終。以至臨終明矣。論明臨終心力猛利。此爲一等猶豫。行人說恐臨終障重。不克往生。以猛利勝之。能勝終身行力者。此加勉之義。使行人以遂往生。假如平日猛利。大事已辦者。十念七日。俱不出一念故。何緣自生疑難。
問。觀音勢至。同侍彌陀。爲西方叁聖。觀音反聞自性與今持名一心。總以音聞爲教體。正應同屬耳根圓通。又文殊亦發願往生。何反揀去。勢至鈔言。耳根不攝念佛。念佛能攝耳根。是勢至。能攝觀音。而觀音不攝。勢至將持名。不屬音聞。而觀音不補彌陀爲安養教主耶。
師雲。耳根以聲塵。旋入念佛。以舌上稱揚。然俱屬音。聞出入義別。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揀。雲棲判根塵同異。豈可言觀音不攝勢至耶。如論往生行業。亦不取耳根圓通。豈勢至複不攝觀音耶。正所謂打鼓弄琵琶。非以諸法門。迹上較衆聖之所行處也。
問。世尊言。諸修行人。用攀緣心。爲自性者。猶如煮沙。欲成嘉馔。今此念佛心。是攀緣心耶。非攀緣心耶。若用攀緣心者。一切覺觀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緣心者。何言念性生滅因果殊感。若雲此生滅心即不生滅心者。何雲煮沙。此與波水之旨。當自不倫。波即是水。沙非是馔。大覺立喻。應不雷同。乃法華所雲。若人散亂心。一稱南無佛。南能所雲。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者。又非即用此生滅心耶。
師雲。世尊斥世間人。認攀緣心爲自性。非斥用攀緣心入自性。豈不聞。圓覺雲。以幻修幻。天臺專用六識。阿難雲。供養如來。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此心亦不惡。可以爲入道之玄徑。論乎真性。何用念爲論乎。樂土非念莫生。文殊雲。念性生滅。此爲選耳根圓通。淨業智人安得。隨文殊腳跟轉文殊。如修般舟叁昧。又當以我念佛。爲良導。法華一稱。塵勞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斷妄想興。而涅槃現。又當留待別時。向居士一一道破。
問。經末先言不退。後雲往生。正以現生取辦。超乎余教。鈔中反開少壽多障。不克往生一路雲。于來世得生。此墮慈照所雲。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卻要來後世。再得生人中也。乃引禅門。才出頭來。現成受用語爲證。則何以永明揀去。有禅無淨。一流明淨業之谛。當于宗門耶。
師雲。經中先言不退。後雲往生者。謂先說淨土已生者。後雲念佛必定往生。非現生取證也。鈔中開少壽多障。爲多障行人不信決定往生。如信者則不障矣。來世得生者。謂不信。聞名亦種下。來世種子顯。聞名殊勝。超乎余教故。不墮慈照之語。永明抑揚之說。單扶淨土一路。將宗門推向。萬丈深坑。亦不爲分外禅門有。叁生打徹故。雲才出頭來。現成受用。又何勞逐句。與淨土合轍。
問。准提密圓與華嚴顯圓。並屬第一。疏雲。持名功德猶勝准提。今念佛人。盡此報身。方得往生。所證極果。僅至上品。何以不如准提所開。不轉肉身。便得往詣十方淨土。只于此生。得證佛果耶。
師雲。佛所設教。爲當機者極成。如此土釋經者。亦複如是。天臺歸圓法華。李長者亦多料揀。李長者必看天臺叁大部。天臺未見李長者合論。若見時。又不知當何如。華嚴准提及淨土法門。各有所主。不可逐一比況。古德雲。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似不必向迹上追尋。夙具靈根者。才聞著一言一句。便有出身路。所謂大藏小藏。從自心中流出。豈可以部帙。較優劣耶。
宗教答響五
六雪關主問參。話頭真切不落。楞嚴五蘊魔外(雲雲)。
師雲。細觀楞嚴。五十種魔事。不出一個著字。如色陰明白銷落諸念。乃至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即此堅固妄想。便不能融化。于妄想中精研。見希奇之事。便作聖解。豈非著耶。如不作聖解。名善境界。不作即不著耳。又五蘊中。總以妄想二字結之。最初一著。便不能破。即此妄想。便是魔之根蒂。其根本不除。挫其枝葉。令其不生可乎。甚乃利其虛明。食彼精氣。悉妄想牽合。非魔從外來。苟涉于慎護。正所謂雪上加霜。火上益油耳。如受陰中。虛明妄想。虛明亦妄想。蓋最初未到求心不有之地。非妄而何。如想陰中。融通妄想。最初章雲。心愛圓明。即前妄。根與境融通。便生愛著。十種悉雲心愛等。蓋天魔從圓境中來。與愛心偶合。作無邊魔業。安可救也。良以。行人最先坐斷此一念。無心即無愛。無愛則著之一字何有耶。只如第九章雲。心愛入滅。貪求深空等。悉是魔業。亦最初妄心不破。正所謂蒸沙作飯。沙非飯本也。如行陰中。幽隱妄想。蓋行陰乃遷流不止爲性。故雲生滅根元。從此披露。爲想陰盡。徹見行陰中根元。悉是生滅。念念不停。行人不隨生滅遷流故。得凝明正心。爾時天魔。不得其便。但于圓元中。起計度故。窮其始末。有因無因等。既有計度。亡正遍知。計之一字。從幽隱中來。文雲。觀彼幽清。不能徹見源底也。如識陰中。顛倒妄想。謂同分生機。倏然隳裂。六根虛靜。無複馳逸。虛靜爲不馳逸。不馳逸爲行陰盡耳。行陰既盡。見聞通鄰。互用清淨故。雲窮諸行空。尚依識元。乃至精妙未圓。便生勝解。此十種悉以識心而生勝解。既作勝解。違遠圓通。生諸種類矣。禅門中。善用心者。俱不相涉。思大雲。十方諸佛。被我一口吞盡。何處更有衆生可度。此是佛祖位中。留渠不住。邪魔外種。其奈爾何。欲得不受其蝕。但全身入理。不待遣不待護。妄想念盡。則魔業自盡矣。古德雲。便好和根下一斧。免教節外又生枝。
問。不執修證。不廢修證(雲雲)。
師雲。吾宗門下。毋論利鈍賢愚。但以信而入。既發起猛利心。如坐在鐵壁銀山。只求迸出。諸妄想心。悉不能入。觀照功行。安將寄乎。果得一念迸開。如披雲見天。如獲故物。觀照功行。亦何所施。只貴參究之念甚切。其參究亦涉于功行。但不以功行立名。如看破世緣。切究至道。亦涉于觀照。但不以觀照立名。如圓覺雲。惟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若以觀照爲事。則有能觀能照之心。必有所觀所照之境。能所對立。非妄而何。所以禅宗雲。獨蹈大方。心外無境。將十方世界。洎父母身心融成一個。坐斷兩頭。始得個入門。向上一路。更須自看。不然盡是鬼家活計。安可以修證同日而語耶。果颟顸不到此地。即名自欺。此輩名爲可憐愍者。甯堪齒錄。南嶽雲。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即此不汙染之修。可謂。圓修還著得個修字麼。即此不汙染之證。可謂。圓證還著得個證字麼。如此則終日修而無修。掃地焚香。悉無量之佛事。又安可廢。但不著修證耳。九地尚無功用行。況十地乎。乃至等覺說法如雨如雲。猶被南泉呵斥。與道全乖。況十地觀照。與宗門。而較其優劣可乎。
智祖禅人問。諸方尊宿。每教人以一則公案。頓置面前。念念系緣。名…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