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汉传禅观遗珍集▪P11

  ..续本文上一页境界。为显一乘。不妨抑彼扬此。普贤导归极乐。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化大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愿。导归极乐者。为三根普利故。如观方入一隅。则十方普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符合。以此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是为非耶。

  问。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则一心者。自制心始。此中自当发慧所为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天台念佛五门次第。亦复如是。今以事持属定门摄。理持属慧门摄。而云事持。未能破妄。利根径就理持。将慧不由定。一切理路通明。便可当觉路耶。

  师云。因戒生定。乃至天台次第。此是教家法则。然亦有先慧而后定者。如云专持名号。即得往生。自非慧根深发。莫能信也。云栖以事持。为定门摄。理持为慧门摄者。此亦教家法则。然事非慧而不持。理非定而不发。事持既能发慧。安得不破妄耶。又可将一句弥陀具戒定慧。犹深入理。不可不知。何也。为专持万德洪名。不生诸恶。岂非戒也。至一心不乱。岂非定也。自得心开。岂非慧也。念空真。念缘起无生。岂非理也。深入至理。净土惟心。生彼不离生。此是正觉地。何必舍事持而入理解。谓之觉路可乎。

  问。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如经所言。观佛身故。见佛心。观佛身者。从一相好入。则眉间白毫。可摄念佛三昧。何故慈云。但教人作莲花开合想。钞中亦止通普观为助因耶。

  师云。观经言佛便周者。佛以法界为身故。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者。谓缘胜境。入实相理故。既从一相好入。毋论眉间白毫莲花开合。以十六观门。随缘一观。悉是助因。钞中以普观为助因者。犹为确当。

  问。诸经多言。念佛行人。现前见佛。如远公三睹圣相等。所谓能念佛人。佛住其顶。古德教人。决志求验。正在平时。今经止言临终佛现。岂七日功成。未能现见。仅感临终耶。抑必现前见已。然后临终得见耶。

  师云。诸经多言。行人现前见佛。亦有当来见佛之语。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必定二字。深有旨趣。如种谷得谷。必无虚弃之功也。远公三睹圣像。现前见佛也。净土诸师。临终感佛来迎。当来见佛也。由此观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见佛也。毋论平时七日。但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唤醒自性弥陀。一切佛菩萨像。皆影现其中也。

  问。往生菩萨。心不颠倒故。能预知时至。与本愿相应。然则坐脱立亡。庶几来往自由。能识死从何去者。何为古宿全不以此勘验。至云死时何若欲先知耶。

  师云。净土菩萨。与宗门坐脱立亡。识得死从何去者。大不相类。净业行人。克期往生。预知时至宜矣。宗门中人知亦可。不知亦可。发明大理。视死生如梦幻。安得于梦幻中著脚。以生死为实事耶。又当知化仪既毕。来去自由。此等不思议解脱。惟同道者方知。又何得与净业。较同异耶。

  问。观经十念。论明临终心力猛利。能胜终身行力。乃大本十念。不言临终。此与观经。为同为别。若此七日。不必定是临终。则此十念。亦属平时。既非最后大心。何能化往宝王。论反以一念为正。是义何居。

  师云。大本十念。克十念往生。而不克往生者。乃日日十念。虽不言临终。以至临终明矣。论明临终心力猛利。此为一等犹豫。行人说恐临终障重。不克往生。以猛利胜之。能胜终身行力者。此加勉之义。使行人以遂往生。假如平日猛利。大事已办者。十念七日。俱不出一念故。何缘自生疑难。

  问。观音势至。同侍弥陀。为西方三圣。观音反闻自性与今持名一心。总以音闻为教体。正应同属耳根圆通。又文殊亦发愿往生。何反拣去。势至钞言。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是势至。能摄观音。而观音不摄。势至将持名。不属音闻。而观音不补弥陀为安养教主耶。

  师云。耳根以声尘。旋入念佛。以舌上称扬。然俱属音。闻出入义别。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拣。云栖判根尘同异。岂可言观音不摄势至耶。如论往生行业。亦不取耳根圆通。岂势至复不摄观音耶。正所谓打鼓弄琵琶。非以诸法门。迹上较众圣之所行处也。

  问。世尊言。诸修行人。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犹如煮沙。欲成嘉馔。今此念佛心。是攀缘心耶。非攀缘心耶。若用攀缘心者。一切觉观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缘心者。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若云此生灭心即不生灭心者。何云煮沙。此与波水之旨。当自不伦。波即是水。沙非是馔。大觉立喻。应不雷同。乃法华所云。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南能所云。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者。又非即用此生灭心耶。

  师云。世尊斥世间人。认攀缘心为自性。非斥用攀缘心入自性。岂不闻。圆觉云。以幻修幻。天台专用六识。阿难云。供养如来。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此心亦不恶。可以为入道之玄径。论乎真性。何用念为论乎。乐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灭。此为选耳根圆通。净业智人安得。随文殊脚跟转文殊。如修般舟三昧。又当以我念佛。为良导。法华一称。尘劳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断妄想兴。而涅槃现。又当留待别时。向居士一一道破。

  问。经末先言不退。后云往生。正以现生取办。超乎余教。钞中反开少寿多障。不克往生一路云。于来世得生。此堕慈照所云。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也。乃引禅门。才出头来。现成受用语为证。则何以永明拣去。有禅无净。一流明净业之谛。当于宗门耶。

  师云。经中先言不退。后云往生者。谓先说净土已生者。后云念佛必定往生。非现生取证也。钞中开少寿多障。为多障行人不信决定往生。如信者则不障矣。来世得生者。谓不信。闻名亦种下。来世种子显。闻名殊胜。超乎余教故。不堕慈照之语。永明抑扬之说。单扶净土一路。将宗门推向。万丈深坑。亦不为分外禅门有。三生打彻故。云才出头来。现成受用。又何劳逐句。与净土合辙。

  问。准提密圆与华严显圆。并属第一。疏云。持名功德犹胜准提。今念佛人。尽此报身。方得往生。所证极果。仅至上品。何以不如准提所开。不转肉身。便得往诣十方净土。只于此生。得证佛果耶。

  师云。佛所设教。为当机者极成。如此土释经者。亦复如是。天台归圆法华。李长者亦多料拣。李长者必看天台三大部。天台未见李长者合论。若见时。又不知当何如。华严准提及净土法门。各有所主。不可逐一比况。古德云。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似不必向迹上追寻。夙具灵根者。才闻著一言一句。便有出身路。所谓大藏小藏。从自心中流出。岂可以部帙。较优劣耶。

  宗教答响五

  六雪关主问参。话头真切不落。楞严五蕴魔外(云云)。

  师云。细观楞严。五十种魔事。不出一个著字。如色阴明白销落诸念。乃至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即此坚固妄想。便不能融化。于妄想中精研。见希奇之事。便作圣解。岂非著耶。如不作圣解。名善境界。不作即不著耳。又五蕴中。总以妄想二字结之。最初一著。便不能破。即此妄想。便是魔之根蒂。其根本不除。挫其枝叶。令其不生可乎。甚乃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悉妄想牵合。非魔从外来。苟涉于慎护。正所谓雪上加霜。火上益油耳。如受阴中。虚明妄想。虚明亦妄想。盖最初未到求心不有之地。非妄而何。如想阴中。融通妄想。最初章云。心爱圆明。即前妄。根与境融通。便生爱著。十种悉云心爱等。盖天魔从圆境中来。与爱心偶合。作无边魔业。安可救也。良以。行人最先坐断此一念。无心即无爱。无爱则著之一字何有耶。只如第九章云。心爱入灭。贪求深空等。悉是魔业。亦最初妄心不破。正所谓蒸沙作饭。沙非饭本也。如行阴中。幽隐妄想。盖行阴乃迁流不止为性。故云生灭根元。从此披露。为想阴尽。彻见行阴中根元。悉是生灭。念念不停。行人不随生灭迁流故。得凝明正心。尔时天魔。不得其便。但于圆元中。起计度故。穷其始末。有因无因等。既有计度。亡正遍知。计之一字。从幽隐中来。文云。观彼幽清。不能彻见源底也。如识阴中。颠倒妄想。谓同分生机。倏然隳裂。六根虚静。无复驰逸。虚静为不驰逸。不驰逸为行阴尽耳。行阴既尽。见闻通邻。互用清净故。云穷诸行空。尚依识元。乃至精妙未圆。便生胜解。此十种悉以识心而生胜解。既作胜解。违远圆通。生诸种类矣。禅门中。善用心者。俱不相涉。思大云。十方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此是佛祖位中。留渠不住。邪魔外种。其奈尔何。欲得不受其蚀。但全身入理。不待遣不待护。妄想念尽。则魔业自尽矣。古德云。便好和根下一斧。免教节外又生枝。

  问。不执修证。不废修证(云云)。

  师云。吾宗门下。毋论利钝贤愚。但以信而入。既发起猛利心。如坐在铁壁银山。只求迸出。诸妄想心。悉不能入。观照功行。安将寄乎。果得一念迸开。如披云见天。如获故物。观照功行。亦何所施。只贵参究之念甚切。其参究亦涉于功行。但不以功行立名。如看破世缘。切究至道。亦涉于观照。但不以观照立名。如圆觉云。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若以观照为事。则有能观能照之心。必有所观所照之境。能所对立。非妄而何。所以禅宗云。独蹈大方。心外无境。将十方世界。洎父母身心融成一个。坐断两头。始得个入门。向上一路。更须自看。不然尽是鬼家活计。安可以修证同日而语耶。果颟顸不到此地。即名自欺。此辈名为可怜愍者。宁堪齿录。南岳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即此不污染之修。可谓。圆修还著得个修字么。即此不污染之证。可谓。圆证还著得个证字么。如此则终日修而无修。扫地焚香。悉无量之佛事。又安可废。但不著修证耳。九地尚无功用行。况十地乎。乃至等觉说法如雨如云。犹被南泉呵斥。与道全乖。况十地观照。与宗门。而较其优劣可乎。

  智祖禅人问。诸方尊宿。每教人以一则公案。顿置面前。念念系缘。名…

《汉传禅观遗珍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