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汉传禅观遗珍集▪P12

  ..续本文上一页为参究。此于台宗止观。专注一境。同耶异耶。若言其同。仍是教下工夫。非教外别传。若言其异。彼则专注一境。此则系缘一处。名虽异而实同。似是而非。乞求一决。

  师云。宗门一则。非与诸法门为比。公案者。如公府之案牍。一句子不明处。只欲发明。贵在深追力究。非系缘也。天台止观。似不可以宗门较其优劣。止观意在与法相应。如人行路。渐入佳境。参究意在。力破重围。如披云见天。推门入臼。天台以观破惑。智德顿圆。穷之则有惑可破也。宗门以参从缘。心境俱寂。释之则无缘可弃也。若以境缘同异较其非。是实霄壤也。

  问。达磨西来。顿翻窠臼。惟一心地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嗣后五宗迭出。门庭种种不同。曰五位。三玄。四宾主。乃至四料拣。为复法应如是耶。为复群机差别耶。若谓法应如是。则教中云惟此一事实。余皆方便。直指门中。不应有方便。若谓机有千差逗机之法。应尔。则楞严二十五圆通逗机之法。已悉何必另为赘枝骈拇之法。初祖东来。多此一番跋涉。

  师云。达磨西来顿翻窠臼。授受之际。实无二法。何以曰五。主法者有五。不得不曰五宗也。岂以五宗者塞碍一心地之法门乎。乃至三玄五位宾主等语。尽属名言。悉单传之注脚耳。果得千圣不传之道。三玄五位。宾主君臣。如指诸掌。法如是故。非差别逗机也。若在三玄五位上。印证心地法门者。大似就枝干而索其本。非即非离。即枝干非得其本也。离枝干亦非得其本也。若本者。枝干之本。枝干者。本之枝干。果是智人。思之可见。教中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非真者权之谓也。非权无以导。其实非实。无以开其权。虽是谓权归实。又何妨权实并彰也。教中之权各趋岐径宗中之相惟据本参。本参破如月印千江岐径通若风号万窍。似不可以圆通差别之法与玄位。同日而语也。初祖之来。法门尚矣。岂曰赘乎。

  问。从闻思修。入三摩提。大小乘法尔如然。似不可废。即古德亦有云。三藏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又云。先以闻解证入。后以无思契同。是知闻教。然后参禅。千圣不易之规。奈何近时尊宿。不观学人曾否。听教一例。示以无滋味话。令彼早晚穿凿。不落妄想。便堕无记。又沩山云。此之一学。最妙最玄。又云。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当沩山之时。正像法隆盛之秋。犹然。若是分别。而当今之世。正值末法衰残。岂得人皆利根。一概以上乘法投之。况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似不可废。

  师云。余答刘居士问。谓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如依教修行。当以证入契同。为克家也。闻解似易。无思诚难。惟吾祖师门下。以思无思之妙。又云。心如墙壁。乃可入道。亦不以闻教不闻教。为不易之规也。如教中诵一句伽陀。忽然大悟。又云。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岂待遍涉名言。方称悟入。参究者。非涉于穿凿。穿凿二字。法门大害。教中或有之。而宗门实无也。此之一学。最妙最玄。当人人期于顿超。岂可甘心中下法。不论像末人。不论智愚。惟办肯心。是为上智。反末法为正法。翻中下为上根。似亦不难耳。

  问。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我佛诚言。而妙喜则云。他人先定而后慧。老汉先慧而后定。大与佛经相违。若以时事验之。如人酒迷。慧性颠狂错乱。酒醒则狂性自息。则慧先定后。妙喜之言。愈为有理。大师于佛经祖训。若为会通。

  师云。先定而后慧。佛之诚言。先慧而后定。祖师慈训。二俱略之。非定论也。如人修定。若无慧为先导。则不能修。慧不妨在先也。有慧而戒立。戒立而定生。定生而慧朗。如环上寻轮。求其始末了不可得。以此观之。大慧亦为剩语也。实佛祖符合。又何待会通。

  问。永嘉云。了则业障本来空。见道语也。而西土师子尊者。此方可大师。俱了了人也。何业障不空。必待酬偿而后已。若谓偿处正业障空义。则造十恶人念佛。带业往生。亦必回娑婆。偿宿业始得。若往生者。宿障不酬。则大了之人。反不及念佛者多矣。若谓大了之人。业障实空。能超念佛十倍。则师子可师。仍居未了之科。师何以会通之。

  师云。业障空。是不易知也。若谓遭王难。是偿夙债。实不达业障空。非正论也。岂不识水月道场。空花万行。镜里魔军。梦中佛事。汝以梦中为实事。是不空也。若达斯空义。偿不偿皆梦语耳。十恶念佛。带业往生。诸恶顿释。趋果忘因。非回偿也。下品下生。见佛尚远。历胎既久。始得花开。非不偿也。与宗乘中。较其优劣不亦愚乎。

  问。云门请益。睦州悟道因缘。传灯会元载之甚悉。其见雪峰。居然知识矣。并无请益语。尽皆问答语续。后出世。何故不嗣睦州。反嗣雪峰为。复以人盛衰。易其心耶。则非祖师所为。何能取法。后世且嗣法。昧心韦驮。明加其杵。若谓录语有略。则授受之际。千古慧命来源所系。岂可妄自笔削。谅必有说。乞师补之。庶免后世嗣法之溷。

  师云。云门见睦州。夹断一足。即有悟入。非大彻也。初见雪峰。即命众迎五百人知识。是雪峰以法眼印之。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门乃低头。从兹契合。且从兹二字。非借辞也。况后温研积稔。以印心宗乎。非敢以盛衰易其心也。今时人以玉彼之师为冤家。以印彼之师为恩故。殊不知。印彼者未必是。玉彼者未必非。以非为非者。不失法会之正因。以非为是者。终陷泥犁之恶报。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著邪。滴血之语。岂欺我哉。当悉审详。毋容轻忽。

  剡水禅人问。教外别传者禅也。净因禅师以一喝而收五教。然则五教皆禅教外者。何谓乎。

  师云。净因以一喝。圆收五教。以解讲华严者之惑。岂不闻一喝。不作一喝用。纵古佛与大菩萨到此。亦敛衽矣。况其聪敏及机智者乎。所以云。一喝能收五教。五教所不能收者。禅也。

  问。禅不外教。教不外禅。唯字与声。实无二相。别传者。又何谓乎。

  师云。禅称教外者。非教中所列之禅。实乃世尊拈花。非字与声所载者。彼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措。若论声教所诠者。又何待迦叶微笑。世尊印定有教外别传之旨故。知四十九年。未曾吐露。者个消息。实是教所不能言者故。曰教外实是教中纲领故。云离文字相及言说相。贵在悟彻故。称教外。果教外而别有传乎。

  问。清凉大师以禅为顿。似依六祖坛经判。若错俱错。苟非顿是圆也。亦教苟非圆亦顿。禅自禅。非但一不能收五。即五亦不能入一也。展转合明。增长迷闷。惟冀慈音宣流开示。

  师云。清凉以禅为顿者。是抑禅而扬教也。六祖谓开示顿教大乘。是借路经过。正为宗门称顿悟者言之。若云非顿是圆。其圆之一字。吾宗门中。亦不立也。苟立其圆。则不圆矣。如云大方广亦是显果德之相。其法身之理。理绝对待。何大之可立也。诸法缘起。应变无穷。至体无外。卷舒自在。其方广二字。亦是借言大方。广对世间言说故。尔标宗顿入不思议者。亦剩语也。况五教云乎哉。吾佛以禅称教外。愈明也。如人生在王家。不说贵相。又如九品至一品者。品品可收。惟生在储宫者。岂品级可收也。禅在教外。不言可喻也。

  宗说等锡

  示金庭蔡坦如居士

  居士欲成办个事。于祖师门下。当发深信。速了生死。再有一法。过于此法者。无有是处。此一句话头。是换骨灵丹。是返魂妙药。是伐生死稠林底利斧也。所谓无量法门。百千见刺。一切计执。五阴魔怨。才沾著此一句子。则瓦解冰消。更不起第二念。何以故。谓离诸念故。如看一口气不来。毕竟向甚么处去。即此去处不明。如坐在烈火焰中。只欲奔出。以此则知。妄不用止。心不用观。定不用习。慧不用生。见不用断。魔不用伏。则自然帖帖地。谓心猛利。如烈火故。能燎一切。如迅流故。能漂一切。如猛风故。能埽一切。如神箭故。能穿一切。如射石虎。才生拟议。岂但没羽则箭头断矣。故云。道人行处。如火消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玄沙可谓。得法门之径路。入法门之标的也。若如此参去。忽朝打翻筋斗。绝后再苏。便乃斩新条。发新令。高低一顾。万象齐彰。截断众流。不通凡圣。如佛印大师云。一到多门又到门。分明普眼照乾坤。以须弥聚笔。沧海为墨。不能书其少分故。云大藏小藏。从者里流出。非强言也。若未到此田地下。语如云兴。偈颂如瓶泻。尽成颠倒知见。如近时假称知识者。将古人公案。逐句下语。悉以义路符之。识者一见。则知宗风扫地。谓痛哭流涕者。不亦宜乎。予到敝乡。见吴太史颂古。其辞章藻丽。近时作颂者。罕能伦匹。一日太史问曰。大师曾见弟子颂古否。予曰。见。太史曰。何如。予曰。居士是解非悟门也。太史曰。何以见之。予曰。居士颂婆子烧庵。谓寒岩枯木太僧生。岂不是。不肯者僧么。太史曰。然。予曰。岂不是解聻。太史言下。如脱桶箍相似。渠是个久用心底人。于一言之下。便尔知非。近时假知识。论此公案。万一未曾梦见在。呜呼祖庭秋晚。魔风炽盛。纷纷曰参禅。尽入在魔邪网中。曾有一人能跳得出否。若有缁素得分明。不沾著此等魔气。予则以衲衣覆之。可谓报佛之深恩也。

  祖庭秋晚  赖有智人  遍界魔风  孰喜孰嗔  纷驰棒喝  加诸盲者

  断手折足  谓应机也  遍体流血  不知痛痒  大笑猖狂  是何模样

  谓不领会  目尔裁抑  苦哉痛哉  神号鬼泣  三千七百  大有样子

  夺食驱耕  决无此理  下语偈颂  学语之流  是生死本  肯自干休

  我书此语  居士勉之  置心一处  今正是时

  示壁如禅人

  夫为学者。父母生成。一具灵骨。如黄金铸。就只须深生正信。浚发大机。知佛所说一代时教。不求妙悟。尽逐虚声。虽是多闻与不闻等。如象陷于泥。虽有全力。不能跳出。良可愍也。如仁者生于大族。幼为贵介公子。复从科第中来。及出仕做官时。供养法师。殷勤请益。于教乘中。无不通达。及问著己分上事。则无可奈何故。知名言数句。非究竟法。惟吾祖师门下。不起知解。直探本源故。云心如墙壁。…

《汉传禅观遗珍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