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禅觀遺珍集▪P12

  ..續本文上一頁爲參究。此于臺宗止觀。專注一境。同耶異耶。若言其同。仍是教下工夫。非教外別傳。若言其異。彼則專注一境。此則系緣一處。名雖異而實同。似是而非。乞求一決。

  師雲。宗門一則。非與諸法門爲比。公案者。如公府之案牍。一句子不明處。只欲發明。貴在深追力究。非系緣也。天臺止觀。似不可以宗門較其優劣。止觀意在與法相應。如人行路。漸入佳境。參究意在。力破重圍。如披雲見天。推門入臼。天臺以觀破惑。智德頓圓。窮之則有惑可破也。宗門以參從緣。心境俱寂。釋之則無緣可棄也。若以境緣同異較其非。是實霄壤也。

  問。達磨西來。頓翻窠臼。惟一心地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嗣後五宗疊出。門庭種種不同。曰五位。叁玄。四賓主。乃至四料揀。爲複法應如是耶。爲複群機差別耶。若謂法應如是。則教中雲惟此一事實。余皆方便。直指門中。不應有方便。若謂機有千差逗機之法。應爾。則楞嚴二十五圓通逗機之法。已悉何必另爲贅枝骈拇之法。初祖東來。多此一番跋涉。

  師雲。達磨西來頓翻窠臼。授受之際。實無二法。何以曰五。主法者有五。不得不曰五宗也。豈以五宗者塞礙一心地之法門乎。乃至叁玄五位賓主等語。盡屬名言。悉單傳之注腳耳。果得千聖不傳之道。叁玄五位。賓主君臣。如指諸掌。法如是故。非差別逗機也。若在叁玄五位上。印證心地法門者。大似就枝幹而索其本。非即非離。即枝幹非得其本也。離枝幹亦非得其本也。若本者。枝幹之本。枝幹者。本之枝幹。果是智人。思之可見。教中謂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非真者權之謂也。非權無以導。其實非實。無以開其權。雖是謂權歸實。又何妨權實並彰也。教中之權各趨岐徑宗中之相惟據本參。本參破如月印千江岐徑通若風號萬竅。似不可以圓通差別之法與玄位。同日而語也。初祖之來。法門尚矣。豈曰贅乎。

  問。從聞思修。入叁摩提。大小乘法爾如然。似不可廢。即古德亦有雲。叁藏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又雲。先以聞解證入。後以無思契同。是知聞教。然後參禅。千聖不易之規。奈何近時尊宿。不觀學人曾否。聽教一例。示以無滋味話。令彼早晚穿鑿。不落妄想。便墮無記。又沩山雲。此之一學。最妙最玄。又雲。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頓超。且于教法留心。當沩山之時。正像法隆盛之秋。猶然。若是分別。而當今之世。正值末法衰殘。豈得人皆利根。一概以上乘法投之。況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似不可廢。

  師雲。余答劉居士問。謂宗乃教之綱。教乃宗之目。如依教修行。當以證入契同。爲克家也。聞解似易。無思誠難。惟吾祖師門下。以思無思之妙。又雲。心如牆壁。乃可入道。亦不以聞教不聞教。爲不易之規也。如教中誦一句伽陀。忽然大悟。又雲。一言之下。心地開通。豈待遍涉名言。方稱悟入。參究者。非涉于穿鑿。穿鑿二字。法門大害。教中或有之。而宗門實無也。此之一學。最妙最玄。當人人期于頓超。豈可甘心中下法。不論像末人。不論智愚。惟辦肯心。是爲上智。反末法爲正法。翻中下爲上根。似亦不難耳。

  問。叁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我佛誠言。而妙喜則雲。他人先定而後慧。老漢先慧而後定。大與佛經相違。若以時事驗之。如人酒迷。慧性顛狂錯亂。酒醒則狂性自息。則慧先定後。妙喜之言。愈爲有理。大師于佛經祖訓。若爲會通。

  師雲。先定而後慧。佛之誠言。先慧而後定。祖師慈訓。二俱略之。非定論也。如人修定。若無慧爲先導。則不能修。慧不妨在先也。有慧而戒立。戒立而定生。定生而慧朗。如環上尋輪。求其始末了不可得。以此觀之。大慧亦爲剩語也。實佛祖符合。又何待會通。

  問。永嘉雲。了則業障本來空。見道語也。而西土師子尊者。此方可大師。俱了了人也。何業障不空。必待酬償而後已。若謂償處正業障空義。則造十惡人念佛。帶業往生。亦必回娑婆。償宿業始得。若往生者。宿障不酬。則大了之人。反不及念佛者多矣。若謂大了之人。業障實空。能超念佛十倍。則師子可師。仍居未了之科。師何以會通之。

  師雲。業障空。是不易知也。若謂遭王難。是償夙債。實不達業障空。非正論也。豈不識水月道場。空花萬行。鏡裏魔軍。夢中佛事。汝以夢中爲實事。是不空也。若達斯空義。償不償皆夢語耳。十惡念佛。帶業往生。諸惡頓釋。趨果忘因。非回償也。下品下生。見佛尚遠。曆胎既久。始得花開。非不償也。與宗乘中。較其優劣不亦愚乎。

  問。雲門請益。睦州悟道因緣。傳燈會元載之甚悉。其見雪峰。居然知識矣。並無請益語。盡皆問答語續。後出世。何故不嗣睦州。反嗣雪峰爲。複以人盛衰。易其心耶。則非祖師所爲。何能取法。後世且嗣法。昧心韋馱。明加其杵。若謂錄語有略。則授受之際。千古慧命來源所系。豈可妄自筆削。諒必有說。乞師補之。庶免後世嗣法之溷。

  師雲。雲門見睦州。夾斷一足。即有悟入。非大徹也。初見雪峰。即命衆迎五百人知識。是雪峰以法眼印之。次日上雪峰。峰才見便曰。因甚麼得到與麼地。門乃低頭。從茲契合。且從茲二字。非借辭也。況後溫研積稔。以印心宗乎。非敢以盛衰易其心也。今時人以玉彼之師爲冤家。以印彼之師爲恩故。殊不知。印彼者未必是。玉彼者未必非。以非爲非者。不失法會之正因。以非爲是者。終陷泥犁之惡報。甯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著邪。滴血之語。豈欺我哉。當悉審詳。毋容輕忽。

  剡水禅人問。教外別傳者禅也。淨因禅師以一喝而收五教。然則五教皆禅教外者。何謂乎。

  師雲。淨因以一喝。圓收五教。以解講華嚴者之惑。豈不聞一喝。不作一喝用。縱古佛與大菩薩到此。亦斂衽矣。況其聰敏及機智者乎。所以雲。一喝能收五教。五教所不能收者。禅也。

  問。禅不外教。教不外禅。唯字與聲。實無二相。別傳者。又何謂乎。

  師雲。禅稱教外者。非教中所列之禅。實乃世尊拈花。非字與聲所載者。彼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若論聲教所诠者。又何待迦葉微笑。世尊印定有教外別傳之旨故。知四十九年。未曾吐露。者個消息。實是教所不能言者故。曰教外實是教中綱領故。雲離文字相及言說相。貴在悟徹故。稱教外。果教外而別有傳乎。

  問。清涼大師以禅爲頓。似依六祖壇經判。若錯俱錯。苟非頓是圓也。亦教苟非圓亦頓。禅自禅。非但一不能收五。即五亦不能入一也。展轉合明。增長迷悶。惟冀慈音宣流開示。

  師雲。清涼以禅爲頓者。是抑禅而揚教也。六祖謂開示頓教大乘。是借路經過。正爲宗門稱頓悟者言之。若雲非頓是圓。其圓之一字。吾宗門中。亦不立也。苟立其圓。則不圓矣。如雲大方廣亦是顯果德之相。其法身之理。理絕對待。何大之可立也。諸法緣起。應變無窮。至體無外。卷舒自在。其方廣二字。亦是借言大方。廣對世間言說故。爾標宗頓入不思議者。亦剩語也。況五教雲乎哉。吾佛以禅稱教外。愈明也。如人生在王家。不說貴相。又如九品至一品者。品品可收。惟生在儲宮者。豈品級可收也。禅在教外。不言可喻也。

  宗說等錫

  示金庭蔡坦如居士

  居士欲成辦個事。于祖師門下。當發深信。速了生死。再有一法。過于此法者。無有是處。此一句話頭。是換骨靈丹。是返魂妙藥。是伐生死稠林底利斧也。所謂無量法門。百千見刺。一切計執。五陰魔怨。才沾著此一句子。則瓦解冰消。更不起第二念。何以故。謂離諸念故。如看一口氣不來。畢竟向甚麼處去。即此去處不明。如坐在烈火焰中。只欲奔出。以此則知。妄不用止。心不用觀。定不用習。慧不用生。見不用斷。魔不用伏。則自然帖帖地。謂心猛利。如烈火故。能燎一切。如迅流故。能漂一切。如猛風故。能埽一切。如神箭故。能穿一切。如射石虎。才生擬議。豈但沒羽則箭頭斷矣。故雲。道人行處。如火消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玄沙可謂。得法門之徑路。入法門之標的也。若如此參去。忽朝打翻筋鬥。絕後再蘇。便乃斬新條。發新令。高低一顧。萬象齊彰。截斷衆流。不通凡聖。如佛印大師雲。一到多門又到門。分明普眼照乾坤。以須彌聚筆。滄海爲墨。不能書其少分故。雲大藏小藏。從者裏流出。非強言也。若未到此田地下。語如雲興。偈頌如瓶瀉。盡成顛倒知見。如近時假稱知識者。將古人公案。逐句下語。悉以義路符之。識者一見。則知宗風掃地。謂痛哭流涕者。不亦宜乎。予到敝鄉。見吳太史頌古。其辭章藻麗。近時作頌者。罕能倫匹。一日太史問曰。大師曾見弟子頌古否。予曰。見。太史曰。何如。予曰。居士是解非悟門也。太史曰。何以見之。予曰。居士頌婆子燒庵。謂寒岩枯木太僧生。豈不是。不肯者僧麼。太史曰。然。予曰。豈不是解聻。太史言下。如脫桶箍相似。渠是個久用心底人。于一言之下。便爾知非。近時假知識。論此公案。萬一未曾夢見在。嗚呼祖庭秋晚。魔風熾盛。紛紛曰參禅。盡入在魔邪網中。曾有一人能跳得出否。若有缁素得分明。不沾著此等魔氣。予則以衲衣覆之。可謂報佛之深恩也。

  祖庭秋晚  賴有智人  遍界魔風  孰喜孰嗔  紛馳棒喝  加諸盲者

  斷手折足  謂應機也  遍體流血  不知痛癢  大笑猖狂  是何模樣

  謂不領會  目爾裁抑  苦哉痛哉  神號鬼泣  叁千七百  大有樣子

  奪食驅耕  決無此理  下語偈頌  學語之流  是生死本  肯自幹休

  我書此語  居士勉之  置心一處  今正是時

  示壁如禅人

  夫爲學者。父母生成。一具靈骨。如黃金鑄。就只須深生正信。浚發大機。知佛所說一代時教。不求妙悟。盡逐虛聲。雖是多聞與不聞等。如象陷于泥。雖有全力。不能跳出。良可愍也。如仁者生于大族。幼爲貴介公子。複從科第中來。及出仕做官時。供養法師。殷勤請益。于教乘中。無不通達。及問著己分上事。則無可奈何故。知名言數句。非究竟法。惟吾祖師門下。不起知解。直探本源故。雲心如牆壁。…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