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禅觀遺珍集▪P27

  ..續本文上一頁,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此外只管純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曆曆分明,時刻切心,不容些須妄想雜念。早晚禮佛時,懇苦發願求生淨土。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蓮華化生,永離諸苦。

  示病人

  古人有言:“病者衆生之良藥。”則人于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死生有命。”則人于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甯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爲速愈之良方也。

  又

  將家事處置了卻,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甯,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舍此惡世,生彼樂邦。

  示耄年居士

  色身固有衰羸,法性本無退滅。盡除萬累,純淨一心。淨心而淨土斯成,往生而無生自達。

  示臨終善女人

  男女之體雖殊,靈明之性不二。何言五漏,唯貴一心。一心稱念阿彌陀,決定往生安樂國。

  示大同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只替人解粘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即是解粘去縛秘密法門,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叁昧,莫更他求也。

  又

  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示王智第

  心空則業空,身空病空。倘有疑心,可盡情放下。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屬虛妄,如空中華,如水上泡,如夢中事,何疑之有?減思慮,戒惱怒,節飲食,慎起居。但時時刻刻將念佛做個話頭,勿使忘失,即是覺照常在,惺惺不昧矣。

  示明宇大曉

  記數太多,束心太急,故發諸疾。但孜孜密密,無間斷,無夾雜,即是工夫,不須過分苦行。妄想剛強,久戰自服,必無疑也。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無斷,純一不雜做去。

  示于廣慧

  古雲:“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示王廣第

  不如直下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念去,無絲毫異念,即是“無”字公案。其“無”字等話頭不必提了,純一念佛。念佛上透,千處萬處俱透。

  示廣耆

  龐老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示吳廣绶

  既不疑生死,不疑古德公案。何得生大怖畏,何得尚慮疑箭入心也?是所雲不疑者,猶有疑也。昔二比丘犯淫殺,維摩一言之下,罪滅無余。今若能如二比丘,則不必論。否則另有一法。經雲:“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虔誠念佛十萬八千,無罪不滅。所罰之咒,如風卷雲,如日銷露,如一滴投于大海,如片雪點于紅爐。淨盡滅除,更無蹤迹矣。

  示福建林榮

  (榮具陳所見異境)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見耳聞,悉盡掃除,一心念佛。

  示薛廣閱

  參究不便,專持亦得。但得一心,自不隨境。

  示某居士

  堅持五戒,一心念佛。孝養父母,亦勸其一心念佛,求願母子同生淨土。隨緣度日,來供則受,莫行募化,莫作念佛會。守分修行,即是末法中大善人、真居士也。

  示洞庭山翁門石氏

  (求來世爲官)

  爲官雖好,倚官造業,後生墮落,受苦無量。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直饒位至叁公,不若蓮登九品。念佛求生淨土,勝似爲官遠之遠矣!

  示洞庭山許門石氏

  (求來世爲僧)

  爲僧雖好,僧不修行,後生墮落,受無量苦。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不若親近現在說法之真佛也。淨土爲僧,勝過此世界爲僧,遠之遠矣!

  示學者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叁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人乎?此土衆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叁界,萬無一失。

  警衆

  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遍融師門庭大振,予至京師叩之,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爲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千裏遠來,只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予曰:“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陵駕我們。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咛開示。故此是他好處。”我至今著實遵守,不曾放失。

  入道要門,信爲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這條門路,不赍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于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裏親見,耳裏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你們睹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衆!我與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間也!

  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刹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沈。只是綿綿密密,聲在于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沈,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爲報。

  幼時尚不知念佛,見鄰家一老妪,每日課佛數千。問雲:“爲何如此?”彼雲:“先夫往時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時,並無他病,只與人一請而別。”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書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鉁

  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淨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個話頭,此妙法也。但心粗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沈潛反照,至于力極勢窮,乃有咄地一聲消息。

  答湖州董浔陽宗伯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于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雲:“念佛法門,此是金仙氏之長生也。”

  答余姚孫居士大珩

  若淨土起信,則看教宜專本經疏鈔,而他經次之。其看《疏鈔》,莫作一氣讀畢。宜少看,而以多日畢之。蓋細細玩味,然後深信淨土爲修行至要之門。古人謂:“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虛言也。

  又

  既高聲、默念、金剛持,皆無益而反損。今當于妄想紛飛時,只輕輕舉佛一聲,即住了,看他是誰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舉,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其舉業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于舉業無妨。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钺

  來問攝心、用觀、坐立、想像等。此俱隨人無定。但常觀無間,非塵緣未了者所能爲。雖不能常觀,亦是工夫,毋用爲慮。又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只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叁昧成就,即此是觀。

  答湖廣劉守複居士廣曙

  凡夫放心。初學攝心,後乃得心。攝心非止一法,功高易進,念佛爲先。古雲:“余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行于順水。”想起時,不須別作除滅,但舉阿彌陀佛四字,盡力挨拶,便是攝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

  答蘇州袁心遠居士廣绶

  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無生未易卒悟。今唯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淨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裏。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歡喜無量,何畏之有!

  答紹興張居士

  營靜室同修淨業,此世間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禮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無了日也。隨即下手,已遲遲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門最爲第一,宜盡心焉。

  答休甯吳伯陽居士廣侒

  《楞嚴》分別真妄處,曾不談及觀想西方、執持名號等事。何爲全沒幹涉,而無風起浪,貶他是妄?若言妄者,坐禅亦妄,持戒亦妄,講經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來問出世真谛。夫世即出世,則不須求出。真非妄外,則何用覓真?此意未會,則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悟則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