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禅觀遺珍集▪P28

  ..續本文上一頁,生彼淨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純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當矣。

  答吳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後,對境自如,作厭離想,即是解脫初門。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應時也。

  答張杏苑居士廣經

  所問雲門語,不須究。他說教外別傳,只看他說“須退步向自己腳跟下推尋”是個什麼道理。其推尋今亦不難,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久之,則《正訛》中所雲“最後窮玄極微一段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金居士廣聚

  來問曰“末後緊關”,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應”,曰“直提指斯事”。“緊”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問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靈知炯炯外,皆緩耳、淺耳、末耳、曲耳。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畢。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維蔔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答檀林廣玄

  耆宿未見了了,不足恐怖,蓋彼心力實不曾用盡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強勇作。但依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味省緣。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後應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余姚韓清泰居士廣梵

  來問一門深入之旨。彼蓋爲門庭各別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參,依舊是一門,非二事也。若參究不便,則蓦直念去亦得。複設一喻,如習舉業者,《易》與《詩》,等二門也,則誠不可兼,以無雙經入試故。只《易》一經,或讀文、或解理,可雲二門否?未聞解理之悖于讀文而不可兼也。

  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

  日課就帖上略注。以今尚有舉業,其淨修,唯貴簡約直捷,未可繁多。如《觀音文》、《金剛經》無暇誦持,則一味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張百戶廣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所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煉鐵成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唯此一門最爲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洲

  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雲:“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雲:“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

  曩啓專以念佛求生淨土奉勸。然此道至玄至妙,亦複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觑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回,終當大悟耳。願翁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與江陰馮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爲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

  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爲幸,逆未足爲不幸也。溺于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

  聞病,今開叁法:一曰對治。病既生于勞郁,當以逸治勞,以舒治郁。逸非懶惰不簡之謂也;萬緣盡廢,如初生孩子,六識不行,是之謂逸。舒非散放無忌之謂也;知身世如幻夢,隨緣順受,不被境瞞,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並放下,是之謂舒。二曰調攝。調攝在節飲食、慎藥餌。飲食不待論矣。藥餌不宜多服,知柏芩連等苦寒之劑,使金寒水冷,陰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氣先敗,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宜與高明議之。叁曰正念。即前所告,苦從身生,身從業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轉相因,亦複如是。應孜孜密密,日夕體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參念佛話頭,回光自看。識得此念下落,則惑自破。惑破則展轉消滅,亦複如是。只此叁事,宜力行之。

  又

  須信萬事是宿緣,不但順逆窮通,乃至死生,都抛卻大海,莫起憂怖。收拾身心,反觀內照本參話頭。切記切記。

  又

  念佛非止明心,亦無病不治。倘有勸進道術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見,特預陳之。

  又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曆曆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爲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

  與王居士大琸

  貴恙宜將身外事,並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製,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亦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至囑。

  與秦明中居士

  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

  所雲開幽暗,解業縛。若會,則幽暗即是光明,業縛無非解脫。如不會,但時時攝心念佛。久久靜定,自能發慧。

  與南城吳念慈居士廣翊

  入道多門,直捷簡要,無如念佛。念佛一門,上度最勝利根,下至極愚極鈍,蓋是徹上徹下之道,勿以俗見搖惑。古來尊宿教人看話頭、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無”字,或看“萬法”等,不一而足。今試比例,假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與“念佛是誰”極相似。若于“是誰”處倒斷;“一歸何處”,不著問人,自豁然矣。古人謂念佛人欲參禅,不須別舉話頭,正此意也。念佛數聲,回光自看這念佛的是誰?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當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念極心空,感應道交,現前見佛,理必然矣。

  與太倉王子颙孝廉智第

  貴宅世修盛德,何爲尊體遘斯劇疾,得無宿業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陳。良以外僧代忏,與內心自忏,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于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雲念者,不必啓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雲:“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懸殊也。

  ●答問

  答聞谷廣印

  問:古人已秉單傳直指,後修淨業而欲往生者,爲是悟後隨願起行耶?爲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墮偷心、歧路心,工夫哪得成片耶?若已悟,則塵塵華藏,在在蓮邦,十方無不可者,何獨樂生西方耶?

  答: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已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日以參禅爲務,不妨發願往生,以未能不受後有,畢竟有生處故,不是偷心、歧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雲:“汝將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故普賢爲華嚴長子,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而《行願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樂爲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問:參禅貴一心不生,念佛貴淨念相繼。茲參究念佛一門,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時雖心佛分明,參時即二俱坐斷。斷故參功漸勝,念力漸微,則他時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參。起念下疑,乃名曰參。《楞嚴》雲“又以此心反複研究”等是也。念時、參時,俱屬有念,亦不相悖。

  答錢養淳州守廣霑

  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唯在堅勇不退,直至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

  問:猿方著鎖,旋即昏沈。惺惺策發,隨複散亂。雲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亂,散去則生昏沈。惺惺治昏沈,昏去則生散亂。止觀雙持,昏散皆退。今只須精明念佛。念無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觀。一念佛而止觀備矣。

  問:七處征心,心不在內外中間。二祖問安心,心不可得,雲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對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處八處,亦莫管安與不安,亦莫管對面不對面,但只一心念佛。古雲: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問: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佛法誓在普濟,不愛發膚。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圓解?

  答:若一向舉揚向上,不但治生産業,即殺盜淫妄,何曾與實相違背?今就世間論,什一是世間常理,亦不礙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答朱西宗居士

  問: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終食、造次、顛沛不違仁。此不違工夫,雖一時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況久久行持,忽地有個省處,則苦樂逆順,道在其中。所謂咳唾掉臂無不是祖師西來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問:觀佛廣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謂:“衆生心雜,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今且持名,觀想姑置勿論。

  答江廣宥居士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複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少散,定不致大散。如顔子叁月不違仁,難道叁月後,便是惡人?此等人心中…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