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禅觀遺珍集▪P29

  ..續本文上一頁縱有妄生,如紅爐點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

  答:此言甚是。

  答吳廣穎居士

  問:修行人執勞作務,固其本分。設有色身尫弱者,袖手安坐,攝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實能一心,不動則可。

  問:念佛貴乎念念相續,固矣。然有時不整威儀,反似渎慢。假如脫巾亵服時,裸臥澡浴時,乃至大小便利時,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問:設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廢念佛,一人蔬食而絕不念佛,二者孰優?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勝,勝彼不知有佛故。

  問: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簡之分。經文只雲“執持名號”,似止四字。今叢林盡從六字。畢竟何者爲是?大師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隨衆。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吾師明誨也。夫作福時,心在福事,即不在佛號矣。拈一放一,可謂一心不亂乎?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于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爲病耳。

  答余姚蔣居士

  欲爲生人根本,斷之誠難。有不淨觀,治其標也。反究欲念起處,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且專一持名,但禮佛時作觀可也。

  答龔廣淇居士

  不論在家、出家。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執持名號”四字,是入頭處。“執持”二字,莫草草看過。

  返照念佛人是誰,與參禅意同。

  諸大乘經可看,而以顧正念爲主。

  答大鏡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自當悟入。

  答姜居士

  轉身後更有轉身,未得不受後有,故求生淨土爲貴。

  答廣鐈爲母墮胎求忏

  古雲:“甯可九蓮居下品,不來人世受胞胎。”厭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蓮花化生。

  問:一心稱名時又著求生,不幾二念乎?

  答:求生須于早晚發願時。若稱名時,一心一念,不可夾雜。譬如舉業家,讀書、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爲何?要中舉、中進士,其願也。

  (以上未詳問人)

  端坐念佛,恐心難攝,不若經行。

  參念佛是誰,須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禅定人,雖願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淨業者,信、願、行如鼎叁足,缺一不可。

  法滅之際,凡舉一莖草,便成槍刃,可以殺人。此時諸法已滅,止留彌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爲世間師。

  (以上並未詳問語)

  ●附

  普勸爲人必修淨土

  天如《淨土或問》雲:“今禅者見修淨土,鄙之爲愚夫愚婦。此非鄙愚夫愚婦也,乃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其言痛切如此,猶有未信者。因爲考據,以證不妄。

  △《觀佛叁昧經》,文殊菩薩偈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

  △《華嚴·行願品》,普賢菩薩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起信論》,馬鳴菩薩示最勝方便,謂:“專意念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

  △《楞伽經》,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號爲龍樹,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以上略舉四大菩薩。其余菩薩修淨土者,不可勝紀。

  △廬山遠法師,悟摩诃般若深旨,號“東方護法菩薩”。而六時念佛,叁睹聖像,往生淨土。

  △天臺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辯十種疑,疏《十六觀》,極談淨土。

  △百丈大師,馬祖傳道嫡子,天下叢林共宗。而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

  △清涼國師,紹華嚴祖位,稱文殊後身。而指示彌陀,即盧舍那。亦疏《觀經》,宏揚淨土。

  △永明壽禅師,得無礙辯才,柱石宗門。而作《四料簡》,偏贊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死心新禅師,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著《勸念佛文》,令人發哀起信。

  △真歇了禅師,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而卓庵補陀,專意西方,有《淨土集》行世。

  △慈受深禅師,大悟倩女因緣,一偈融通五教。而謂:“修行捷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衆。

  △圓照本禅師,道續天衣,宗宏雪窦。法雷振地,師表兩朝。而淨業兼修,標名上品。

  △中峰本禅師,得法高峰老人,學者仰如山鬥。而雲:“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有《懷淨土詩》百首,勸人念佛。

  以上略舉十大尊宿。其余尊宿及法師、律師修淨土者,不可勝紀。

  佛示念佛十種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現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叁、常爲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枷、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或複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八、心常歡喜,顔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爲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並諸菩薩聖衆,手持金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記

  香光室奉安彌陀聖像記

  雲棲供彌陀接引衆生立像一軀。本如居士見其端正嚴好,囑予命工肖而刻之。甫成,其仲君自桐城來迎。予以金漆未固,舁而舟,慮或有損,于是易本像以行,而新像留山中。仲君扶像至北關,將買舟。而舟人夜夢金色丈夫求載,覺而需其至,意必大貴人也。凡問者皆弗允,乃仲君問亦弗允。既而知其有聖像也,又審而知其爲像之伫立者也,則大喜,謂符所夢。至京口,將易舟入江,彼舟人複夢如前。無何,像抵家,奉安于香光室。正慮無賢僧守,而僧大海者適至。海固嚴淨毗尼,足不逾阃。居七年,預知去時,邀居士言別。以七月朔日坐逝。遠近從而感化者甚衆。海亡,又慮無繼之者,得慧光焉。光之賢,海之侶也。夫夢于舟人,奇矣。聯而入夢,不亦奇乎!始得大海,難矣。繼之以慧光,不益難乎!兼而有之,得未曾有。所以感之者,彌陀之威神。而所以感彌陀之威神者,居士之精誠也。《楞嚴》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又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今可謂見佛不待當來,而香光已成莊嚴矣。因捃摭其先後,而爲之記。

  ●說

  骷髅圖說

  傅大士雲:“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士此語,正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者也。

  如何是“萬般將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寶、屋宅、田園、飲食、衣服、玩好,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哪一件是將得去者?

  如何是“唯有業隨身”?人生所造諸貪瞋癡業,非禮奸淫,恣意宰殺,爲子逆父,爲臣欺君,克衆成家,陰毒害物,種種惡業。無常到來,這都緊緊隨著你者。

  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頭,改惡從善,洗心念佛,豈非徒得人身,虛生浪死。苦哉苦哉!

  我觀世人個個皆好念佛,今叁等列之:一者極閑人,應當無晝無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閑半忙人,應當營事已畢,即便念佛。叁者極忙人,應當忙裏偷閑,十念念佛。

  又複富貴之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之人,安貧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無子孫人,心無牽挂,正好念佛。無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聰明之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愚鈍之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念佛。

  奉勸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髅時,早早念佛?直待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懊悔無及了也!

  ●偈頌

  勸修四料簡

  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沈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

  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示廣位

  病從身生,身從業生。不造諸業,禍消福增。娑婆念佛,極樂標名。一心不亂,上品位登。

  示大聞

  持戒念佛,乞食支命。如是做去,法語已竟。

  示大琸

  有生必有死,長短安足論。今得圓僧相,平生願已滿。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

  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注想極樂國,上品蓮華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

  劉廣磐請代日祝貞母項偈

  唯願承叁寶力,哀愍加被母氏,克臻上壽,己身長侍慈帷。母子相依,修持淨業。報滿之日,同願往生。

  ●贊銘

  畫像自贊

  瘦若枯柴,衰如落葉。呆比盲龜,拙同跛鼈。無道可尊,無法可說。問渠趺坐何爲?但念阿彌陀佛。

  ●詩歌

  義不可背

  兩情始相歡,結義重金石。一朝變故生,背棄已如擲。嗟哉禽獸心,鬼神瞰其側。

  不見漢曾孫,故劍殷勤覓。毋以新情牽,頓令舊情失。新舊總歸空,大夢何時極?

  願言盡此身,同生極樂國。

  恩不可忘

  壯士有烈心,不忘報一飯。況複知道者,忍作瞞心漢?顛危賴扶持,過眼不相看。

  試于靜夜思,甯不愧流汗?平生是男兒,方寸常自勘。畢竟了此恩,同登極樂岸。

  情不可系

  古稱君子交,汪汪澹如水。非彼情獨疏,見道者如此。明皇得太真,漆膠誰能比?傷心馬嵬驿,一別千年矣!恩愛竟何存,空華眼前美。痛哉無始來,四海別離淚。大苦永棄捐,同歸極樂會。

  怨不可藏

  袁盎殺晁錯,遂成千古冤。脫令無盎計,錯豈終長年?大命非人爲,冥冥使之然。

  四大自生死,于我何與焉。聖哉黃面叟,談笑錐刀前。冤親本平等,同遊極樂天。

  驅烏歎

  萬樹喧啼烏,好鳥絕音響。毒啄所殘害,慘酷甚羅網。

  身在袈裟下,能無慈悲想?嗟此濁惡林,我願生安養!

  次高瑞南韻

  肉身本傳舍,迷人自難曉。障緣苦萦牽,煩惱何時了。知君起大…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