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禅觀遺珍集▪P30

  ..續本文上一頁慧,心似木已槁。

  跳出醉夢關,西方孰雲杳。借問何能然,燈花發枯草。

  沈居士廣珊八十

  我適生年八十一,君逢初度齊八十。我生正月二十二,君生先我才一日。

  筵前羅绮粲如花,門外賓朋密如織。世間祝壽比岡陵,我祝唯期安樂國。

  國中教主阿彌陀,超出人天壽無極。願君憶念似慈親,老去光陰莫虛擲。

  題涅槃堂(有序)

  真歇了禅師有《涅槃堂詩》一律,淒惋警切,令人悲感興起。予乃續成四律,置之堂中,未必非病僧藥石雲。

  原作

  訪舊論懷實可傷,經年獨臥涅槃堂。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席有霜。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多半爲人忙。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今和

  幻質甯知有敗傷,舉頭驚到涅槃堂。一生盡也殘更夢,萬慮灰來皎日霜。過去業多心主亂,前趨路險腳跟忙。而今欲問安閑法,臨渴開池事已妨。

  徒入空門最可傷,涅槃今是試僧堂。炎燒五內魚遊斧,痛切諸根草被霜。獨抱癡禅成底事,旁修外術枉幹忙。人人道有安閑法,爭奈臨行一句妨。

  脫體無依絕毀傷,沈疴終日自堂堂。心燈破暗明如月,慧劍降魔凜似霜。藥病兩非何足辯,死生變幻不須忙。從誰更覓安閑法,才說安閑便有妨。

  次韻答王百榖居士(附原唱)

  六十高僧雪滿顛,泥途老叟亦齊年。可容凡侶爲禅侶,已罷塵緣結淨緣。

  施食每分香積飯,放生何惜鶴林錢。庭前一畝滄浪水,也學東林種白蓮。

  人世真嗟事倒顛,彭殇徒自各論年。繁華冷淡燈前戲,會合分離夢裏緣。

  紫燕情多悲舊壘,青蚨恩重托飛錢。知君已釋琵琶恨,錦字新題七寶蓮。

  擬首尾吟(四首)

  蓮池非是愛栽蓮,蓮是華中大覺仙。華發蓮生因帶果,蓮成華落實摧權。展開千葉全機現,攝入孤房衆德圓。醒盡長安紅紫夢,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池非是愛栽蓮,蓮是華中混俗仙。內葉魚龍成淨侶,外連萍藻結良緣。畫船箫鼓涼風夜,青笠絲綸細雨天。身在汙泥渾不染,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池非是愛栽蓮,蓮是華中忍辱仙。幸自深根埋濁土,從他名卉占高原。顔開赫日烘偏豔,實墜秋霜凜倍堅。一點翠心含造化,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池非是愛栽蓮,蓮是華中解脫仙。潔體迥離紅粉鬓,清香不戀绮羅筵。密通千孔除諸礙,秀出孤標絕衆纏。碧水青天長自在,蓮池非是愛栽蓮。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叁韻索偈者,口占二首(選一)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蓦直西方去,閑殺臺山指路婆。

  ●紀事

  淨業堂對聯

  主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絕限量壽命光明,不離當處;

  過娑婆萬兆佛邦之淨土,妙莊嚴樓臺池沼,原是吾鄉。

  西方願文解

  △初總序歸敬叁:初標主、二明願、叁請加

  ○初標主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衆生大導師。

  “稽首”者,以首叩地,敬之至也。西方國土無量,今歸敬者,西方之安樂國也。“安樂”,極樂之異名也,或名安養,或名清泰,其義一也。“接”,攝取也。“引”,指導也。衆生沈淪,接取置之善地。衆生迷昧,指導歸之正途。凡知識、羅漢、菩薩、如來,皆接引導師。如畋獵之有虞人,涉川之有舟長,問路之有土民也。唯佛爲群導師中之大導師也。“大”,二意,一普度群靈無遺失故,二究竟成佛無退轉故。

  ○二明願

  我今發願願往生

  信、行、願叁,淨土資糧。但言願者,唯信故願,願之切者,必其信之真也;行以願立,願之切者,自能行之力也。是以《彌陀經》中,專說發願願往,不一而足。

  ○叁請加

  唯願慈悲哀攝受

  願文備矣。

  或問:古雲:“把手牽他行不得,唯人自肯乃相應。”何乃求佛攝受耶?

  答:一者彌陀本願力故;二者求佛攝受,正自肯故;叁者感應道交,正相應故。

  △二正述願文分叁:初求生西方正因、二得生西方明驗、叁已生淨土大用

  △初求生西方正因五:初發起大心、二忏除業障、叁立願自要、四求佛冥加、五淨業成就

  ○初發起大心

  弟子某甲(衆等),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先出念佛求生淨土之本志也。“普爲”者,兼利爲懷,不爲自身獨求解脫也。“一乘”者,佛果爲期,不于余乘妄有希冀也。發如是心,乃修淨土,是謂正因。苟爲不然,雖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四恩”者,在家則父母、衆生、國王、叁寶,出家則父母、師長、國王、施主也。“叁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也。

  ○二忏除業障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我及衆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瞋癡。染穢叁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承上雖發大心,恐宿世今生,業障多而福慧少,欲淨偏染,故須忏悔。“本淨”者,心本自淨,因迷成染。今始覺知,慚愧修省。若本不淨,如銷頑鐵欲成真金,縱經百煉終不成就。

  “叁業”者,身業、意業、口業也。叁業各具貪、瞋、癡故。

  ○叁立願自要

  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衆生。

  雖已忏悔,不發誓願,是謂有忏無悔。“要”者,猶俗雲“脅製”,古曰“要君”,今自要故①。四句,即四弘誓也。

  “遠離”句,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勤修”句,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誓成”句,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誓度”句,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也。

  [校注:①自要:猶言自勉、自勵。]

  ○四求佛冥加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古《淨土文》,謂佛“以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他心速見”故。行人既發大心,佛必證知。既證知已,佛大慈悲必垂哀憫。既哀憫已,佛大威神必垂加被。顯如禅觀,幽如夢寐。所雲“金色”、“寶嚴”、“甘露”、“光明”、“手摩”、“衣覆”,精誠之極,感應自然。或不精誠,與精誠未極,則不能也。然行人但須一心精誠,不必因此生著,作意求現。

  ○五淨業成就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既以自力,又蒙佛力,內外交資,故障滅善生,有如是等大利益事。“空”而曰“疾”,不勞肯綮修證也。“破”而曰“頓”,不曆階級次第也。了悟圓覺,常住寂光,至是得本淨心,故曰淨業成就。

  “宿障”者,貪、瞋、癡等。“善根”者,戒、定、慧等。“妙心”、“真境”,言之似分,實則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二得生西方明驗叁:初臨終正念、二感佛來迎、叁往生極樂

  ○初臨終正念

  至于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禅定。

  “至于”者,前修淨因,故至臨終感斯淨報也。平日散心雜念,臨行揮霍慞惶。念佛若至一心,臨終安得不定?然行人但貴已離貪戀迷惑,勿慮或遭病苦厄難。倘遭病厄,當知念佛人死此往生,如脫敝衣,得換珍服,如出牢獄,得還故家,不亦樂乎?況古雲:“還有不病者麼?”則亦有不厄者,複何慮哉!

  “病苦”者,身所生。“厄難”者,身所遇。“貪戀”者,或貪眷屬,或貪財産,不能舍故。“迷惑”者,心念顛倒,如不知地獄,而曰“我欲往中,我欲往中”故。

  [校注:①“還有不病者麼?”:雲門文偃禅師語,意指自性,見《雲門匡真禅師廣錄》。 ②“我欲往中,我欲往中”:見《慈悲道場忏法·卷第四·出地獄品》:“佛告阿難:若有衆生,弑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車,狀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炎火,化爲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墮阿鼻大地獄中。”]

  ○二感佛來迎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衆,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衆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

  經雲“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也。衆見發心,則自他兼利矣。又衆人皆見,其事乃真。獨己見之,或是魔事。

  ○叁往生極樂

  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

  上見佛來,今隨佛去,無來去中而來去也。“勝蓮華”者,上上品也。

  △叁已生淨土大用四:初見佛得記、二蒙記具德、叁成德利生、四普皆回向

  ○初見佛得記

  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于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

  上言平日求生,臨終得生。然豈徒得生而已乎?今言得生之後,親蒙佛記,具足功德,廣度衆生,有如是等大用也。凡生西方者,華開有遲速,見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後。今是舉念即生,生已即華開,即見佛,即聞法,即得忍,即授記也,皆上上品事。

  ○二蒙記具德

  得授記已,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或疑如是廣大功德,累劫修習,未必能得。雲何一生西方,皆悉成就?不知萬法唯心,既得一心,何法不得?《文殊般若》稱念佛爲一行叁昧,得此叁昧,所有多聞智慧辯才,遠過阿難百千萬億倍。余可知矣。

  “叁身”者,法、報、化身也。“四智”者,大圓境、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智也。“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通也。“陀羅尼”者,此雲總持。

  ○叁成德利生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衆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