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汉传禅观遗珍集▪P29

  ..续本文上一页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答:此言甚是。

  答吴广颖居士

  问:修行人执劳作务,固其本分。设有色身尫弱者,袖手安坐,摄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实能一心,不动则可。

  问:念佛贵乎念念相续,固矣。然有时不整威仪,反似渎慢。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设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废念佛,一人蔬食而绝不念佛,二者孰优?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胜,胜彼不知有佛故。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时,心在福事,即不在佛号矣。拈一放一,可谓一心不乱乎?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答余姚蒋居士

  欲为生人根本,断之诚难。有不净观,治其标也。反究欲念起处,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且专一持名,但礼佛时作观可也。

  答龚广淇居士

  不论在家、出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执持名号”四字,是入头处。“执持”二字,莫草草看过。

  返照念佛人是谁,与参禅意同。

  诸大乘经可看,而以顾正念为主。

  答大镜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当悟入。

  答姜居士

  转身后更有转身,未得不受后有,故求生净土为贵。

  答广鐈为母堕胎求忏

  古云:“宁可九莲居下品,不来人世受胞胎。”厌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莲花化生。

  问:一心称名时又着求生,不几二念乎?

  答:求生须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时,一心一念,不可夹杂。譬如举业家,读书、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读书、作文者为何?要中举、中进士,其愿也。

  (以上未详问人)

  端坐念佛,恐心难摄,不若经行。

  参念佛是谁,须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禅定人,虽愿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净业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法灭之际,凡举一茎草,便成枪刃,可以杀人。此时诸法已灭,止留弥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为世间师。

  (以上并未详问语)

  ●附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据,以证不妄。

  △《观佛三昧经》,文殊菩萨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华严·行愿品》,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起信论》,马鸣菩萨示最胜方便,谓:“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

  △《楞伽经》,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以上略举四大菩萨。其余菩萨修净土者,不可胜纪。

  △庐山远法师,悟摩诃般若深旨,号“东方护法菩萨”。而六时念佛,三睹圣像,往生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百丈大师,马祖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

  △清凉国师,绍华严祖位,称文殊后身。而指示弥陀,即卢舍那。亦疏《观经》,宏扬净土。

  △永明寿禅师,得无碍辩才,柱石宗门。而作《四料简》,偏赞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死心新禅师,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著《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

  △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补陀,专意西方,有《净土集》行世。

  △慈受深禅师,大悟倩女因缘,一偈融通五教。而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圆照本禅师,道续天衣,宗宏雪窦。法雷振地,师表两朝。而净业兼修,标名上品。

  △中峰本禅师,得法高峰老人,学者仰如山斗。而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百首,劝人念佛。

  以上略举十大尊宿。其余尊宿及法师、律师修净土者,不可胜纪。

  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枷、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并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记

  香光室奉安弥陀圣像记

  云栖供弥陀接引众生立像一躯。本如居士见其端正严好,嘱予命工肖而刻之。甫成,其仲君自桐城来迎。予以金漆未固,舁而舟,虑或有损,于是易本像以行,而新像留山中。仲君扶像至北关,将买舟。而舟人夜梦金色丈夫求载,觉而需其至,意必大贵人也。凡问者皆弗允,乃仲君问亦弗允。既而知其有圣像也,又审而知其为像之伫立者也,则大喜,谓符所梦。至京口,将易舟入江,彼舟人复梦如前。无何,像抵家,奉安于香光室。正虑无贤僧守,而僧大海者适至。海固严净毗尼,足不逾阃。居七年,预知去时,邀居士言别。以七月朔日坐逝。远近从而感化者甚众。海亡,又虑无继之者,得慧光焉。光之贤,海之侣也。夫梦于舟人,奇矣。联而入梦,不亦奇乎!始得大海,难矣。继之以慧光,不益难乎!兼而有之,得未曾有。所以感之者,弥陀之威神。而所以感弥陀之威神者,居士之精诚也。《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又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今可谓见佛不待当来,而香光已成庄严矣。因捃摭其先后,而为之记。

  ●说

  骷髅图说

  傅大士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者也。

  如何是“万般将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宝、屋宅、田园、饮食、衣服、玩好,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哪一件是将得去者?

  如何是“唯有业随身”?人生所造诸贪瞋痴业,非礼奸淫,恣意宰杀,为子逆父,为臣欺君,克众成家,阴毒害物,种种恶业。无常到来,这都紧紧随着你者。

  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从善,洗心念佛,岂非徒得人身,虚生浪死。苦哉苦哉!

  我观世人个个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极闲人,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闲半忙人,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三者极忙人,应当忙里偷闲,十念念佛。

  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之人,安贫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无子孙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聪明之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之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

  奉劝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待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懊悔无及了也!

  ●偈颂

  劝修四料简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

  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示广位

  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不造诸业,祸消福增。娑婆念佛,极乐标名。一心不乱,上品位登。

  示大闻

  持戒念佛,乞食支命。如是做去,法语已竟。

  示大琸

  有生必有死,长短安足论。今得圆僧相,平生愿已满。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

  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注想极乐国,上品莲华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

  刘广磐请代日祝贞母项偈

  唯愿承三宝力,哀愍加被母氏,克臻上寿,己身长侍慈帷。母子相依,修持净业。报满之日,同愿往生。

  ●赞铭

  画像自赞

  瘦若枯柴,衰如落叶。呆比盲龟,拙同跛鳖。无道可尊,无法可说。问渠趺坐何为?但念阿弥陀佛。

  ●诗歌

  义不可背

  两情始相欢,结义重金石。一朝变故生,背弃已如掷。嗟哉禽兽心,鬼神瞰其侧。

  不见汉曾孙,故剑殷勤觅。毋以新情牵,顿令旧情失。新旧总归空,大梦何时极?

  愿言尽此身,同生极乐国。

  恩不可忘

  壮士有烈心,不忘报一饭。况复知道者,忍作瞒心汉?颠危赖扶持,过眼不相看。

  试于静夜思,宁不愧流汗?平生是男儿,方寸常自勘。毕竟了此恩,同登极乐岸。

  情不可系

  古称君子交,汪汪澹如水。非彼情独疏,见道者如此。明皇得太真,漆胶谁能比?伤心马嵬驿,一别千年矣!恩爱竟何存,空华眼前美。痛哉无始来,四海别离泪。大苦永弃捐,同归极乐会。

  怨不可藏

  袁盎杀晁错,遂成千古冤。脱令无盎计,错岂终长年?大命非人为,冥冥使之然。

  四大自生死,于我何与焉。圣哉黄面叟,谈笑锥刀前。冤亲本平等,同游极乐天。

  驱乌叹

  万树喧啼乌,好鸟绝音响。毒啄所残害,惨酷甚罗网。

  身在袈裟下,能无慈悲想?嗟此浊恶林,我愿生安养!

  次高瑞南韵

  肉身本传舍,迷人自难晓。障缘苦萦牵,烦恼何时了。知君起大…

《汉传禅观遗珍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