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彼净土,即是出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
答吴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后,对境自如,作厌离想,即是解脱初门。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应时也。
答张杏苑居士广经
所问云门语,不须究。他说教外别传,只看他说“须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寻”是个什么道理。其推寻今亦不难,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久之,则《正讹》中所云“最后穷玄极微一段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金居士广聚
来问曰“末后紧关”,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应”,曰“直提指斯事”。“紧”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问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灵知炯炯外,皆缓耳、浅耳、末耳、曲耳。诚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如是说,便作思维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证悟。
答檀林广玄
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后应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余姚韩清泰居士广梵
来问一门深入之旨。彼盖为门庭各别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参,依旧是一门,非二事也。若参究不便,则蓦直念去亦得。复设一喻,如习举业者,《易》与《诗》,等二门也,则诚不可兼,以无双经入试故。只《易》一经,或读文、或解理,可云二门否?未闻解理之悖于读文而不可兼也。
答嘉兴孙无高居士广抑
日课就帖上略注。以今尚有举业,其净修,唯贵简约直捷,未可繁多。如《观音文》、《金刚经》无暇诵持,则一味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唯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答徽州吴季立居士大洲
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疑乎业深?又古圣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何忧乎根钝?见方友,即以此告之。
与苏州刘罗阳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与江阴冯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于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
闻病,今开三法:一曰对治。病既生于劳郁,当以逸治劳,以舒治郁。逸非懒惰不简之谓也;万缘尽废,如初生孩子,六识不行,是之谓逸。舒非散放无忌之谓也;知身世如幻梦,随缘顺受,不被境瞒,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并放下,是之谓舒。二曰调摄。调摄在节饮食、慎药饵。饮食不待论矣。药饵不宜多服,知柏芩连等苦寒之剂,使金寒水冷,阴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气先败,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宜与高明议之。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从身生,身从业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转相因,亦复如是。应孜孜密密,日夕体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参念佛话头,回光自看。识得此念下落,则惑自破。惑破则展转消灭,亦复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
须信万事是宿缘,不但顺逆穷通,乃至死生,都抛却大海,莫起忧怖。收拾身心,反观内照本参话头。切记切记。
又
念佛非止明心,亦无病不治。倘有劝进道术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见,特预陈之。
又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
与王居士大琸
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亦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
与秦明中居士
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
所云开幽暗,解业缚。若会,则幽暗即是光明,业缚无非解脱。如不会,但时时摄心念佛。久久静定,自能发慧。
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入道多门,直捷简要,无如念佛。念佛一门,上度最胜利根,下至极愚极钝,盖是彻上彻下之道,勿以俗见摇惑。古来尊宿教人看话头、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无”字,或看“万法”等,不一而足。今试比例,假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与“念佛是谁”极相似。若于“是谁”处倒断;“一归何处”,不着问人,自豁然矣。古人谓念佛人欲参禅,不须别举话头,正此意也。念佛数声,回光自看这念佛的是谁?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当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遘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答问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秉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歧路心,工夫哪得成片耶?若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歧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问:参禅贵一心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胜,念力渐微,则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又以此心反复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答钱养淳州守广霑
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唯在坚勇不退,直至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问:猿方着锁,旋即昏沉。惺惺策发,随复散乱。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问:七处征心,心不在内外中间。二祖问安心,心不可得,云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对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处八处,亦莫管安与不安,亦莫管对面不对面,但只一心念佛。古云: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问: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佛法誓在普济,不爱发肤。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圆解?
答:若一向举扬向上,不但治生产业,即杀盗淫妄,何曾与实相违背?今就世间论,什一是世间常理,亦不碍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答朱西宗居士
问: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一时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问:观佛广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今且持名,观想姑置勿论。
答江广宥居士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致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
《汉传禅观遗珍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