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名也,亦聚也、雜也,謂資生之物也。」今文言家産器物猶雲「什物」,物即器。《史記》:舜作什器于壽丘。又《苑音》四(十一)曰:「《顔注漢書》曰:什物謂爲生之具也。《叁蒼》曰:什,聚也、雜也。吳楚之間資生雜具通謂之什物,有數十事物爲什物,此蓋少知之說也。」(文)
「複共憂之」者,有牛馬乃至什物複皆憂之,《吳本》可爲證矣。
「重思累息」者,重憂思不棄,累歎息不止也。
「憂念愁怖」者,愁憂怖懼現在所得未來喪失也。
二失財苦
橫爲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懈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
《吳本》雲:「橫爲非常水火、盜賊、怨主、債家所漂燒,系搪 沒溺,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胸中, 氣恚怒,病在胸腹,憂苦不離,心堅意固,適無縱舍,或坐摧藏,終身亡命,棄捐之去,莫誰隨者。」(文)《漢譯》同之。
淨影:「散失苦中,初失財,『或坐』下失身苦。」望西、《略箋》從之。興不分二,合爲失身苦。《會疏》從之,今亦同。
「橫」者,望西:「或非理之事,或不慮事,俱名爲『橫』。」(文)《箋》雲:「增句不以理也。孟子『有人侍我以橫逆』,此類也。」
「非常」者,異常之義也。水、火、盜賊、怨家、債主五是失財之緣。
「焚漂」等明失罪之相也。
「盜賊」者,義寂《梵網疏》上(叁十四)曰:「盜猶不與取之名也,竊取名『偷』,顯取名『劫』,盜通二也。」(文)
「怨家」者,或過去怨,或現在讐敵(《會疏》)也。
「債主」者,《說文》:債,負也。今俗負財曰「債」,通作「責」。《周禮注疏》:「責謂貸錢而生子。」(《箋》)《廣韻》雲:「債,例賣反,征財也。」(惠)
「焚漂」等者,了惠雲:「爲火所焚,爲水所漂,爲怨家所消散,爲債主所磨滅。」(峻公同之)有雲:「大火以焚燒,洪水以漂流,盜賊強取而去,怨家債主相奪而不許也。依如上事,田宅、牛馬乃至財物消散而盡磨滅亡,雲『消散磨滅』。」(《略箋》)後義爲正。
「劫奪」者,《說文》欲去以刀脅止曰「劫」。一曰以力去曰「劫」,從力去,奪,《琳音》二十九(十九)曰:「團活反。《蒼颉篇》曰:奪,強取也,曰劫,強取也,又奪也,又勢脅也。消謂消盡,散謂散失,磨謂摧磨,滅即滅亡。」(文)
「憂毒忪忪」者,于如前諸物散失,則憂心忪忪,劇如毒入胸中。忪忪者,《琳音》叁十叁(六右) 又作忪,同燭容反,《方言》: ,遑遽也。經文作『幢』非也,一本作『怔忪』。」(文)《漢譯》雲「怔忪」,《玉》雲:職容反,心不定驚惶遽也。憬興雲:「忪者,懼心亂動也。」(文)
「無有懈時」者,異本及《漢》、《吳》兩本作「解」,音通,謂憂毒無時而解冰也。
「結憤心中」等,憤,《應音》一(四左):「憤,扶粉切,《說文》:憤,懑也,《方言》:憤,盈也。」《苑音》一(十五)曰:「《賈注國語》:憤,盛也。《鄭注禮記》曰:憤,謂怒氣充實也。」(文)心猶胸。《吳譯》雲「結憤胸中」,憂惱充實胸中,猶若結絲相纏不解,故雲「結憤心中」。憤結暫時不忘,故曰「不離憂惱」也。
「心堅意固」等者,憤心惱意堅著粘固,而不能縱放舍去也。嗟乎,愚哉!眼前之事。(《箋》)
「或坐」下非失身爲本,明身亡則諸財悉舍離。上爲人所取下明自舍去,俱是失財,故爲一科也。
坐,由也,又被罪也。《琳音》五(九右):「摧,破也。《考聲》雲:碎,散也,壞也。」(文)
或坐官家貪求,或違法令,其身罹形戮所摧碎而身亡命終,則所畜諸財鹹棄之去,田宅錢財等莫一物隨往者,雲「莫誰隨者」。
叁結
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衆寒熱.與痛共居.
《漢》、《吳》兩本全同之。
興雲:「第二別示貪過,有二:初寄富貴以申貪過也。」望西雲:「次富貴文亦二,初指同向苦,次『憂懼』下結。」(文)《略箋》同之。今謂並未詳,今從峻公,爲結文。
《會疏》雲:「世人以爲尊貴豪富之人更無憂怖,故汲汲羨慕,馳求無歇,爲除此惑,故雲『亦有斯患』。憂怖事不可計,故雲『萬端』。」(文)此釋甚好矣。
「衆寒熱」等者,憬興雲:「有說:寒謂八寒地獄,熱謂八熱地獄,受寒熱等苦尋常故與痛共俱,痛者受也。此恐非也,現身與後苦不可言『俱』故,今即寒恐熱惱與痛共俱,或有經本臨終寒熱,恐訛也。」(文)
義寂雲:「以憂怖故,或戰栗而令寒心,或焚灼而令熱身,不能離于其痛苦也,非冰炭而能寒熱,非刀刃而能痛切者,唯憂苦也。」(望西所引)
淨影釋次下文雲:「明追求時寒熱等苦。」(文)此師意雲:爲求財故,嚴寒淩冰,熱天拭汗,故雲「痛居」。
望西引二師,無評取。《箋》依義寂:「于寒心之事、焦胸之苦而結纏不解等。」
《會疏》合二師爲一義:「內戰栗寒心、焚灼煎胸,外有嚴寒淩冰、酷暑拭汗之苦等。」(文)
今謂淨影爲好。
上來文明身業有財之苦,故至此結以寒熱苦,思之。
二就貧賤示,亦叁:一就無財生苦
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
《漢譯》雲:「小家貧者,窮困乏無」等下與今同,但文開說易知。《吳譯》亦同之。
淨影雲:「後就貧賤明貪過中,文別有叁:一求財苦,二失身苦,(「或時」等二句)叁明未來苦。(「不肯爲善」下)初中文別有五:一今無中生苦,二少有中生不足苦,(「適有」下)叁已得事中明散失苦,(適欲)四進求不得苦,(「當複求」下)五明追求時寒熱苦(亦結下)。」
興但爲現苦、後苦。望西、《略箋》依影,今不依,初于無財求有也。
「貧窮下劣」者,《異譯》雲「小家貧者」,無財爲貧窮,無位爲下劣。《周禮注疏》雲:「行而無資謂之『乏』,居而無食謂之『困』。」(文)
「常無」者,常貧乏無財也。余文可知。
二約少有暫具
適有一.複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複糜散.如是憂苦.當複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衆寒熱.與痛共居.
《漢本》:「適有一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小具有,便複 盡,如是苦生,當複求索,思想無益,不能時得,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焦心不離,恚恨獨怒,亦結衆寒熱,與痛共居。」《吳本》亦同。
「適」者,《增韻》:安便也,適然猶偶然也。
「有一複少一」者,有田少宅等。「有是少是」者,得此少彼也。「思有齊等」,思此與彼等所有不足,故興雲:「思齊富貴。」(已上)
《箋》曰:「偶得一則阙余一,故思其得之,有此則複無彼,故欲其得彼,只思得齊有之而滿足不阙也。此乃凡愚之常情,所以得少而不知足。」(文)此于少求具苦也。
「適欲具有」等者,適彼此齊等,欲有彼此具便複散失也。「具有」者,隨欲彼得彼雲「具有」,非滿足故。《吳譯》雲「適小具」,上求不得苦也,此已得散失苦。《琳音》:糜,散也,《廣雅》:壞也。《說文》:糜,碎也,正體從米作糜,形聲字也。
「當複求索不能」者,明求索難即時得也。
「思想無益」者,假令小得而散失,又即時難得,故思求索想無益耳,是以勞身苦心,行住坐臥無由安情,故雲「身心」等。
「憂念想隨」等,結上文,可知。
叁結苦報
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爲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漢》、《吳》兩譯亦同之,「不肯」上有「亦」字,「爲善行道進德」作「作善爲道」,余文同。
「或時座之」等今世苦也。一雲:坐,由也。不盡天年謂之「夭」,以貧賤故,或饑渴死,或爲人所害,故雲「坐之」。有說雲:坐,罪也,若就財等,乃犯罪被刑而死也。事非雲必如此,故曰「或」也。
「不肯」以下明後世苦也。「不肯爲善」等明無後世修善。
「壽終身死」等者,既無修因,若其命終,必隨業而獨遠去,不可無所趣向,多是六道之果報,無善因故。
「善惡之道莫能知者」者,法位雲:「此明現在眷屬既不得天眼,善惡之路豈有知者!」(文)望西、《箋》等並從之。《會疏》雲:「無子孫之求追福,故雲『無能知者』。」(文)此等解釋恐似未盡文意。《祥疏》雲:「既生死絕,趣向苦樂而在者不知,不肯作善,故雲『莫知』也。」(文)今按經意雲:自不作善,而所趣向他人何有知者,自所爲報故,暗言趣惡道也。
二明貪色之過有叁:一以理教勸,二怨憎會苦,叁明愛別離苦。此初也: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漢譯》雲:「或時世人,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居天地之間,當相敬愛,不當相憎,有無當相給與,不當有貪,言色當和,莫相違戾。」(文)《吳本》同之。
淨影雲:「明瞋過有叁:一以理教勸,二廣明瞋過,(「或心诤」下)叁勸修舍離。(「何不棄」下)」望西、《箋》從之。《會疏》雲:「二眷屬別離雲雲。」
今謂:于身業造惡中,初貪財過上既明,下二明貪色過也。下經曰「貪著財色」,依之分貪財、貪色二科而已,于中此初,就世間人倫。
峻公曰:「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叁而已。自茲以往至九族,皆本于叁親,故于人倫爲重者也,故舉之,室家、中外親屬者指其系。」(文)此釋太好矣。
「家室中外」者,「家室」者,義寂雲:「夫婦亦是家室義也。」(文)憬興雲:「家室者,夫稱于婦曰『家』,…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