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文殊,終見普賢,乃至中間諸知識處,所得啓示,無非破迷昧、顯正覺也。
第九章段舉佛言祖語證成道真相:根據“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原理,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耳。圓覺經雲:“成道亦無得,本性圓融故。”古德雲:“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最難明,個中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是佛心。”忠禅師頌雲:“打鼓弄琵琶,還他一會家。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烹茶。雲散天邊日,春來樹上花。善財參遍處,黑豆未生芽。”難怪趙州禅師行腳遍參了後,卻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張無量居士頌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及至遍參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按此等說法,皆與華嚴大經同其旨趣。問題是要“遍參了”後,方能持如是說,得此境界耳。
第十章段結示作述初願:複庵和上,真歇了禅師之及門弟子也。和尚平時除參究向上一著外,更遊心于華嚴法界、毗盧性海,且于雜華大意,洞然明達。爰乃綜其要綱,詳其意趣,述爲專書,嘉惠學林。是誠不世之功勳也,和尚猶自歉謂:“耳剽目竊,得其一二,不敢自秘,錄出流通”雲雲。其實,彼之造詣,深且厚矣。彼之此作,不啻叩玄關之寶鑰、度迷津之指南也。其欲不廣爲流傳,又烏乎可?
這一篇略釋,是在忙裏偷閑中寫出來的急就之章。又加上我的學殖荒疏,不壞寫作,錯誤的地方,一定不少。祈望教中高賢,不吝指教!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六月既望脫稿于華嚴蓮社忏願室
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
──講于七十一年秋季華嚴法會
唐譯華嚴經共有八十卷,分爲叁十九品。此叁十九品經文,乃毗盧遮那如來于海印叁昧中之所宣流,分別在七個地方,做九次說出,每會有其不同的會主爲代表。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九次集會說經的內容:
第一會:六品經文,共十一卷。普賢菩薩爲會主,說法地點在菩提場,介紹佛陀成道以後,所親證的依正二報莊嚴。依一般慣例而言,此六品經文屬序分。晉道安法師釋經,把經典內容分成叁大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第一會的十一卷經文,即屬本經的序分。其內容分別是:一、世主妙嚴品,二、如來現相品,叁、普賢叁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華藏世界品,六、毗盧遮那品。
何謂依正二報?佛經裏講衆生身體爲正報,不管是大身衆生、小身衆生,上自天人,下至昆蟲、蟻蝼,舉凡其身,皆爲正報。人當然不例外。我們這具臭皮囊,有的長得美好,有的長得醜陋,有的看來順眼,也有的令人討厭。這都是正報身。依報呢?依報即正報身體所依之而住、依之而生存的環境。第一會的六品經文裏邊所說種種瑞相、種種莊嚴、一切不思議殊勝事境,這就是佛如來的依正二報。佛陀之所以能感得如此莊嚴果報,乃因已經過無量劫海修行而來。經上說,這世界沒有一指甲許土地,不是如來舍生命處。可見,佛修因時曠劫久遠,又由于不斷修勝善因,故成就佛果,得以如此殊勝妙好。不但是佛身相好莊嚴,且所感依報世界,亦是種種妙好嚴淨。這在經文裏邊,我們可以體會得到。
華嚴經說此佛果依正莊嚴事的用意,在告訴我等現在衆生,所處環境乃垢穢不堪──土石、砂礫、五濁惡世(所謂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等種種不莊嚴──是個娑婆世界。我們住于其中,以爲快樂,不知是一不實在、非永恒的世界。與佛世界較之,相差太遠,藉以告訴我等依報不可取。且這世界有太多苦難,種種災變。衆生依之而住,甚可怖畏。目的爲讓我等對這不莊嚴的世界,生厭離心,轉而對佛的莊嚴世界起好樂心。
華嚴經上說佛的正報莊嚴,具足有十種佛身、無量相好。佛所具足的十種身是:一、菩提身,二、願身,叁、化身,四、相好身,五、勢力身,六、如意身,七、福德身,八、智身,九、法身,十、力身。上之十種佛身,是清淨的、永恒的、不生不滅的,這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不似我們這具臭皮囊,九孔常流不淨,內裏充滿膿血糞穢。不管外表如何漂亮、好看,終歸血肉之軀,都要衰老、生病,且要死亡,相當恐怖。既不清淨,也非永恒,更談不上莊嚴。因而佛說衆生之依正二報,都不值得貪戀。此等情況,在佛看起來,是很苦的,不值得貪戀的!而我們卻愚癡得不知自己所處的是這麼一個汙穢不堪的世界,就如同法華經裏長者的幼兒們,不明白身處火宅中,還在裏邊嬉戲,不肯出來。幸得長者用盡善巧方便,引誘出離。華嚴經序分也有相同意義。以佛果種種莊嚴,來顯示這娑婆世界的陋劣,使我們對自身所處環境真相有所了解,而生厭離心,進而對佛果境界生出好樂心、恭敬心、企求心,以達誘發衆生上求佛菩提之目的。因爲這世界是粗惡、短暫、如幻、不實的,也唯有清淨莊嚴的佛世界,才值得我等去好樂追求。
以上這一會,清涼國師將之定名爲“舉果勸樂生信分”,舉出佛的種種莊嚴果報,令我們生起羨慕心、好樂心,因此叫“舉果勸樂”。有了羨慕心、好樂心以後,要進一步去實行。然而在修行以前,得先有信心才行,故曰“勸樂生信”。令生信之法,即是介紹佛的依正莊嚴,令知實實在在有這回事,不是空頭支票,不必懷疑。這是由等覺位普賢菩薩所說出,是值得我們所信賴的。
第二會也有六品經文,由文殊師利菩薩在普光明殿說出。這六品經文分別是:一、如來名號品,二、四聖谛品,叁、光明覺品,四、菩薩問明品,五、淨行品,六、賢首品。前面第一會已介紹佛的依正莊嚴,令信心生起,然單有信心,還是不夠,必得對佛所說了解才行。從了解認識佛法以後,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去進修。所以此會一開始便先說如來名號品,讓我們認識如來,繼而說四聖谛品,以便我等對世、出世間的種種因果現象,更進一步了解。再進而正說佛法內容,便是光明覺品。以上這叁品所說,也是屬于如來正報。再接著則是從認識而起修,因說菩薩問明品、淨行品及賢首品。這叁品所修是爲十信位。本會從第十二卷至第十五卷共有四卷經。這十信位在圓教裏邊,嚴格說來,還是在凡夫位次,因這祗是建立信心的階段而已。必得十信修滿,進入初住以後,才算得上是入了賢位。
說起這信心,似乎我們人人都有。你一定會說:“我有信心啊!我信佛教,我是佛教徒,來參加法會、誦經、拜佛。我會念佛,這不是有信心嗎?”的確,要信佛,以乎很簡單,然要信仰堅定不移,可就不易,這得下深功夫。這裏說,修信心,得經過十個位次的曆煉。看看這叁品經,便可知其內容。這第二會乃是由初步了解佛法,進而生信心。經上說,要堅固信心,得經過十千劫。可見,修信心,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華嚴經偈曰:“假如熱火輪,于汝頂上旋,終不爲此苦,退失菩提心。”如果你具備了這條件,爲了向道,爲了學佛,縱使是用燒熱的鐵輪,安在頭頂上旋轉,威脅你不要信佛,也不爲所動,甯可喪失生命,也不退失菩提心,那種信心就可謂堅固了,進而能安住于佛法之中。所以到了第叁會,便正說十住法門。從這第二會生信、了解、進修,一直到第七會,這中間經曆了信、住、行、向、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是爲“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叁會的內容即是修十住法門。“住”有依佛法而住,或安住于佛法中的意思。行者到信心堅固,絕對不動搖,故曰住。此會亦有六品經──一、升須彌山頂品,二、須彌頂上偈贊品,叁、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共叁卷經文。以法慧菩薩爲會主,在忉利天宮所說。此中十住品正說十住法。以一乘教來說,十住位是賢位的初步,可見華嚴圓教一登初住,就見真理,能分身百世界作佛度衆生。所以不可小看這初住菩薩。這位子在華嚴經屬初發心位,乃賢位的起步,經中特以一品經文解說。行者到此發心住,功德已大,故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即華嚴法門的特色,爲本經“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時”最高理論之所在。發心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此中道理,各位宜采體會。
本會于須彌山頂說十住法,此中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唱贊時說毗盧遮那如來在菩提場不動而升。既然毗盧遮那如來坐在菩提場而未動,如何須彌山頂叁十叁天的天衆,竟爲如來布置了一個莊嚴的講堂,及種種嚴飾的菩提法座,請如來說華嚴經,且天衆也確實見到毗盧遮那如來,于忉利天宮升座說法呢?要了解這問題,首先得明白一原理,即毗盧遮那如來乃法身佛。法身是遍滿一切法界的。我們天天所唱的贊偈:“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也就是這問題的注釋了。當然這道理很深,雖然天天唱,也不見得就能契入。現在這第叁會既然有些問題,我們就得設法弄懂它。要明白這道理,可由“事”與“理”兩方面下手。華嚴經講四種法界:
第一、事法界:也就是現象界。目前所看到每一樣事物,星羅棋布,這是人,那是天,此是房子,那是馬路,又是山,又是水等等,種種景色不同,都屬事法界,亦即每一事物都有其分位,都有他的存在。
第二、理法界:華嚴經上說,事是依理而成的,無理,不能成事。成事之理爲“法性理”。此性在諸法曰“法性”,在有情曰“佛性”。衆生都可成佛,就因其具有佛性,而一切諸法之所以能夠建立,在其有法性。因說佛性、法性,乃就理而說。事各有分齊,有大有小。大的事物住大位,小的事物占小位。各個存在,彼此界限清楚。理則圓融,一切事物上均可見理,一切事物都依理性存在。這一點,應先明白事和理兩種道理,再進一步混融無礙,然後才能通達事事無礙的華嚴最高境界。
第叁、理事無礙法界:理與事要如何才能混融無礙?上來說過,事事皆仗理而成。事雖有形,而理屬無形。故要見事容易──眼見耳聞,身觸手摸,隨時可得。見理則難。欲得之,仍須由事相上體會,所謂“理因事顯,事攬理成”。達乎此,方許入此…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