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从文殊,终见普贤,乃至中间诸知识处,所得启示,无非破迷昧、显正觉也。

  第九章段举佛言祖语证成道真相:根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原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耳。圆觉经云:“成道亦无得,本性圆融故。”古德云:“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明,个中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是佛心。”忠禅师颂云:“打鼓弄琵琶,还他一会家。木童能抚掌,石女解烹茶。云散天边日,春来树上花。善财参遍处,黑豆未生芽。”难怪赵州禅师行脚遍参了后,却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张无量居士颂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按此等说法,皆与华严大经同其旨趣。问题是要“遍参了”后,方能持如是说,得此境界耳。

  第十章段结示作述初愿:复庵和上,真歇了禅师之及门弟子也。和尚平时除参究向上一著外,更游心于华严法界、毗卢性海,且于杂华大意,洞然明达。爰乃综其要纲,详其意趣,述为专书,嘉惠学林。是诚不世之功勋也,和尚犹自歉谓:“耳剽目窃,得其一二,不敢自秘,录出流通”云云。其实,彼之造诣,深且厚矣。彼之此作,不啻叩玄关之宝钥、度迷津之指南也。其欲不广为流传,又乌乎可?

  这一篇略释,是在忙里偷闲中写出来的急就之章。又加上我的学殖荒疏,不坏写作,错误的地方,一定不少。祈望教中高贤,不吝指教!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六月既望脱稿于华严莲社忏愿室

  华严经品会大意浅释

  ──讲于七十一年秋季华严法会

  唐译华严经共有八十卷,分为三十九品。此三十九品经文,乃毗卢遮那如来于海印三昧中之所宣流,分别在七个地方,做九次说出,每会有其不同的会主为代表。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九次集会说经的内容:

  第一会:六品经文,共十一卷。普贤菩萨为会主,说法地点在菩提场,介绍佛陀成道以后,所亲证的依正二报庄严。依一般惯例而言,此六品经文属序分。晋道安法师释经,把经典内容分成三大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第一会的十一卷经文,即属本经的序分。其内容分别是:一、世主妙严品,二、如来现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品,六、毗卢遮那品。

  何谓依正二报?佛经里讲众生身体为正报,不管是大身众生、小身众生,上自天人,下至昆虫、蚁蝼,举凡其身,皆为正报。人当然不例外。我们这具臭皮囊,有的长得美好,有的长得丑陋,有的看来顺眼,也有的令人讨厌。这都是正报身。依报呢?依报即正报身体所依之而住、依之而生存的环境。第一会的六品经文里边所说种种瑞相、种种庄严、一切不思议殊胜事境,这就是佛如来的依正二报。佛陀之所以能感得如此庄严果报,乃因已经过无量劫海修行而来。经上说,这世界没有一指甲许土地,不是如来舍生命处。可见,佛修因时旷劫久远,又由于不断修胜善因,故成就佛果,得以如此殊胜妙好。不但是佛身相好庄严,且所感依报世界,亦是种种妙好严净。这在经文里边,我们可以体会得到。

  华严经说此佛果依正庄严事的用意,在告诉我等现在众生,所处环境乃垢秽不堪──土石、砂砾、五浊恶世(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种种不庄严──是个娑婆世界。我们住于其中,以为快乐,不知是一不实在、非永恒的世界。与佛世界较之,相差太远,藉以告诉我等依报不可取。且这世界有太多苦难,种种灾变。众生依之而住,甚可怖畏。目的为让我等对这不庄严的世界,生厌离心,转而对佛的庄严世界起好乐心。

  华严经上说佛的正报庄严,具足有十种佛身、无量相好。佛所具足的十种身是: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相好身,五、势力身,六、如意身,七、福德身,八、智身,九、法身,十、力身。上之十种佛身,是清净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这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不似我们这具臭皮囊,九孔常流不净,内里充满脓血粪秽。不管外表如何漂亮、好看,终归血肉之躯,都要衰老、生病,且要死亡,相当恐怖。既不清净,也非永恒,更谈不上庄严。因而佛说众生之依正二报,都不值得贪恋。此等情况,在佛看起来,是很苦的,不值得贪恋的!而我们却愚痴得不知自己所处的是这么一个污秽不堪的世界,就如同法华经里长者的幼儿们,不明白身处火宅中,还在里边嬉戏,不肯出来。幸得长者用尽善巧方便,引诱出离。华严经序分也有相同意义。以佛果种种庄严,来显示这娑婆世界的陋劣,使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真相有所了解,而生厌离心,进而对佛果境界生出好乐心、恭敬心、企求心,以达诱发众生上求佛菩提之目的。因为这世界是粗恶、短暂、如幻、不实的,也唯有清净庄严的佛世界,才值得我等去好乐追求。

  以上这一会,清凉国师将之定名为“举果劝乐生信分”,举出佛的种种庄严果报,令我们生起羡慕心、好乐心,因此叫“举果劝乐”。有了羡慕心、好乐心以后,要进一步去实行。然而在修行以前,得先有信心才行,故曰“劝乐生信”。令生信之法,即是介绍佛的依正庄严,令知实实在在有这回事,不是空头支票,不必怀疑。这是由等觉位普贤菩萨所说出,是值得我们所信赖的。

  第二会也有六品经文,由文殊师利菩萨在普光明殿说出。这六品经文分别是:一、如来名号品,二、四圣谛品,三、光明觉品,四、菩萨问明品,五、净行品,六、贤首品。前面第一会已介绍佛的依正庄严,令信心生起,然单有信心,还是不够,必得对佛所说了解才行。从了解认识佛法以后,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去进修。所以此会一开始便先说如来名号品,让我们认识如来,继而说四圣谛品,以便我等对世、出世间的种种因果现象,更进一步了解。再进而正说佛法内容,便是光明觉品。以上这三品所说,也是属于如来正报。再接著则是从认识而起修,因说菩萨问明品、净行品及贤首品。这三品所修是为十信位。本会从第十二卷至第十五卷共有四卷经。这十信位在圆教里边,严格说来,还是在凡夫位次,因这祗是建立信心的阶段而已。必得十信修满,进入初住以后,才算得上是入了贤位。

  说起这信心,似乎我们人人都有。你一定会说:“我有信心啊!我信佛教,我是佛教徒,来参加法会、诵经、拜佛。我会念佛,这不是有信心吗?”的确,要信佛,以乎很简单,然要信仰坚定不移,可就不易,这得下深功夫。这里说,修信心,得经过十个位次的历炼。看看这三品经,便可知其内容。这第二会乃是由初步了解佛法,进而生信心。经上说,要坚固信心,得经过十千劫。可见,修信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华严经偈曰:“假如热火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如果你具备了这条件,为了向道,为了学佛,纵使是用烧热的铁轮,安在头顶上旋转,威胁你不要信佛,也不为所动,宁可丧失生命,也不退失菩提心,那种信心就可谓坚固了,进而能安住于佛法之中。所以到了第三会,便正说十住法门。从这第二会生信、了解、进修,一直到第七会,这中间经历了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是为“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三会的内容即是修十住法门。“住”有依佛法而住,或安住于佛法中的意思。行者到信心坚固,绝对不动摇,故曰住。此会亦有六品经──一、升须弥山顶品,二、须弥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共三卷经文。以法慧菩萨为会主,在忉利天宫所说。此中十住品正说十住法。以一乘教来说,十住位是贤位的初步,可见华严圆教一登初住,就见真理,能分身百世界作佛度众生。所以不可小看这初住菩萨。这位子在华严经属初发心位,乃贤位的起步,经中特以一品经文解说。行者到此发心住,功德已大,故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即华严法门的特色,为本经“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最高理论之所在。发心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此中道理,各位宜采体会。

  本会于须弥山顶说十住法,此中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唱赞时说毗卢遮那如来在菩提场不动而升。既然毗卢遮那如来坐在菩提场而未动,如何须弥山顶三十三天的天众,竟为如来布置了一个庄严的讲堂,及种种严饰的菩提法座,请如来说华严经,且天众也确实见到毗卢遮那如来,于忉利天宫升座说法呢?要了解这问题,首先得明白一原理,即毗卢遮那如来乃法身佛。法身是遍满一切法界的。我们天天所唱的赞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也就是这问题的注释了。当然这道理很深,虽然天天唱,也不见得就能契入。现在这第三会既然有些问题,我们就得设法弄懂它。要明白这道理,可由“事”与“理”两方面下手。华严经讲四种法界:

  第一、事法界:也就是现象界。目前所看到每一样事物,星罗棋布,这是人,那是天,此是房子,那是马路,又是山,又是水等等,种种景色不同,都属事法界,亦即每一事物都有其分位,都有他的存在。

  第二、理法界:华严经上说,事是依理而成的,无理,不能成事。成事之理为“法性理”。此性在诸法曰“法性”,在有情曰“佛性”。众生都可成佛,就因其具有佛性,而一切诸法之所以能够建立,在其有法性。因说佛性、法性,乃就理而说。事各有分齐,有大有小。大的事物住大位,小的事物占小位。各个存在,彼此界限清楚。理则圆融,一切事物上均可见理,一切事物都依理性存在。这一点,应先明白事和理两种道理,再进一步混融无碍,然后才能通达事事无碍的华严最高境界。

  第三、理事无碍法界:理与事要如何才能混融无碍?上来说过,事事皆仗理而成。事虽有形,而理属无形。故要见事容易──眼见耳闻,身触手摸,随时可得。见理则难。欲得之,仍须由事相上体会,所谓“理因事显,事揽理成”。达乎此,方许入此…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