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事无碍境界。
第四、事事无碍法界:事事大小各占分位,又如何方能无碍呢?我们常听讲经时说:“须弥可以纳芥子,芥子也可以纳须弥。”这实在是个问题。须弥是一座很大的山,容纳芥子理所当然。芥子要容纳须弥,可就费思量啰。芥子即芥菜种子。这么小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容纳须弥山。可见,重要关键在此,也正是功夫所在。如何使其成为可能,又如何方达此事事无碍境界?欲解此,得先明白佛法的中心理论──缘起性空的道理。依理法而言,不管是很大很大东西,或很小很小的东西,其成功皆属因缘因缘幻起,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既是缘起之法,因缘具足,它便成功,因缘消失,它就幻灭。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则大至须弥,小至芥子,根本都没有实在个体,同属缘起法,因而得以大小相容,一多无碍。华严的境界就是如此微妙。这也是华严最高的哲理。
明白了无碍事理之后,再回过头来研究主题: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并未移动,而天人见到他上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还替他布置宝座,欢迎他,赞叹他,这就得由法身遍满于法界的理事无碍的角度来看待,方可得到圆满解答。在此再说一个譬喻:当农历十五的夜晚,天上高挂著一轮既圆又亮的明月,某江上适有三条船。一船开往南,船上的人所见的月亮,亦随其往南行,江里月影也一齐往南而去;另一条船往北,船中人却看到月亮跟著他往北,且水中的月影也紧随著向北走;还有一条船泊在江边不动,未开动的这艘船上的人们,却认为月亮很有意思,老陪伴著他,向他微笑,河里的月也一直没离开他。这就是“缘”,并非月亮有三个。众生见佛,亦应作如是观。众生之缘来感,诸佛赴感应机,如同月照行船一般。佛是很慈悲的,何处有众生需佛说法,佛便无远弗届应其机、满其愿。此即赴感,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众生的要求曰感,佛应机说法叫应。我们不是常说感应吗?这即感应。有感,就有应。天上的众生希望听佛法,毗卢遮那如来便赴其感、应其机,这就叫做感应,并非如来有两个身体。由以上的譬喻,可体会到不动而升的理论了吧。
再说,此会谈十住法门,因何要至须弥山顶说呢?此表学佛地位渐高之故。普通凡夫皆住人间到了贤人位次,将其提升到天上,所以要升到须弥山顶去说。到了须弥山顶忉利天宫,天王说法赞佛,迎佛至最吉祥宝殿说法,故我们称佛说法处为最吉祥殿。华严经上记载:“迦叶如来等诸佛,皆曾到此宝殿说法,是故此处最吉祥。”即以最吉祥的宝殿,欢迎毗卢遮那如来说法。因此莲社二佛殿供奉毗卢那如来,亦将二楼定名为“最吉祥殿”,不叫“大雄宝殿”,即据华严经而来。此是常识,顺便一提。
十住位共有十个阶位,每一阶位,皆有其修行的内含。华严经中并没一位一位详细分析,唯于初住这一阶位,标出一品经文,说明其功德。前面已说过,华严经很特别,菩萨修行入了初住,即可分身百界作佛。在此不妨再提出,为各位作个介绍:初住,一般说来,乃是贤位的开始。若将贤位分成三个等级,则十住位是下贤位,十行位属中贤位,十回向位才是上贤位。好比军中有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一样。初住等于下贤位的第一个位子而已,何以就具有如此广大的功德,能够成佛呢?华严经说:初发心住的菩萨要修十种观境,以观行的功夫断伏烦恼,故能见真理。这是一大关键。因说我们学佛修行,单是烧香、拜佛、念佛、诵经,实还不够,还得依佛理修观行,由修观而除烦恼。烦恼断除了,智慧才能生起;智慧生起,才能见到真理。见到真理,即是见佛。何以故?佛即真理也。可见,这是联贯的连锁关系。这也是初住菩萨能分身百界作佛的道理。可是如果说,菩萨到此,已能断烦恼、见真理、分身百界作佛,何必还要有后面行、向、地的施设呢?依顿教说,一念无生,即是佛,这属理佛。华严圆教讲的是诸劫相即相入,而其修行时分,一即一切,念劫圆融。长短即入,不违彼一一时法。不碍行布,即是圆融,不碍圆融,即是行布。二门自在,举一全收。是故才登初住,即能成佛,这完全依理上而言。在事行上,则待后边一一位中完功果也。
至于这一会为何特别以一卷的经文,来强调赞扬发心的功德呢?我们也来研究一下!也许有人会问:“我们现今不都已发心,归依三宝了吗?师父带我们发四种大愿,不是发心吗?既已发心,何以未得到这许多的功德?何以我们不能如经上说的起观、断烦恼,生智慧呢?”此实因我们对发心内容未完全了解,或者归依时师父未讲详细,或者本身懵懵懂懂,没听清楚。在此给各位作个补充:发心的内容有四,包括:一、众生无边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句话包括了所有的菩萨行。归纳起来,合为两件大事;第一件修福德,第二件修智慧。“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此两句是修德福。所谓“度众生”,我们都是众生,皆在生死凡夫界中。前面说过,所处的环境是污秽、痛苦、短暂、无常的。若想到佛地去,得度过烦恼大河。要能度过此烦恼大河,才可到达诸佛涅槃彼岸。这叫做“度”。就如过河,需用船渡过去一样,成佛也得佛法度我们过去。度众生、断烦恼,都像一条船,能把我们度到诸佛彼岸去。众生又如何度去呢?在经中常说,诸佛菩萨的工作,就是要度众生。他们说去,令众生明白道理,知厌离众生界,而欣乐诸佛界。此是件大事,解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生死,故不得视为是件普通的事,或认为与你我不相干,甚至说度众生是佛菩萨的事,这都是错误的!发心,就是发与佛菩萨相同的心。要想成佛,就得与佛菩萨一样发心度众生。而度众生的事千头绪。比方说,参加印经是度众生;办学校、孤儿院,也是度众生;办佛学研究所当然也是度众生。因为这许多事业可与众生发生关系,也才有机会把佛法传给他们。众生得到佛法,才知道走上菩提道,知所处众生界外尚有清、永恒、快乐、庄严的佛界。否则大家不知道,便谈不上何为佛?何为众生?而永远于三途六道中受苦受难,不得解脱。因此效法诸佛、菩萨,不眠不休地度众生。你说,此种发心还不伟大吗?
“断烦恼”:我们的烦恼太多,所谓贪、嗔、痴、慢、疑、恶见、嫉妒、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等,这许多都是烦恼。凡夫心一天到晚被这许多烦恼所盘据,而没有机会起观行、想真理,更没有办法想到度众生的事。故应起观行,观真理,起慈悲心,度众生,把烦恼转成菩提,把烦恼转为慈悲,转成爱心、同情心。如实转过来,才能成佛。发心的第二件大事即断烦恼。能断掉烦恼,发起菩提心、菩萨心,来修行,自能成佛。所以发断烦恼的心,也有无量功德。然得真正做到才行,光是懂不去做,也没有用。有人说:“这很难啊!看到好东西,不贪,我一时做不到。看到苍蝇、蚊子、蚂蚁,不杀,也做不到。”关键即在此。事实上这也是烦恼不易断、杀心不易根除所致。你看它讨厌,这讨厌的心理,就不是慈悲心。若是把环境清理干净,使之不易滋生,由根本上解决,则它过它的生活,你过你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妨碍。再说,蚊蝇、蚁蝼亦是众生之一。当须达多长者布施祇陀林园,舍利弗督工为佛建讲堂时,看到地上有许多蚂蚁。佛告诉舍利弗说:“这些蚂蚁于迦叶时生人道中,因不知修行而造恶因,堕了蚁身,至今未得解脱。”可见轮回之可怕!既知其为有情,更当想法度他,不要厌恶。蚂蚁、蟑螂之所以令人讨厌,就是过去造了被人讨厌的因所致。嗔恨心重、好发脾气的人,将来会堕毒蛇,人见人打。这是种恶因所感的恶果。因此我说,断烦恼,必得明理才行。烦恼断了,才能起观行,也就能成佛。
佛学无量法门,以及誓愿成就佛道,是属于修智慧。修什么法门呢?修成佛的法门、断烦恼的法门、度众生的法门。为什么要学呢?因不懂,就样样皆错,处处挂碍。懂得了,才免做错。佛法里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何是恶法,不能做?如何是善法,应当行?这都得充分了解,且要有高度技巧才行。表面看来,似乎说说非常轻松,实际要做,却相当困难。何以故?道理未懂。因此说我,修学无量法门太重要了。不会修行的人乱跑。听说,某处有法师讲经说法,很了不起,赶快去听;某处有高人不吃饭,很了不起,赶快去拜访。不错,他是了不起,但对你却没多大益处,除非你跟著他学,才能成功,否则顶多种点善根而已。因此我说,修行不是赶热闹。要多注意自己修,多注意自己学,记住导师的两句话:“不要忘记念佛、拜佛!”
第四发成佛愿:既知众生痛苦,唯有成佛,才能永远离苦得乐,则成佛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时时刻刻不忘此大前提。莫说,我今生做做好事,来生生富贵人家,就满足了。这是第三生怨。此心发不得,亦很危险!因为今生做好事,来生生富贵人家,不一定知道修行。不修行,也就罢了。生了富贵人家,还会因环境太好而造孽,再堕落至何道,便不得而知!所以发心要发成佛的心,而不单是希望来生比今生好一点的心。这种心太小了,应发大心。发心功德说不尽,一卷经都不能讲完,今只将其要义简单说出,希望诸位由之深入发心要理,并真正依理起行。
第四会:共有四品经文,由十九卷至二十二卷,共四卷经。其四品者,一、升夜摩天宫品,二、夜摩天宫偈赞品,三、十行品,四、十无尽藏品。此会于夜摩天宫所说,内容是十行法门。所谓“行”(啈)实际上就是“行”(形)。行之久,行之动,就叫“行”(啈)。修行要有恒常心,精进不懈怠,叫做“行”(啈)。菩萨修六度、万行(啈),这万行实即行动的行(形)。“行”字在华严经里解释为随缘、顺理、造修。我们到幸庙拜佛,归依三宝,开始持斋,都是修行。有时没听讲经,往往把修行功夫做错了,有如走…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