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路,未把路线弄明白而走错路,非常可惜。现在把这“行”字的实义,简单介绍如下:
何谓“随缘”?随众生缘、随佛法缘。“顺理”:顺著佛理。若不合佛理之事不做。经中说,菩萨修行,有佛业,有魔业。修得不好,即魔业;修得正,依佛法而修,即佛业。对此.我们要有拣别的智慧,拣别之法,即顺理。佛法的真理开导,教我们依之而行。随顺佛理的修行便成佛业,反之,即成魔业。“造修”:造为塑造。我等本皆凡夫,欲塑成菩萨、塑成佛,就得下功夫,如建造房子一般,本是一堆堆的砂子、石子,水泥和钢筋,要使其成为房子,得经过营造才行。修行的修,有两种意思:一是修补,一是修削。衣服破了,找块布修补修补,或东西坏了,修理修理,使其复原。修削,则削其多余。故修含补其不足、削其有余二义。塑匠雕刻佛像亦如是:一块木头,一刀刀削去多余的部分,不够的地方,又想法补起来,然后成为庄严的佛像。我们修行,也当在行为上用心,不合理处改正过来,未做到之处补足起来。这就是修行,又叫修心。心理不正常的地方,比如贪心强,或嗔恨心重、愚痴心用事,都应该修正过来,使其成为布施心、忍辱心、智慧心。这样修行,才能成功,也才叫度,把凡夫度到佛果涅槃。谈修行,就要了解如何修,怎么行。这是很重要的一课。
华严经上说十行,梵网经上曰长养。这是说,发心学佛如同稻种子播撒到田里,刚长出两片嫩芽,此时最需细心不断地照顾它、灌溉它,耐心地施肥、除草,令其有继续增长的过程。故曰长养。我们学佛,归依了三宝以后,等于菩提心苗种到种法田中来。常加注意去除心田杂草,以佛法甘露水来滋润、灌溉,这就是修行,也就是长养。十行品是由功德林菩萨代表说出,说法之前先入菩萨善思惟三昧,乃诸佛菩萨加被他,给他智慧,让他代表诸佛而说。他一开口即说:“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如何不可思议呢?他说:“与法界虚空界等。”菩萨行深广的内容与法界平等,和虚空界平等。有法之界叫法界。虚空界没范围。菩萨十行门如此深广,故不可思议。为何菩萨行深广不可思议呢?经文说:“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既然菩萨所修十行法门,内容是学习三世诸佛而修行,可见,三世诸佛乃依十行法门而修成功。由于发了心初住乃至十住满心的菩萨们至此,更进修十行诸佛法门,而此法门又是如此不可思议,所以称其为摩诃萨。
经中以四卷经文介绍十行法门,今且依经略释如下:
一、欢喜行:此位菩萨修布施度。他在前面已证得法空真理,能以三轮体空之智而行布施,使自己成就檀波罗蜜,亦令众生得利益,自他皆欢喜,因叫欢喜行。菩萨登地以后,初地亦叫欢喜地。此处叫欢喜,乃因众生得其法财,本身能作法布施所致,且外道邪论已难不倒地,故生欢喜。
二、饶益行:此位菩萨修三聚净戒。本身菩萨行已得清净;且因持戒圆满,令众生获得饶益。例如因持不杀戒,使许多众生,免于枉死刀枪之下,此即饶益众生。
三、无违逆行:此位菩萨偏重修忍辱行,忍顺物理,一切行为皆依真理,毁誉无动于心,无端的赞扬或污辱,于我皆不增不减,坦然无动于衷。故修此忍辱行,乃不违背真理,顺著正理来修行。
四、无屈挠行:这是菩萨修精进行之位。此位菩萨精勤而不懈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管如何阻挠,都依佛法真理而行,所以称无屈挠行。
五、无痴乱行:此位菩萨偏修禅定行。有了禅定,不被邪见乱说之所动摇,以慧资定,能离昏沉、掉举二障。先总统 蒋公几句名言:“处变不惊,慎谋能断”,安定了我们的社会、国家,增长群众的智慧。不管你搞得天花乱坠,我都不被动摇。这就是无痴乱行。
六、善见行:此位菩萨偏修般若度。有了智慧,能显发二谛之理,思想、见解,都很正确。般若现前,故曰善见。
七、无著行:这是菩萨修方便行之位。能善巧方便,即可不滞事理,都无执著,随缘说去,普度众生。
八、难得行:此行位菩萨修大愿度。大愿者,成就菩萨大愿也。如普贤十大愿。要成就菩萨道,得有大愿才行。此有二义:一、大愿无违故,二、成就大愿故。故曰难得。
九、善法行:此位菩萨能善巧说法度众生。辩才无碍,善说一切佛法无有障碍,称为善法行。
十、真实行:菩萨到此,言行不虚,所有言说,都具真实义理。所谓“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都在此位来成就。再者,此位次的菩萨所行,完全替佛宣扬,而非为得大利益或大名声,所以这真实行是菩萨行之圆满行。
以上菩萨十行,根据十度波罗蜜而修。依此十度来修,才是正确的途径,也才能步向正果。
第五会:本会内容是说十回向法门。前已说过,十住是下贤位、十行中贤位,今十回向则进入上贤位。过了此,便晋升于圣位之阶。这三十个位次当中,十住位是得到佛的智慧,安住于佛法,可说,初住于佛家;十行位乃以十种菩萨行,来建立菩萨因行,趋向佛果。这两门偏重于自利行。到了十回向,就要兼修利他行,亦即修回向法。有关回向的定义,介绍于下:
在菩萨大乘藏经说:“以少善根,引无量果”,叫做回向。此于修行当中,属一非常环节。举凡诵完经、拜完佛、都要回向。但有人知道回向,也有人不知道回向。不知道者在修行过程中就较差。观此二句经文意义,修少善根,即知以很少功德──或者烧一炷香、献一朵花、礼一拜佛,都是种善根。这样点点滴滴的修行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凡我所作所为,皆作将来成佛资粮,以引发无量果报,此即回向。引发之法,是以所作事行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虽然拜佛,乃我个人之事,但我不自私,希望一切众生同蒙此益。此即以少善根,引无量果。一切众生即无量,无上菩提更属无量。所以懂得回向,对修行而言,可加速进步,并能加速成功。
华严经说十回向法门这品经文的会主,是金刚幢菩萨。地点为兜率天宫。共三品经:一、升兜率天宫品,二、兜率天宫偈赞品,三、十回向品。会主说法前,入了智光三昧定。菩萨名金刚幢,表地位已升进。“幢”表高显义。由十住、十行,到此十回向,阶位又高了一层,好像远远地就能看到幢幡。又如宝塔,亦属高显。“智光”:智慧有根本智与后得智。根本智证真理,后得智明事法。此两种智慧合起来明照法界心,是智慧光明的三昧。因此我说,此十回向法门的金刚幢菩萨,是从根本、后得两种智慧光明三昧中所宣流,内容之高超可见一斑。回向的对象有三:
一、回向众生:如上所说,看经、诵经、礼佛、拜忏、供佛,把这些功德都不自私地回向给众生,这是大悲心的驱使,乃发普度众生、普利众生之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此功德,从而得到解脱。此是第一种大悲心的表示-回向众生。
二、回向佛果菩提:这属大智慧的心理。希望修行能得佛果,所有修行功德不为他求,只望成佛,这就是用大智慧心理来修回向。若修行希望将来转世当国王,或希望生富贵人家,以享受生活快乐,或希望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学者,这都不对,都没能离苦得乐。因他未离三界,未离生死。故具足大智慧,方懂得回向佛果,回向菩提。
三、回向实际:此乃回向真理,属理回向。唯有得到佛法真理,才能成佛,故回向实际理体,是异常重要的。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不住相,比如三轮体空而作布施,即属理回向的作法。这种功德才是实际的功德,才合乎真理的要求。心与真理合而为一,才是最高的回向。
回者,转也;向者,趋向。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由此三种,可开之为十:
一、回自向他…………
二、回少向多…………
三、回自因行向他因行…………此上三回向众生
四、回因向果…………
五、回劣向胜…………
六、回修向证…………此上三回向菩提
七、回事向理…………
八、回差别行向圆融行…………此上二回向实际
九、回世间向出世间…………
十、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行…………此上二义通果及实际
此中的事与理、差别与圆融、劣与胜等,都是值得注意的。修行、做功德,属事相,是因种,也是粗劣的;而一步步渐次而修是差别法、世间法。希望成佛,则是理。证真理,证清净法身,这是属圆融的、殊胜的、出世的果。以上为简明回向, , 之义。
第六会:只有一品经文,所说为十地法门。三十个贤位修满以后,登上初地,晋入圣阶。此会为金刚藏菩萨于他化自在天宫入了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之后而说出。十地分别为:
一、欢喜地:此地为得圣之始。断异生性障,修布施行檀波罗蜜,起十大愿,十度等行,无不皆修,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是名欢喜,亦名极喜。
二、离垢地:此位治上上十善戒,以法身妙理为戒体,成就性戒,远离微细毁犯烦恼垢。此地中,断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误犯三业愚法,证最胜真如,具无边德,得最胜菩提之果。盖法身性戒,能自体无垢,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此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法门,修色、无色界八禅定,善达色、无色界,世间禅体。断闻、思、修,诸法暗钝障,明达三界,智慧明净,通过胜流法界,证胜流真如,得难动三昧果及三界智慧。光明现前,故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前三地寄位世间,此地则出世间,乃初入证智,安住最胜菩提分行。修三十七助道观门,观身受心法,自性无依,证得无摄受真如,得无漏定及无漏教,精进不退,离微细烦恼现行障。慧加明净,故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此地断下乘般涅槃障,入真俗无差别道,令真谛智与世间智相应。证得类无差别真如,成就诸谛增上慧行,及五明处教化行。以其禅体治三界中寂乱障,契菩提根本无造作禅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无有欣求净慧等障。任理恒禅,寂用自在,以禅波罗蜜发起善根,慈、悲、喜、舍,通达世法,为世…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