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技之妙能。下地不如,故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此地观察无染净法界,说缘起流转止息相应慧。由缘起智,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前,因名现前地。此地修无相观,证无染净真如,以十度逆顺观察十二有支,成就慧波罗蜜门。三空自在,智慧现前,如贫女宅中宝藏,不作自明。又如穷子衣里明珠,无功而自现,因曰现前地。
七、远行地:此地行方便波罗蜜,说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此远行有二义:一、从前远来,至功用边;二、此功用行边,能远去后位,故曰远行。此地离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差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真无相,且能于空中起有胜行,故成方便度。以第六地中之三空三昧,现无量无作智慧门,入无量众生界,兴无量教化众生业,及入无量世界网。以无作智慧入一切世间,等众生行普令周遍,故名远行地。盖入世间行遍周广大也。此地以行入,亦名不退住地。
八、不动地:此地达无功用之初,修愿波罗蜜,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暨诸外道邪魔,均不能动。由从前之差别三乘法进入一乘道。此位菩萨于处世间智不须功用,不思不为,智寓万有,通化无方。又此地以愿波罗蜜为此地智增,以愿兴行,转更自在,起广大慈悲,任运圆满。
九、善慧地:此位菩萨得最胜无碍智,能于异名众相训释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所谓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也。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于无碍解得自在故,成就善达法器自在说法行,得应身果。或智藏三昧。由于善知众法,故名善慧地,属大法师位。
十、法云地:行者至此,菩萨地尽,圆满法身现前证受,荣登法王之座,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具智波罗蜜,得化身三昧,智满行周,以大慈悲云,于诸生死海,普降法雨,灌一切众生心田,令一切众生长菩提芽,无有休息,名法云地。从初发心经历诸位,入此智地,而生佛家,大悲愿力功终行满,常雨法雨也。
以上为粗说十地内容。“地”者,有能生、能载、能藏等义。大地能生万法──如花草、树木、陆行、空飞等等;能荷负万有:一切山河大地、动物、植物,无不依地而生,为地所载。珍矿、宝藏,皆由地出,故曰能藏。菩萨亦如是,能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间善因果,能载菩萨万行,荷负一切众生。又菩萨万行,都于此十地位中具足,故名之。此十地属证道位,即见一分真理,证一分法身。前面入住时已提过,发心住,是见真理,能百界分身作佛。这里又谓分证,乃因前为入理,今此则事理俱圆。比如考上大学,是学士了,但经历了四年修学毕业,亦仍是学士。再者此华严圆教,本属一位一切位,一具一切的,如此分齐历然,乃寄三乘教位,对显本经不思议法尔。
第七会:有十一品经。这是等、妙觉位。本会如来为会主,于普光明殿所说。十一品经。分别为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僧祇品,五、如来寿量品,六、诸菩萨住处品,七、佛不思议法品,八、如来十身相海品,九、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十、普贤行品,十一、如来出现品。此中僧祇品乃说佛教中的大数目。由于到了等觉地位的菩萨,所修内容广阔无涯,普通数目字无法表明,佛果的功德更是重重无尽,常常以十佛刹微尘数来表示。这即大数目字。佛教里边的大数目字十重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如来寿量品,则显示佛的寿量无尽。由十定品到菩萨住处品,此六品经文为等觉法门,诠示等觉菩萨自行化他的种种。等觉功行修圆满时,即证妙觉果海。再来的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则是妙觉果海上的功德。由此上溯至十信开始,为差别因、差别果。后边的普贤行品则为平等因,如来出现品为平等果。由第二会直到这第七会,这么长的经文,在信、解、行、证四大分中,属解的一分。清凉国师定其名为“修因契果生解分”。其内容著重在修法修行的全部过程,即圆满修菩萨万行的因华,庄严一乘无上佛果的具体说明。
第八会离世间品,普慧菩萨为会主,入佛华藏庄严三昧。在四大分中属“行”的一分,澄观清凉国师名之为“托法进修成行分”。后面入法界品则属“依人证入成德分”,是第四“证分”。托法进修成行:所谓“法”,就是普慧菩萨提出的两百个问题,普贤菩萨给予每题十答,而成两千个答案。由于十数是个满数,颢圆满无尽之义。且华严旨在显重重无尽之理,故每问给予十答。在此两百问之中,其顺序亦是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而来,但因内容辽阔,诵来如入大海,抓不到边际,经古德整理分类后,我们知道,何处说何法。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的研究分析,此两百问题中最初二十问为十信行;第二个二十问为十住行;第三个三十问为十行法;第四个二十九问为十回向;第五个阶段有五十问,所问为十地行;第六有五十一问,所问因圆果满之行。则等觉、妙觉,皆包括其中。五十二个位子的内容,都在两百个问题中解答。换句话说:从第二会到第七会,是一位一位地了解、说明,这里则笼统说出。因此,华严经把这两种文字体裁,定了两种名称。一位一位分开来说的,名之曰“行布”;总括起来说的,则叫做“圆融”。既然前已经历五十二个位子修因契果生解了,何以尚要以圆融方式重说?这是因前面的行布偏重于明细、清楚的了解,圆融则著重解后起行的实践功夫。了解等于看地图一样。例如从台北到高雄,中间经过各处之路线,必须掌握,然后才不致走错。但单知道,还不行,没有真正上路,则始终到不了高雄。必得一段段地走去,最后,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解的一分与行的一分,大体上有些差别。
本品在华严经中,占有极重要之地位。菩萨万行,都由这里边开出。古人有将之单独刊行,名曰《度世经》。此即离世间品的别行本。如同十地品与普贤行愿品,也都有单行本流通。度世也就是离世间。度者,离也。另有一经称《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难,乃人家问难。此就普贤菩萨答覆普慧二百问,所作两千答案内容而名经,也是依能离的人、所离的法而订经名。今本经称之为《离世间品》,又作何解释呢?这是说:世间一切染污恶行,行者到等觉位以后,便不会再沾染之故。另一义为,当我们发心修行时,应该知道,何为净法,何为染法?佛典里把净法叫白法,染法叫黑法。要求出生死、证涅槃,就得远离世间的贪、嗔、痴、爱、杀、盗、淫、妄等染污行-因那是令我们陷于黑暗之法-而非趣求清净光明的白净法。因而在本题来说,离开世间一切染污行,叫“离世间”,并非念了此品经文以后,就跑到这世间以外去。若作此解,不但是无法修行,也无处安立了。这是“离”字之大意。
再介绍“世间”二字。依佛经上说,有三种世间:一、有情世间:即众生世间。大自大身天人,小至昆虫、蚁蝼,都是有情众生。将此众生界归于一类,为有情世间。二、器世间:器就是器具、容器、器物等,一切有生命以外的东西。大至星球、高山、大海,小至一砂、一石、房子、衣服、剪刀、筷子、碗,都属器世间。三、智正觉世间:智者,种种智身也。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出世间之法,乃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的种种差别智身。既知有些三种世间,又当如何远离呢?在佛经上常可见到说,这身体是空的。此一道理,实不易教人接受。明明是一个能说、能讲、能吃、能睡、能工作、能行动的身子。如何说它是空的呢?这是由组织个体上而言,并非就功能上说。不管是高矮、美丑,其组成分子都是一样的。依古印度哲学说,组成众生身体的材料为四种元素──地、水、火、风。一、地大:代表我人身体中坚硬的东西,如骨头、牙齿、头发、指甲等,这许多有质碍的东西。二、水大:身体中水分占绝大部分。如血液、汗、泪、涕、唾、小便等,皆归属于水。三、火大:我们身体中的热气,即恒常保持的体温。此是火大。四、风大:这风大是指呼吸气而言。一呼一吸之中所端赖的空气就是风。就医学上说,人体必需有空气中氧气,随著血液循环全身,供组织细胞以滋养,才能活命。针灸气穴,即依此原理。所以人的呼吸以及转动,就是风大。若一口气不来,便活不成了。古印度说,身体由此四大元素组成,有如中国人谈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似,所差唯风而已。如此一分析,知道身体由许多元素组全而成。如果一样一样分开来,或缺少其中某一种,则人马上要死亡。因此佛说,人体是空的。这是由分析而认知的空理。
还有一种,是从根本理论上去体会其空性。因为佛说一切法都是“缘生无性”,都是各种因缘条件组合而成,假如将这些组合条件分散开来,那如幻的组合体便不存在。这就如同刚才所说,人的身体,若把地、水、火、风分开,身体就不存在,不需要一样一样去分析,从理论上一想即知。此即所谓的体空之理。了解此理,就可以离众生世间。进一步推及世间一切万事万物,大自地球,小至一根针,其本身也是空的。它形成的原理也是因缘和合而有,缺一因一缘,就不能成立。故说,诸法亦空。山虽大,无非砂粒、土石之所聚集。砂粒、土石分散开来,山在那里?针乃钢铁所铸。如将成分解析,针亦散坏。如此体解一切法皆空,则器世间亦可离。智正觉世间,前面说过,是如来教化一切众生的种种差别智身。既如此,又何以要离呢?我们不是要求一切智,要求取正觉吗?这是因为佛法主要教我们离执。不好的东西固然不应执著,好的东西亦不应执著。一有执著,就不能解脱。智正觉既是度生之智,也是缘生法,故亦应舍。所谓:“过河必须船,到岸不用舟。”金刚经曰:“法尚应舍。”所指即此。虽然华严经上说,毗卢遮那如来有无量功德,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有无量功德,但功德在何处,又拿不出来。尽管“处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但若把这些功德执为实有,那就错误。…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