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此佛说:大悲故,不住涅槃;大智故,不住生死。生死、涅槃都不住,“无住而住”,则智正觉世间也是空。若有所住,就不空;不空,便不能成佛。在了解人空、法空后,进一步将空理空掉,所以离三世间。本经七十三卷有几句话,足为离世间之最好说明:救护一切众生主夜神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我唯知此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其他还有很多不知道:“如诸菩萨摩诃萨超诸世间,现诸趣身,不住攀缘,了达一切诸法自性。”这了达一切诸法自性,即是法空之说明。“善能观察一切诸法,得无我智,证无我法。”此为我空。“不住攀缘,无有障碍”,亦是不住世间的说明。“心常安住无二法门”,无二法门,无住而住也。非有,亦非无,不断,亦不常。这就是离智正觉世间。以上这几句话涵括了离三世间。
第九会入法界品:此会名叫逝多林园重阁会,说法的地方,在室罗筏国舍卫城逝多林园重阁讲堂。逝多有译为祇陀。此园在金刚经及弥陀经,皆称之为祇树给孤独园。此园为佛陀成道后第一个说法道场,是祇陀太子和须达多长者所合赠,故名之。须达多长者生性仁慈,家中富有,常惠施与孤苦无依之贫者,美名之曰“给孤独”。入法界品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分,属于证分。清凉澄观大师名之为“依人证入成德分”。“依人”,依善财童子及五十三位表知识做示范。在解分中说从凡夫到佛果,经五十二位次的修行,就可成佛。但这成佛的法门可行吗?真有人能做到吗?会不会是空头支票?为了解开众人的疑惑,乃有此品经文的施设。善财童子也是从一凡夫经过一百一十城,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进入了弥勒楼阁,证入了一真法界。可见,这是能够做得到的,且已有人现实做到了。法界即佛果名称。证了佛果,成就了诸佛功德,所以叫做“依人证入成德分”。本会说法主为毗卢遮那如来。由于所说为果位法,毗卢遮那如来为本尊佛、法身佛故。只有一切诸佛能说果位之法。如来在说本品以前,先入了师子频申三昧定。师子睡醒了,伸个懒腰,掉过头来,向后看看。这是比喻。佛成道以后,要回顾一切众生。佛住世的目的,法华经说: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为说法度众生。佛看一切众生有如稚子,在三界中被火所烧,不知求出离,是非常令他忧的事!今既成佛,说出成佛的法门,乃再回头看看这些幼稚的孩子们,能否信之而依法修行。因而最后作师子频申,以无穷的慈悲心、急切心,希望每个稚子,都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乃入此定。并放眉间光,希令一切菩萨、一切众生来修行,以五十二个阶位升进到佛果,而证入平等法界。
华严的听众当时只有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以文殊师利和普贤为代表。声闻、比丘在华严会上,由于根基不够,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识舍那身。他们几乎成了“化外之民”。然而诸佛出世的本怀,是要普令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的,怎可任令有人不能得度呢?因此,佛在入法界会上,以师子频申三昧的眷顾,希望他们都能同得法益。于是文殊师利菩萨从华严会上出来,带著六千比丘、五百声闻,走向人间、走向福城,把平等一味的出世大法,介绍给人间大众。文殊师利菩萨是一位弘法健将。他接受毗卢遮那如来这一伟大的使命,以完成普度众生的任务。当时有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声闻、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都跟著他弘法、听法,另有无量世主,如天神、龙神等八部神众。这五百童子里边,有一位善财童子,听法以后,便发起心来,要求成佛。文殊师利菩萨为他介绍善知识,让他去请教进修之道。这是本会会众的情形。
接著来了解入法界的品名之意。入是趣入。有能入的人,有所入的法。能入是指对华严经能领悟,且能起敬心不怀疑,并能依所解之理起修、亲证。具备这些条件者,即能入的人。当时与会人中,善财童子不怕辛苦,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于差别门头,一一历练。惑尽真穷,法界圆证,最具能入资格。所入的法就是“法界”。此二字在经里,具有多义。依文释义,有法之界,即名法界。“法”在佛经上指眼见、耳闻,一切事物,或心理上所理解一切理论而言,可分色法、心法、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等等。简言之,凡所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法。这是笼统解释。分别说来,法的定义是轨持。轨者,比如太空中的星球运转,彼此不相妨碍,乃因有一定轨道的缘故。法亦如是。万法皆有常轨,可令人循之而起认识。布是纱织成的,人则头在上,脚在下,两手在两边,眼睛、鼻子、嘴,各有定位。一看,就知道是人。人有人形,狗有狗样,都属常轨。持者,是任持自性,如水是湿的,火是热的,风是动的,各有特性。能保持自性,让我们对之有正确了解,这就是法的定义。“界”字也有多种解释:一、性义,二、因义。性者,人无我性,法无我性,是以人无我为性,以法无我为性。众生由于不能体悟此二性真理,故为众生。若悟达之,即是佛、菩萨。因者,因行也。圣人所修,都依四念处等一切法门正因而生。能修因,就能证果。我们修学佛法,应顺著三十七道品进修。例如四念处、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学佛者依此四种心走上修道之路,是为心地功夫──、四女意足、五根、五力、七忧支、八正道,循序以进。这三十七种修行法门,都是成佛正因,故界又有修行正因的含义。界另有“藏”义:一切真实法、虚妄法皆收藏起来,同于唯识说阿赖耶。阿赖耶含藏了一切善恶种子,因而界又有“藏”义。此处正确含义指超过了一切世间,曰正因、真理、法界性,等等甚深义。它能成就一切善法、净法。这许多,都是界的意思。上来已分别将法与界解释了。华严讲四种法界,乃把所有一切诸法,归纳于四法界中。而四法界有理、有事,又融归而为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既圆融无碍,又行布历然。华严大教五位因果之修证法门,于三十九品经文中,横说竖说,行布圆融,言教已周。至此入法界品,则重谕五位因果,为去言依行,圆彰法界,托善财童子行五十三参,作忘修绝证之实际示范,要人举慧剑、斩葛藤,直扫心言之滞迹,复德用之大全,廓尔忘缘,超然自得。乃一经之统要,至道之要津。此华藏教海之臻极也。毗卢垂教,善财发引,皆欲人人造极于此。各位于此应善加契入,莫负深慈也!
──这篇讲记是在先师祖南公老人七期之中讲的。当时心绪固然不宁,同时也没有时间去找资料,祗是随便谈谈而已。不意,心宏同学竟把它记录下来,经整理之后,送我批阅。我觉得,这篇东西虽不尽令人满意,但供初研华严者参考,尚不无价值,乃交予海刊发表。唯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达道大德,不吝赐教为盼!
华严宗菩萨道修行之历程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须历经五十二个阶位。先修以信,所以能入:从浅至深,阶位渐升;得一切位,十身圆现,正觉圆成。
华严正宗,菩萨修行,由凡夫到佛果,须历经五十二个位子,以次进升,以底于成。兹将此一行布修行位次,分别列后:
一、十信位
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修以信,所以能入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1.信心 灭尽一切妄想,入中道纯真之境。2.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经多生死,亦不遗忘。3.精进心 以妙圆纯真之精神,进趣真净。4.慧心 心入纯真,则真慧发起。5.定心 执持智明,心常宁静。6.不退心 定光发明,则不懈退。7.护法心 心安进,保持一切佛法不失。8.回向心 觉明保持,则思利他。9.戒心 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10.愿心 住戒自在,大愿不失。
二、十住位
仁王般若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故十住亦名十地。谓既得信后,进而安住于佛地之位也。
1.发心住 以真方便,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2.治地住 心之明,如琉璃瓶内,显精金,以此妙心,屐治为地。3.修行住 若于前地明了,则随缘摄化,而无留碍。4.生贵住 受佛气氛,入如来种。5.方便具足住 自利利他,具足方便,相貌具足。6.正心住 于外貌具足,内之心相,亦与佛同。7.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新月异,前进而不后退。8.童真住 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9.法王子住 由初心至四住,名入圣胎,五至八住,名长养圣胎,迨至第九住,则相成而出胎。10.灌顶住 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注其顶,示受职义。
三、十行位
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
1.欢喜行 为佛弟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而行化导,故感欢喜也。2.饶益行 以慈悲行,利益一切众生也。3.无嗔恨行 菩萨以慈悲心,自觉觉他,心无嗔恚、违逆也。4.无尽行 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十方,平等摄化,利他无尽也。5.离痴乱行 摄众生之法门,虽种种不同,然一切合适,而无差误也。6.善现行 以离痴乱故,能于一一异相中,各现同相,同类中亦现异相,同异圆融也。7.无著行 十方虚空,尘尘应化,悉令满足,而无留碍。8.尊重行 亦名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功也。故于六波罗蜜中,独尊重般若。9.善法行 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10.真实行 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自性。常恒具足也。
四、十回向位
菩萨大藏经说:“以少功德,引无量果。”叫做回向。住、行、向三十位,谓之贤位,住为下贤,行为中贤,向为上贤,过此即登圣位。回向之目标有三:(1)众生(2)真理(3)佛果。兹将十回向之德目列后: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菩萨修行六度、四摄、四无量时,平等…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