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饶益一切众生,究竟令得一切种智。2.不坏回向 菩萨于三世佛所,得不坏信,于诸菩萨,得不坏信,于诸佛法,得不坏信,于诸佛教,得不坏信,于诸菩萨法师,得不坏信。摄取一切清净善根,行大惠施。3.等一切佛回向 菩萨随顺修学,三世诸佛回向之道,念佛圆满,念法方便,念僧尊重。虽处居家,与妻子聚,未曾暂舍,菩提之心。如过去佛,修回向行。4.至一切处回向 菩萨修习诸善根时,愿此善根功德,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5.无尽功德藏回向 菩萨以忏除业障所起善根,礼敬诸佛所起善根,乃至请佛说法、随喜功德所起善根,由无尽境行回向,成无尽善根功德,得十无尽藏之果。6.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菩萨以六十种施行善根,及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为布施,为令佛法相续不断,大悲普济一切众生,功德回向一切种智。7.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菩萨随顺修行一切善法愿,令一切世界,花香供品资生物等,悉皆充满,以为布施,为令众生,住不可坏一切智故。8.真如相回向 此菩萨正法明了,志求大乘,劝修一切功德智慧,以智方便,而为回向。9.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此菩萨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诸功德,出生一切甚微细智,回向功德,利益众生,成就佛智。10.等法界无量回向 此菩萨以离垢缯而系其顶,住法师位,广行法施,利济众生,以诸善根,回向众生,愿诸众生,成就菩萨说法愿力。一切国土,悉具种种妙宝庄严。一切菩萨,安住法界,尽断一切众生疑网,住于无上一切智智。
五、十地位:
有三乘十地,四乘十地,大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十地者,本业经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为地。又为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成殊胜行,说于十地。
1.欢喜地 论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此有二义:(1)、二利创成故。(2)、圣位新得故。遂初期心,故生欢喜。2.离垢地 远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使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此有三义:(1)、因离,谓能起误犯烦恼。(2)、果行离,离犯戒恶业。(3)、对治离,谓成就清净具足戒。3.发光地 谓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光故。亦名明地,谓随闻思修法,照法显现,故名明地。4.焰慧地 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燃,故名焰地,焰即慧焰,故名焰慧地。有二义:(1)、根本智火,能烧前地闻持不忘、恃以成慢之烦恼故。(2)、就后得智,起胜用故。5.难胜地 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谓得出世智,又能随俗,巧达五明,真俗无违,能度偏滞,实为难胜!6.现前地 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谓妙达缘生理,引无分别智,名般若行。亲如目睹,名曰现前。7.远行地 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智。此有三义:(1)、善修无相,到无相边,故名远行。(2)、功用至极,故名远行。(3)、望前超过,故名远行。8.不动地 报行纯热,无相无间,故名不动地。此亦有三义:(1)、舍三界行生,受变易果,故云报行。任运而成,故云不动。(2)、得无生忍、无相妙慧,则有相不动。(3)、此二无间,烦恼不动。合唯一义,谓前地无相,已得无间,相及烦恼亦不能动,而为功用所动。无不动名,今由无功用故。令无相观,谓任运无间,故三不能动。9.善慧地 得无碍力,说法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无碍慧,未称为善,遍说遍益,方名为善。于中有三:初、得无碍力,即有口业成就,谓内具无碍之智,外以妙美言词,名无碍力。二、说法成就者,即智成就。三、利他行者,即法师自在成就。10.法云地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此有二义:(1)、得大法身,谓法云体。具足自在:释法云义。谓能云雨说法,自在用故。此约能说为名。(2)、得大法身,此明法义,是大法器故。具足自在,此释云义。能受如来,云雨说故。
六、等觉位
等觉,亦名等正觉,即与正觉相等之谓。此位菩萨,觉悟之菩提内容,与佛相等,而实际德修上,比佛犹略逊一筹,称为等觉。此位菩萨,修行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竟,方圆证佛果,而称正觉。故须进修十定、十通、十忍、僧祇、寿量、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随好光明等行,以臻至极。
七、妙觉位
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菩萨道之最后一阶,至此已告觉得圆满,而成究竟之佛果。故妙觉亦即佛果之别名。在大经中,此位提示普贤行,为平等因。以如来出现为平等果。(此亦称为圆融法门)。菩萨修行至此,则十身圆现,正觉圆成矣。
华严发愿文讲记
将释此文大分为二:
初、悬谈分三:
甲、释文题 文曰:
华严发愿文
这一篇文章,以华严发愿文五字为题,华严发愿四个字为别题,文之一字为通题,通是通用于其他文章,别是别于根本文。华严二字,是一部大经的名字,具足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国佛教华严宗所依崇的一部大经,总共有八十卷,以信、解、行、证四分,畅演转凡成圣,修行成佛的法门。大方广三个字,是此经所要宣示的大法,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他是亲证此大法的人,华严是譬喻,说明学佛行者,修行普贤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无上佛果,经之一字,也是通题,有贯穿、常道二义,经就是线,能贯穿佛陀一生所说的诸法真理。经亦可称为常道,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此一大华严经,乃我释迦世尊金口亲宣的成佛法门。原属梵文,唐代武则天女皇,诏请于阗国实叉难陀尊者,译为华文流通以来,人多欢喜研读,形成一大宗派。宗徒满天下。北宋守遂禅师初读此经,深喜其义,乃为文发愿,立志修学,特写出这篇傅诵千古的愿文,以明其志,此本文之由来。
乙、释人题 文曰:
湖广郧阳凤山兰惹守遂述
华严大经是成佛的法门,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守遂禅师,是一位有大善根的人,获得此经以后,如获至宝。乃于佛前,作文发愿,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读诵此经,解悟此经,流通此经,弘扬此经;并愿常得亲近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弥勒诸大菩萨、善财童子等诸圣贤辈。祈望时常蒙受,华藏世界诸佛菩萨慈悲摄受,证明功德。并愿将此功德,回向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消罪垢,同解冤业,同游华藏,同证菩提。
守遂禅师,是湖广府郧阳县人,出家于凤山兰惹,是位修道成功的嗣法沙门,他是大洪山真歇清了禅师的传法弟子,著作有佛说遗教三经注释,流行于世。禅师可以说是一位善根深厚的得道高僧。从他写的这篇发愿文中,即可知道他道德文章,俱臻上乘了。
丙、谈因缘 文曰:
为劝大众修学华严大法故
这次我为什么,要跟各位讲这篇华严发愿文呢?说起来有两大原因:第一、因为时间有限,我在这里不能久留,要赶回台北主持六月十九日的观音成道大法会。算算在这里的时间,祗有三个星期好待,三星期祗能讲六座经,长经文,无法讲完。这篇愿文分六座来讲,差不多正好讲完。第二、我们莲社是弘扬华严大法的,这篇华严发愿文,正是我们修学华严的人,所以须要研读的一篇文章,因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和各位研究一下。我们可以藉此知道,过去祖师们怎样心发愿,来修学这华严大法的。把他们的经验,当著我们修道学法的帮助。所以我也来劝请大众,依此文意,发愿修学华严大法。以期正确的走上成佛之道。
次、释文
分三:
I、皈敬偈语。“代序分”文曰:
稽首华严真性海 种种光明遍照尊
普贤万行所庄严 一切真如法界藏
龙树龙宫亲诵忆 实叉于阗阐微言
一乘圆顿妙法门 见性成佛真秘典
手捧目观心口诵 当知宿有大因缘
见闻随喜发菩提 究竟圆成藏婆若
这第一首偈,是皈敬三宝。“稽首”,是至诚恭敬顶礼的意思。“华严真性海”,是指的法宝。华严是大经的尊称;真性海,是大经所诠示的真如法性真理;海字形容真如法性理体,是竖穷、横遍,如大海一样的深广无边的样子。“种种光明遍照尊”,这是指的毗卢遮那如来,是指的佛宝。梵语毗卢遮那,译曰光明遍照。种种是形容佛果所具的一切光明,如阿弥陀佛的无边光、无量光、无碍光等十二种光明,所以称种种光明。“普贤万行所庄严”,普贤是菩萨众的代表,这句是说的僧宝。同时也是说明,这种种光明所庄严的佛身,是佛陀在因中修行普贤万行的善因,所庄严起来的。“一切真如法界藏”,真如随净缘成四圣法界;随染缘,则成六凡法界,所以说一切真如,这一圣凡同具的真如法性,都分别含藏在十法界圣凡的身相中。这一句是说的自性三宝。
华严大经,是毗卢遮那如来,成佛道后,二七日中,一口气所宣说出来的无上法门。但因当时众生,急于求出生死苦、得涅槃乐,所以这“庄严佛土,成就众生”的成佛大法,反被忽视了。直至佛灭六百年后,有龙树菩萨出,始自龙宫诵出大经,大唐盛世传至我国。经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尊者,译成华文。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八十卷大华严经。“龙树龙宫亲诵忆,实叉于阗阐微言”。现在这两句偈,就是说的这一段故事。龙树是印度的大菩萨,实叉难陀是于阗国的高僧。这两位菩萨、高僧,就是作者所要礼敬的僧宝。“一乘圆顿妙法门,见性成佛真秘典”,这是说明大华严经的主要内容。佛经的内容,为应众生根机的高下程度的不同,所以有所谓的大乘、小乘、三乘、一乘之分。大华严经是一乘圆教,是应高程度的菩萨根机而说的。它直接宣示了圆成佛果的微妙法门。它是一部提示修学佛法的行者,经过依法修行,见到自性真理,就可以圆满成功而证得无上佛果了。所以这第二颂,是在称赞这部法宝,是属于一乘圆顿教的微妙法门,见性成佛的真正秘密宝典也。
这第三颂,是赞叹大法难遇。能…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