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P17

  ..续本文上一页得遇逢此大法者,必定是过去多生多劫,在佛法中,种了无漏善根,所以今生才能亲手捧到这大法宝,亲眼看到这妙法门,亲自心观口诵到此无上法宝-大华严经。这种机遇,得来实在不易。以区区(成一)我来说吧:我本是一农家小孩,能得出家,已是不易。出家而能读到大华严经,那简直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但是我竟很自然的遇上了。原来我出家后的第一天,我的高曾师祖,道如老和尚教我读经,但他拿的不是金刚经,也不是弥陀经,而是华严发愿文。并且他希望我一天把它背熟,好像在考验我的聪明。而我呢,又似乎曾念过的,一天就把它念熟背出了。这是我此生第一次与华严结缘。后来我念佛学院,又修了几门华严科的功课,在上海又听过应慈老法师讲过华经。到台湾来以后,又帮师公南老人创立华严莲社;再听老人讲华严经。老人圆寂之后,我也学讲此大经。想起这都是多生多世,结过华严经缘的关系吧!我们应当知道,这都是在过去住中,在大乘佛法里结过了广大因缘才能得到的福报呀!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尤其我们要知道,我们对于大乘法宝的成佛法门,不要说是手捧目观心口诵了,就是能够亲眼看到此大经,亲耳听闻到这大经的法义,就应该赶快发起菩提心来,随喜功德,恭敬供养。当知,这一法缘结下之后,这一无漏善根种下之后,迟早总是要圆成萨婆若的一切智的!

  II、长行愿文。“代正宗分”分五:(1)礼赞大经。(2)供养发愿。(3)正显愿文。(4)愿学圣贤。(5)回向功德。今(1)礼赞大经。文曰: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演宝偈之全文。布琅函之玉轴。尘尘混入。刹刹圆融。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一乘圆教。大方广佛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这两句话,是先礼赞佛宝。我们应该知道,这部华严经,它所要介绍的依报国土,也就是佛菩萨所住的世界,名叫“华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说法、度众生的地方,也是此佛依住的地方。华严经中毗卢遮那如来所感得净土,叫“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感得净土,叫“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感得的净土,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意思是此世界众生能忍受一切苦难。我们这个世界是乐少苦多。苦难重重的报土。毗卢遮那如来是“华藏世界”的教主,“华藏世界”则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化区。“华藏世界”分无数组,每组都有二十重。二十重“华藏世界”是一个单元,二十重华藏世界的最下方是风轮,上面是水轮,在华严经上叫香水海。香水海上面是大地,生有一朵大莲花,大莲花大到没有数字可以形容它的大,上面就有“华藏世界”的世界种,由这世界种所成的中心“华藏世界”,再向十方世界去分散,每方各有十组“华藏世界”,以十乘十就是一百,再加上中间十组,总共有一百一十组华藏世界。每一组的华藏世界外,又都有十组华藏世界围绕,形成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也许有人要问:毗卢遮那如来怎么管得了这么大的地方呢?要知道,因他是法身佛,法身是遍满十方一切处的,法身佛身相比虚空还大,它是超空间、超时间的法性身佛。读华严经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知识,因它是成佛的法门,成佛是凭证悟到自性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是理性身。毗卢遮那佛,就是真如法身的理性佛、教主。世尊,是佛的十种通号之一。

  “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这是形容佛说所留下的珍贵法宝。佛陀成道以后,三七二十一天当中,把他成佛后的依报国土、正报佛身的种种庄严都介绍出来,这是因佛悟到众生觉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的伟大体悟。他经过了依法修行成佛后,证得佛果的庄严,跟我们凡夫的轮回痛苦业报之身,是不成比例的,所以赶快把这个比天还大的好消息告诉我们。在佛陀以前从未曾有人告诉过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佛证悟到“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的真理,一切诸法都是真如法界心中流出,这种道理是诸法的真实相,众生心中都具备这些诸法的真理。这些诸法真理,都在众生自性心中含摄,但是众生被妄想、烦恼,缠覆住他们的自心,以致无法去发挥它的功能,但我们的真如心,始终是无欠无缺,与佛平等的。由于佛说出这些无上正觉的大道理,所以我们尊称他为“法王”。“演”是演扬,“宝偈”就是佛经。“偈”在印度梵文本,是以四句为一偈,这些偈语,都是宣说的无上佛法,所以叫它宝偈、金文,故说“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琅函”是装置经典的一种工具,是用珍贵的宝玉,装饰成的一种盒子。珍贵的藏经,除用大经柜宝藏外,通常每十本左右,分装置于一只梓木等名贵的木材所做的盒子内,盒子特镶以珍贵的珠宝。所以叫它玉轴者,以前的佛经,都是卷成一卷卷的,古代书籍在装订成册以前,总是似画轴一样的处理,这是形容装置经典的函盒的庄严华丽。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这是说这部经典所含的义理。因华严经是陈义高远,境界辽阔,常以无数的数字,表达它的深广。这众多记载诸法真理的经,以佛刹微尘数的文字语言来演说它、分办它。尘就是微尘,是世界组成的基本单元。刹就是刹土,就是佛国土地,本文所指,可以说它就是地球。尘刹也代表佛经义理之丰,含摄之广,不是千卷万卷经书讲得完的,但这些义理都在“缘起性空”的基空法性上,它能够混入、能够圆融,彼此混融而不妨碍。形容这道理,用“理”“事”圆融,来形容它的实相,所以华严经上讲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拿这四种法界的基本理性与论点,来说明万事万物的圆融无碍。

  “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是指八十卷华严经的字数,但这个数字,可能是梵文版的字数,中文版的八十卷经,大概只有八万个字左右。但字数多少关系不大,仅表示这大经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乘圆教”:佛教经典有五乘、三乘、大小乘及一乘之分,以一乘为最高级。“一”是绝对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它是最高层,无限大的形容辞,它是圆满的教义,能摄一切机,显一切理。所以圆教就是一切法的总纲,一乘圆教就是形容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毗卢遮那如来成道以后,二七日中所讲出来的一部大经。“大方广”就是法,什么法?就是真性海的法。真如法界的法,主张众生具有的真如平等的法。“大”是说“无限的大”,“方”是“方位”“轨道”,“广”就是它的作用,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我们的心您说有多大呢?大得不得了呀!坐在家中,心念一想,可以回忆欧洲旅行的情况,马上巴黎铁塔在心中出现了,甚至想到月球、木星,甚至其他银河系,您说我们的心大不大呢?“方”也可说是一定的方轨,万物皆循其一定的方轨以运行。“广”就是“作用”。您不要看我们这心无形无相,但一切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是这心去发展出来的,对不对?所以佛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叫唯心论,实际上说“唯识”比较恰当。总之,这一切人类的文明,也都是这真如心造出来的。“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一切真理,觉悟人生因果的道理。“华严”的意思,是指的佛果上的庄严,这种庄严是怎样去成就它的呢?是凭依法修行的功夫,用普贤万行的因花,去庄严起来的。一种功德譬如一朵鲜花,用无数的功德因花,去庄严这无上的佛果。佛果的庄严叫“万德庄严”,就是佛菩萨造修万行道德庄严起来的,智慧是靠万行道德庄严起来的,智慧本是靠佛觉悟的心去觉悟的,所以佛果就是无数的福德和智慧因华,所庄严起来的,所以叫万德庄严的佛果。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略解。就是说每个人自心上,都具备成佛的条件,只要发起菩提心来依法去修行,必有成功的一天。

  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我们华严宗所宗崇的一部大经,它的内容大义,就是如此。用四句偈,可以概括说明大经中万事万物的因果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这四句偈,它显示了诸法的最高真理。觉悟得此偈的真理,就是理性佛了。所以地藏经,以此偈为破地狱真言。

  我再告诉大家一件事,世间万法的生起,都是法界性的作用。所以说“应观法界性”,不要去求神、拜天,你向你的自心法界性去观察、去追求,心明白了,理就通了。所以说“一切惟心造。”这个清净庄严、崇高无上的佛果,是我们法界心因缘生起的,这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道理,佛教我们求真理,不要向外追求,那是追不到的。这四句偈语,就是诸法真理的总纲说明。

  华严灵感记说:唐朝时有一位王明干,是个凡人,他没有修行,也没有学佛。有一天,他忽然生了病,昏迷中被两位使者带走了,这两位使者就是阴差或叫鬼使,将他带到地狱门口,但他很幸运,在地狱门口遇到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很慈悲,看到王先生好像是个很善良的人,就趋前问他,怎么会被抓到这里来的呢?王先生说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好像是生了几天的病,就被抓来此处。“凭良心说,我这一生从没做错什么事,也没犯什么法。”出家人于是看他很真诚,就教他能够脱离危险地方的四句经,这四句经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王先生因处于生死关头,因此就很快的记住这四句话,并且一直诚恳的念。不多久,这些鬼使,将他带到閰罗王那边去了。阎罗王就问他:“你在世上做什么善事?”王先生说:“我只是个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修行。”阎罗王说:“你总该有点善德吧?”王先生就把那位师父教他念四句经的事,告诉阎王,并将四句偈,念给阎罗王听,阎罗王一听即说:“你没有事了,可以回去了。”王先生过了三天以后,躺在床上的尸体,居然活过来了。正当此时,那些堕在地…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