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P17

  ..續本文上一頁得遇逢此大法者,必定是過去多生多劫,在佛法中,種了無漏善根,所以今生才能親手捧到這大法寶,親眼看到這妙法門,親自心觀口誦到此無上法寶-大華嚴經。這種機遇,得來實在不易。以區區(成一)我來說吧:我本是一農家小孩,能得出家,已是不易。出家而能讀到大華嚴經,那簡直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但是我竟很自然的遇上了。原來我出家後的第一天,我的高曾師祖,道如老和尚教我讀經,但他拿的不是金剛經,也不是彌陀經,而是華嚴發願文。並且他希望我一天把它背熟,好像在考驗我的聰明。而我呢,又似乎曾念過的,一天就把它念熟背出了。這是我此生第一次與華嚴結緣。後來我念佛學院,又修了幾門華嚴科的功課,在上海又聽過應慈老法師講過華經。到臺灣來以後,又幫師公南老人創立華嚴蓮社;再聽老人講華嚴經。老人圓寂之後,我也學講此大經。想起這都是多生多世,結過華嚴經緣的關系吧!我們應當知道,這都是在過去住中,在大乘佛法裏結過了廣大因緣才能得到的福報呀!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它,千萬不要輕易放過!尤其我們要知道,我們對于大乘法寶的成佛法門,不要說是手捧目觀心口誦了,就是能夠親眼看到此大經,親耳聽聞到這大經的法義,就應該趕快發起菩提心來,隨喜功德,恭敬供養。當知,這一法緣結下之後,這一無漏善根種下之後,遲早總是要圓成薩婆若的一切智的!

  II、長行願文。“代正宗分”分五:(1)禮贊大經。(2)供養發願。(3)正顯願文。(4)願學聖賢。(5)回向功德。今(1)禮贊大經。文曰:

  南無毗盧教主。華藏慈尊。演寶偈之全文。布琅函之玉軸。塵塵混入。刹刹圓融。十兆九萬五千四十八字。一乘圓教。大方廣佛華嚴經。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南無毗盧教主,華藏慈尊”這兩句話,是先禮贊佛寶。我們應該知道,這部華嚴經,它所要介紹的依報國土,也就是佛菩薩所住的世界,名叫“華藏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說法、度衆生的地方,也是此佛依住的地方。華嚴經中毗盧遮那如來所感得淨土,叫“華藏世界”;阿彌陀佛感得淨土,叫“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感得的淨土,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意思是此世界衆生能忍受一切苦難。我們這個世界是樂少苦多。苦難重重的報土。毗盧遮那如來是“華藏世界”的教主,“華藏世界”則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化區。“華藏世界”分無數組,每組都有二十重。二十重“華藏世界”是一個單元,二十重華藏世界的最下方是風輪,上面是水輪,在華嚴經上叫香水海。香水海上面是大地,生有一朵大蓮花,大蓮花大到沒有數字可以形容它的大,上面就有“華藏世界”的世界種,由這世界種所成的中心“華藏世界”,再向十方世界去分散,每方各有十組“華藏世界”,以十乘十就是一百,再加上中間十組,總共有一百一十組華藏世界。每一組的華藏世界外,又都有十組華藏世界圍繞,形成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也許有人要問:毗盧遮那如來怎麼管得了這麼大的地方呢?要知道,因他是法身佛,法身是遍滿十方一切處的,法身佛身相比虛空還大,它是超空間、超時間的法性身佛。讀華嚴經必須要了解這一基本知識,因它是成佛的法門,成佛是憑證悟到自性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是理性身。毗盧遮那佛,就是真如法身的理性佛、教主。世尊,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

  “演寶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軸”:這是形容佛說所留下的珍貴法寶。佛陀成道以後,叁七二十一天當中,把他成佛後的依報國土、正報佛身的種種莊嚴都介紹出來,這是因佛悟到衆生覺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的偉大體悟。他經過了依法修行成佛後,證得佛果的莊嚴,跟我們凡夫的輪回痛苦業報之身,是不成比例的,所以趕快把這個比天還大的好消息告訴我們。在佛陀以前從未曾有人告訴過我們,人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佛證悟到“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的真理,一切諸法都是真如法界心中流出,這種道理是諸法的真實相,衆生心中都具備這些諸法的真理。這些諸法真理,都在衆生自性心中含攝,但是衆生被妄想、煩惱,纏覆住他們的自心,以致無法去發揮它的功能,但我們的真如心,始終是無欠無缺,與佛平等的。由于佛說出這些無上正覺的大道理,所以我們尊稱他爲“法王”。“演”是演揚,“寶偈”就是佛經。“偈”在印度梵文本,是以四句爲一偈,這些偈語,都是宣說的無上佛法,所以叫它寶偈、金文,故說“演寶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軸”:“琅函”是裝置經典的一種工具,是用珍貴的寶玉,裝飾成的一種盒子。珍貴的藏經,除用大經櫃寶藏外,通常每十本左右,分裝置于一只梓木等名貴的木材所做的盒子內,盒子特鑲以珍貴的珠寶。所以叫它玉軸者,以前的佛經,都是卷成一卷卷的,古代書籍在裝訂成冊以前,總是似畫軸一樣的處理,這是形容裝置經典的函盒的莊嚴華麗。

  “塵塵混入,刹刹圓融”。這是說這部經典所含的義理。因華嚴經是陳義高遠,境界遼闊,常以無數的數字,表達它的深廣。這衆多記載諸法真理的經,以佛刹微塵數的文字語言來演說它、分辦它。塵就是微塵,是世界組成的基本單元。刹就是刹土,就是佛國土地,本文所指,可以說它就是地球。塵刹也代表佛經義理之豐,含攝之廣,不是千卷萬卷經書講得完的,但這些義理都在“緣起性空”的基空法性上,它能夠混入、能夠圓融,彼此混融而不妨礙。形容這道理,用“理”“事”圓融,來形容它的實相,所以華嚴經上講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拿這四種法界的基本理性與論點,來說明萬事萬物的圓融無礙。

  “十兆九萬五千四十八字”,是指八十卷華嚴經的字數,但這個數字,可能是梵文版的字數,中文版的八十卷經,大概只有八萬個字左右。但字數多少關系不大,僅表示這大經有如此豐富的內容。“一乘圓教”:佛教經典有五乘、叁乘、大小乘及一乘之分,以一乘爲最高級。“一”是絕對的“一”,不是一二叁四的“一”,它是最高層,無限大的形容辭,它是圓滿的教義,能攝一切機,顯一切理。所以圓教就是一切法的總綱,一乘圓教就是形容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毗盧遮那如來成道以後,二七日中所講出來的一部大經。“大方廣”就是法,什麼法?就是真性海的法。真如法界的法,主張衆生具有的真如平等的法。“大”是說“無限的大”,“方”是“方位”“軌道”,“廣”就是它的作用,我們的心就是這樣。我們的心您說有多大呢?大得不得了呀!坐在家中,心念一想,可以回憶歐洲旅行的情況,馬上巴黎鐵塔在心中出現了,甚至想到月球、木星,甚至其他銀河系,您說我們的心大不大呢?“方”也可說是一定的方軌,萬物皆循其一定的方軌以運行。“廣”就是“作用”。您不要看我們這心無形無相,但一切人類的文明進步,都是這心去發展出來的,對不對?所以佛經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叫唯心論,實際上說“唯識”比較恰當。總之,這一切人類的文明,也都是這真如心造出來的。“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一切真理,覺悟人生因果的道理。“華嚴”的意思,是指的佛果上的莊嚴,這種莊嚴是怎樣去成就它的呢?是憑依法修行的功夫,用普賢萬行的因花,去莊嚴起來的。一種功德譬如一朵鮮花,用無數的功德因花,去莊嚴這無上的佛果。佛果的莊嚴叫“萬德莊嚴”,就是佛菩薩造修萬行道德莊嚴起來的,智慧是靠萬行道德莊嚴起來的,智慧本是靠佛覺悟的心去覺悟的,所以佛果就是無數的福德和智慧因華,所莊嚴起來的,所以叫萬德莊嚴的佛果。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略解。就是說每個人自心上,都具備成佛的條件,只要發起菩提心來依法去修行,必有成功的一天。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我們華嚴宗所宗崇的一部大經,它的內容大義,就是如此。用四句偈,可以概括說明大經中萬事萬物的因果道理。“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這四句偈,它顯示了諸法的最高真理。覺悟得此偈的真理,就是理性佛了。所以地藏經,以此偈爲破地獄真言。

  我再告訴大家一件事,世間萬法的生起,都是法界性的作用。所以說“應觀法界性”,不要去求神、拜天,你向你的自心法界性去觀察、去追求,心明白了,理就通了。所以說“一切惟心造。”這個清淨莊嚴、崇高無上的佛果,是我們法界心因緣生起的,這就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道理,佛教我們求真理,不要向外追求,那是追不到的。這四句偈語,就是諸法真理的總綱說明。

  華嚴靈感記說:唐朝時有一位王明幹,是個凡人,他沒有修行,也沒有學佛。有一天,他忽然生了病,昏迷中被兩位使者帶走了,這兩位使者就是陰差或叫鬼使,將他帶到地獄門口,但他很幸運,在地獄門口遇到了一位出家人。這位出家人很慈悲,看到王先生好像是個很善良的人,就趨前問他,怎麼會被抓到這裏來的呢?王先生說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好像是生了幾天的病,就被抓來此處。“憑良心說,我這一生從沒做錯什麼事,也沒犯什麼法。”出家人于是看他很真誠,就教他能夠脫離危險地方的四句經,這四句經就是“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王先生因處于生死關頭,因此就很快的記住這四句話,並且一直誠懇的念。不多久,這些鬼使,將他帶到閰羅王那邊去了。閻羅王就問他:“你在世上做什麼善事?”王先生說:“我只是個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也沒什麼修行。”閻羅王說:“你總該有點善德吧?”王先生就把那位師父教他念四句經的事,告訴閻王,並將四句偈,念給閻羅王聽,閻羅王一聽即說:“你沒有事了,可以回去了。”王先生過了叁天以後,躺在床上的屍體,居然活過來了。正當此時,那些墮在地…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