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饒益一切衆生,究竟令得一切種智。2.不壞回向 菩薩于叁世佛所,得不壞信,于諸菩薩,得不壞信,于諸佛法,得不壞信,于諸佛教,得不壞信,于諸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攝取一切清淨善根,行大惠施。3.等一切佛回向 菩薩隨順修學,叁世諸佛回向之道,念佛圓滿,念法方便,念僧尊重。雖處居家,與妻子聚,未曾暫舍,菩提之心。如過去佛,修回向行。4.至一切處回向 菩薩修習諸善根時,願此善根功德,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處不至。5.無盡功德藏回向 菩薩以忏除業障所起善根,禮敬諸佛所起善根,乃至請佛說法、隨喜功德所起善根,由無盡境行回向,成無盡善根功德,得十無盡藏之果。6.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 菩薩以六十種施行善根,及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爲布施,爲令佛法相續不斷,大悲普濟一切衆生,功德回向一切種智。7.隨順一切衆生回向 菩薩隨順修行一切善法願,令一切世界,花香供品資生物等,悉皆充滿,以爲布施,爲令衆生,住不可壞一切智故。8.真如相回向 此菩薩正法明了,志求大乘,勸修一切功德智慧,以智方便,而爲回向。9.無著無縛解脫回向 此菩薩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諸功德,出生一切甚微細智,回向功德,利益衆生,成就佛智。10.等法界無量回向 此菩薩以離垢缯而系其頂,住法師位,廣行法施,利濟衆生,以諸善根,回向衆生,願諸衆生,成就菩薩說法願力。一切國土,悉具種種妙寶莊嚴。一切菩薩,安住法界,盡斷一切衆生疑網,住于無上一切智智。
五、十地位:
有叁乘十地,四乘十地,大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十地者,本業經雲:地名爲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爲地。又爲對治十障,證十真如,成殊勝行,說于十地。
1.歡喜地 論雲: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此有二義:(1)、二利創成故。(2)、聖位新得故。遂初期心,故生歡喜。2.離垢地 遠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使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此有叁義:(1)、因離,謂能起誤犯煩惱。(2)、果行離,離犯戒惡業。(3)、對治離,謂成就清淨具足戒。3.發光地 謂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光故。亦名明地,謂隨聞思修法,照法顯現,故名明地。4.焰慧地 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燃,故名焰地,焰即慧焰,故名焰慧地。有二義:(1)、根本智火,能燒前地聞持不忘、恃以成慢之煩惱故。(2)、就後得智,起勝用故。5.難勝地 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謂得出世智,又能隨俗,巧達五明,真俗無違,能度偏滯,實爲難勝!6.現前地 般若波羅蜜行,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謂妙達緣生理,引無分別智,名般若行。親如目睹,名曰現前。7.遠行地 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智。此有叁義:(1)、善修無相,到無相邊,故名遠行。(2)、功用至極,故名遠行。(3)、望前超過,故名遠行。8.不動地 報行純熱,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此亦有叁義:(1)、舍叁界行生,受變易果,故雲報行。任運而成,故雲不動。(2)、得無生忍、無相妙慧,則有相不動。(3)、此二無間,煩惱不動。合唯一義,謂前地無相,已得無間,相及煩惱亦不能動,而爲功用所動。無不動名,今由無功用故。令無相觀,謂任運無間,故叁不能動。9.善慧地 得無礙力,說法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無礙慧,未稱爲善,遍說遍益,方名爲善。于中有叁:初、得無礙力,即有口業成就,謂內具無礙之智,外以妙美言詞,名無礙力。二、說法成就者,即智成就。叁、利他行者,即法師自在成就。10.法雲地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此有二義:(1)、得大法身,謂法雲體。具足自在:釋法雲義。謂能雲雨說法,自在用故。此約能說爲名。(2)、得大法身,此明法義,是大法器故。具足自在,此釋雲義。能受如來,雲雨說故。
六、等覺位
等覺,亦名等正覺,即與正覺相等之謂。此位菩薩,覺悟之菩提內容,與佛相等,而實際德修上,比佛猶略遜一籌,稱爲等覺。此位菩薩,修行金剛喻定,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竟,方圓證佛果,而稱正覺。故須進修十定、十通、十忍、僧祇、壽量、菩薩住處、佛不思議法、十身相海、隨好光明等行,以臻至極。
七、妙覺位
大乘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菩薩道之最後一階,至此已告覺得圓滿,而成究竟之佛果。故妙覺亦即佛果之別名。在大經中,此位提示普賢行,爲平等因。以如來出現爲平等果。(此亦稱爲圓融法門)。菩薩修行至此,則十身圓現,正覺圓成矣。
華嚴發願文講記
將釋此文大分爲二:
初、懸談分叁:
甲、釋文題 文曰:
華嚴發願文
這一篇文章,以華嚴發願文五字爲題,華嚴發願四個字爲別題,文之一字爲通題,通是通用于其他文章,別是別于根本文。華嚴二字,是一部大經的名字,具足稱爲《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國佛教華嚴宗所依崇的一部大經,總共有八十卷,以信、解、行、證四分,暢演轉凡成聖,修行成佛的法門。大方廣叁個字,是此經所要宣示的大法,佛字是佛陀的簡稱,他是親證此大法的人,華嚴是譬喻,說明學佛行者,修行普賢萬行因華,莊嚴一乘無上佛果,經之一字,也是通題,有貫穿、常道二義,經就是線,能貫穿佛陀一生所說的諸法真理。經亦可稱爲常道,就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此一大華嚴經,乃我釋迦世尊金口親宣的成佛法門。原屬梵文,唐代武則天女皇,诏請于阗國實叉難陀尊者,譯爲華文流通以來,人多歡喜研讀,形成一大宗派。宗徒滿天下。北宋守遂禅師初讀此經,深喜其義,乃爲文發願,立志修學,特寫出這篇傅誦千古的願文,以明其志,此本文之由來。
乙、釋人題 文曰:
湖廣鄖陽鳳山蘭惹守遂述
華嚴大經是成佛的法門,千生罕遇,萬劫難逢。守遂禅師,是一位有大善根的人,獲得此經以後,如獲至寶。乃于佛前,作文發願,誓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讀誦此經,解悟此經,流通此經,弘揚此經;並願常得親近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彌勒諸大菩薩、善財童子等諸聖賢輩。祈望時常蒙受,華藏世界諸佛菩薩慈悲攝受,證明功德。並願將此功德,回向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同消罪垢,同解冤業,同遊華藏,同證菩提。
守遂禅師,是湖廣府鄖陽縣人,出家于鳳山蘭惹,是位修道成功的嗣法沙門,他是大洪山真歇清了禅師的傳法弟子,著作有佛說遺教叁經注釋,流行于世。禅師可以說是一位善根深厚的得道高僧。從他寫的這篇發願文中,即可知道他道德文章,俱臻上乘了。
丙、談因緣 文曰:
爲勸大衆修學華嚴大法故
這次我爲什麼,要跟各位講這篇華嚴發願文呢?說起來有兩大原因:第一、因爲時間有限,我在這裏不能久留,要趕回臺北主持六月十九日的觀音成道大法會。算算在這裏的時間,祗有叁個星期好待,叁星期祗能講六座經,長經文,無法講完。這篇願文分六座來講,差不多正好講完。第二、我們蓮社是弘揚華嚴大法的,這篇華嚴發願文,正是我們修學華嚴的人,所以須要研讀的一篇文章,因此,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來和各位研究一下。我們可以藉此知道,過去祖師們怎樣心發願,來修學這華嚴大法的。把他們的經驗,當著我們修道學法的幫助。所以我也來勸請大衆,依此文意,發願修學華嚴大法。以期正確的走上成佛之道。
次、釋文
分叁:
I、皈敬偈語。“代序分”文曰:
稽首華嚴真性海 種種光明遍照尊
普賢萬行所莊嚴 一切真如法界藏
龍樹龍宮親誦憶 實叉于阗闡微言
一乘圓頓妙法門 見性成佛真秘典
手捧目觀心口誦 當知宿有大因緣
見聞隨喜發菩提 究竟圓成藏婆若
這第一首偈,是皈敬叁寶。“稽首”,是至誠恭敬頂禮的意思。“華嚴真性海”,是指的法寶。華嚴是大經的尊稱;真性海,是大經所诠示的真如法性真理;海字形容真如法性理體,是豎窮、橫遍,如大海一樣的深廣無邊的樣子。“種種光明遍照尊”,這是指的毗盧遮那如來,是指的佛寶。梵語毗盧遮那,譯曰光明遍照。種種是形容佛果所具的一切光明,如阿彌陀佛的無邊光、無量光、無礙光等十二種光明,所以稱種種光明。“普賢萬行所莊嚴”,普賢是菩薩衆的代表,這句是說的僧寶。同時也是說明,這種種光明所莊嚴的佛身,是佛陀在因中修行普賢萬行的善因,所莊嚴起來的。“一切真如法界藏”,真如隨淨緣成四聖法界;隨染緣,則成六凡法界,所以說一切真如,這一聖凡同具的真如法性,都分別含藏在十法界聖凡的身相中。這一句是說的自性叁寶。
華嚴大經,是毗盧遮那如來,成佛道後,二七日中,一口氣所宣說出來的無上法門。但因當時衆生,急于求出生死苦、得涅槃樂,所以這“莊嚴佛土,成就衆生”的成佛大法,反被忽視了。直至佛滅六百年後,有龍樹菩薩出,始自龍宮誦出大經,大唐盛世傳至我國。經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尊者,譯成華文。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八十卷大華嚴經。“龍樹龍宮親誦憶,實叉于阗闡微言”。現在這兩句偈,就是說的這一段故事。龍樹是印度的大菩薩,實叉難陀是于阗國的高僧。這兩位菩薩、高僧,就是作者所要禮敬的僧寶。“一乘圓頓妙法門,見性成佛真秘典”,這是說明大華嚴經的主要內容。佛經的內容,爲應衆生根機的高下程度的不同,所以有所謂的大乘、小乘、叁乘、一乘之分。大華嚴經是一乘圓教,是應高程度的菩薩根機而說的。它直接宣示了圓成佛果的微妙法門。它是一部提示修學佛法的行者,經過依法修行,見到自性真理,就可以圓滿成功而證得無上佛果了。所以這第二頌,是在稱贊這部法寶,是屬于一乘圓頓教的微妙法門,見性成佛的真正秘密寶典也。
這第叁頌,是贊歎大法難遇。能…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