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因此佛說:大悲故,不住涅槃;大智故,不住生死。生死、涅槃都不住,“無住而住”,則智正覺世間也是空。若有所住,就不空;不空,便不能成佛。在了解人空、法空後,進一步將空理空掉,所以離叁世間。本經七十叁卷有幾句話,足爲離世間之最好說明:救護一切衆生主夜神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唯知此教化衆生令生善根解脫門。”其他還有很多不知道:“如諸菩薩摩诃薩超諸世間,現諸趣身,不住攀緣,了達一切諸法自性。”這了達一切諸法自性,即是法空之說明。“善能觀察一切諸法,得無我智,證無我法。”此爲我空。“不住攀緣,無有障礙”,亦是不住世間的說明。“心常安住無二法門”,無二法門,無住而住也。非有,亦非無,不斷,亦不常。這就是離智正覺世間。以上這幾句話涵括了離叁世間。

  第九會入法界品:此會名叫逝多林園重閣會,說法的地方,在室羅筏國舍衛城逝多林園重閣講堂。逝多有譯爲祇陀。此園在金剛經及彌陀經,皆稱之爲祇樹給孤獨園。此園爲佛陀成道後第一個說法道場,是祇陀太子和須達多長者所合贈,故名之。須達多長者生性仁慈,家中富有,常惠施與孤苦無依之貧者,美名之曰“給孤獨”。入法界品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分,屬于證分。清涼澄觀大師名之爲“依人證入成德分”。“依人”,依善財童子及五十叁位表知識做示範。在解分中說從凡夫到佛果,經五十二位次的修行,就可成佛。但這成佛的法門可行嗎?真有人能做到嗎?會不會是空頭支票?爲了解開衆人的疑惑,乃有此品經文的施設。善財童子也是從一凡夫經過一百一十城,拜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最後進入了彌勒樓閣,證入了一真法界。可見,這是能夠做得到的,且已有人現實做到了。法界即佛果名稱。證了佛果,成就了諸佛功德,所以叫做“依人證入成德分”。本會說法主爲毗盧遮那如來。由于所說爲果位法,毗盧遮那如來爲本尊佛、法身佛故。只有一切諸佛能說果位之法。如來在說本品以前,先入了師子頻申叁昧定。師子睡醒了,伸個懶腰,掉過頭來,向後看看。這是比喻。佛成道以後,要回顧一切衆生。佛住世的目的,法華經說:爲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亦即爲說法度衆生。佛看一切衆生有如稚子,在叁界中被火所燒,不知求出離,是非常令他憂的事!今既成佛,說出成佛的法門,乃再回頭看看這些幼稚的孩子們,能否信之而依法修行。因而最後作師子頻申,以無窮的慈悲心、急切心,希望每個稚子,都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乃入此定。並放眉間光,希令一切菩薩、一切衆生來修行,以五十二個階位升進到佛果,而證入平等法界。

  華嚴的聽衆當時只有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以文殊師利和普賢爲代表。聲聞、比丘在華嚴會上,由于根基不夠,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識舍那身。他們幾乎成了“化外之民”。然而諸佛出世的本懷,是要普令衆生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的,怎可任令有人不能得度呢?因此,佛在入法界會上,以師子頻申叁昧的眷顧,希望他們都能同得法益。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從華嚴會上出來,帶著六千比丘、五百聲聞,走向人間、走向福城,把平等一味的出世大法,介紹給人間大衆。文殊師利菩薩是一位弘法健將。他接受毗盧遮那如來這一偉大的使命,以完成普度衆生的任務。當時有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聲聞、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都跟著他弘法、聽法,另有無量世主,如天神、龍神等八部神衆。這五百童子裏邊,有一位善財童子,聽法以後,便發起心來,要求成佛。文殊師利菩薩爲他介紹善知識,讓他去請教進修之道。這是本會會衆的情形。

  接著來了解入法界的品名之意。入是趣入。有能入的人,有所入的法。能入是指對華嚴經能領悟,且能起敬心不懷疑,並能依所解之理起修、親證。具備這些條件者,即能入的人。當時與會人中,善財童子不怕辛苦,曆一百一十城,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于差別門頭,一一曆練。惑盡真窮,法界圓證,最具能入資格。所入的法就是“法界”。此二字在經裏,具有多義。依文釋義,有法之界,即名法界。“法”在佛經上指眼見、耳聞,一切事物,或心理上所理解一切理論而言,可分色法、心法、有爲法、無爲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等等。簡言之,凡所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法。這是籠統解釋。分別說來,法的定義是軌持。軌者,比如太空中的星球運轉,彼此不相妨礙,乃因有一定軌道的緣故。法亦如是。萬法皆有常軌,可令人循之而起認識。布是紗織成的,人則頭在上,腳在下,兩手在兩邊,眼睛、鼻子、嘴,各有定位。一看,就知道是人。人有人形,狗有狗樣,都屬常軌。持者,是任持自性,如水是濕的,火是熱的,風是動的,各有特性。能保持自性,讓我們對之有正確了解,這就是法的定義。“界”字也有多種解釋:一、性義,二、因義。性者,人無我性,法無我性,是以人無我爲性,以法無我爲性。衆生由于不能體悟此二性真理,故爲衆生。若悟達之,即是佛、菩薩。因者,因行也。聖人所修,都依四念處等一切法門正因而生。能修因,就能證果。我們修學佛法,應順著叁十七道品進修。例如四念處、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學佛者依此四種心走上修道之路,是爲心地功夫──、四女意足、五根、五力、七憂支、八正道,循序以進。這叁十七種修行法門,都是成佛正因,故界又有修行正因的含義。界另有“藏”義:一切真實法、虛妄法皆收藏起來,同于唯識說阿賴耶。阿賴耶含藏了一切善惡種子,因而界又有“藏”義。此處正確含義指超過了一切世間,曰正因、真理、法界性,等等甚深義。它能成就一切善法、淨法。這許多,都是界的意思。上來已分別將法與界解釋了。華嚴講四種法界,乃把所有一切諸法,歸納于四法界中。而四法界有理、有事,又融歸而爲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既圓融無礙,又行布曆然。華嚴大教五位因果之修證法門,于叁十九品經文中,橫說豎說,行布圓融,言教已周。至此入法界品,則重谕五位因果,爲去言依行,圓彰法界,托善財童子行五十叁參,作忘修絕證之實際示範,要人舉慧劍、斬葛藤,直掃心言之滯迹,複德用之大全,廓爾忘緣,超然自得。乃一經之統要,至道之要津。此華藏教海之臻極也。毗盧垂教,善財發引,皆欲人人造極于此。各位于此應善加契入,莫負深慈也!

  ──這篇講記是在先師祖南公老人七期之中講的。當時心緒固然不甯,同時也沒有時間去找資料,祗是隨便談談而已。不意,心宏同學竟把它記錄下來,經整理之後,送我批閱。我覺得,這篇東西雖不盡令人滿意,但供初研華嚴者參考,尚不無價值,乃交予海刊發表。唯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尚祈達道大德,不吝賜教爲盼!

  華嚴宗菩薩道修行之曆程

  菩薩由凡夫到成佛,須曆經五十二個階位。先修以信,所以能入:從淺至深,階位漸升;得一切位,十身圓現,正覺圓成。

  華嚴正宗,菩薩修行,由凡夫到佛果,須曆經五十二個位子,以次進升,以底于成。茲將此一行布修行位次,分別列後:

  一、十信位

  十信雲者:入佛之教法,先修以信,所以能入也。(“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1.信心 滅盡一切妄想,入中道純真之境。2.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經多生死,亦不遺忘。3.精進心 以妙圓純真之精神,進趣真淨。4.慧心 心入純真,則真慧發起。5.定心 執持智明,心常甯靜。6.不退心 定光發明,則不懈退。7.護法心 心安進,保持一切佛法不失。8.回向心 覺明保持,則思利他。9.戒心 心光密回,則安住無爲。10.願心 住戒自在,大願不失。

  二、十住位

  仁王般若經雲:“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功德名爲地。”故十住亦名十地。謂既得信後,進而安住于佛地之位也。

  1.發心住 以真方便,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2.治地住 心之明,如琉璃瓶內,顯精金,以此妙心,屐治爲地。3.修行住 若于前地明了,則隨緣攝化,而無留礙。4.生貴住 受佛氣氛,入如來種。5.方便具足住 自利利他,具足方便,相貌具足。6.正心住 于外貌具足,內之心相,亦與佛同。7.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新月異,前進而不後退。8.童真住 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9.法王子住 由初心至四住,名入聖胎,五至八住,名長養聖胎,迨至第九住,則相成而出胎。10.灌頂住 菩薩既爲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注其頂,示受職義。

  叁、十行位

  菩薩修行,雖于十信、十住,滿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滿,故不可不經此目。

  1.歡喜行 爲佛弟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而行化導,故感歡喜也。2.饒益行 以慈悲行,利益一切衆生也。3.無嗔恨行 菩薩以慈悲心,自覺覺他,心無嗔恚、違逆也。4.無盡行 隨衆生之機類,而現其身,叁世十方,平等攝化,利他無盡也。5.離癡亂行 攝衆生之法門,雖種種不同,然一切合適,而無差誤也。6.善現行 以離癡亂故,能于一一異相中,各現同相,同類中亦現異相,同異圓融也。7.無著行 十方虛空,塵塵應化,悉令滿足,而無留礙。8.尊重行 亦名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功也。故于六波羅蜜中,獨尊重般若。9.善法行 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10.真實行 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淨無漏,一真無爲之自性。常恒具足也。

  四、十回向位

  菩薩大藏經說:“以少功德,引無量果。”叫做回向。住、行、向叁十位,謂之賢位,住爲下賢,行爲中賢,向爲上賢,過此即登聖位。回向之目標有叁:(1)衆生(2)真理(3)佛果。茲將十回向之德目列後:

  1.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菩薩修行六度、四攝、四無量時,平等…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