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技之妙能。下地不如,故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說緣起流轉止息相應慧。由緣起智,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前,因名現前地。此地修無相觀,證無染淨真如,以十度逆順觀察十二有支,成就慧波羅蜜門。叁空自在,智慧現前,如貧女宅中寶藏,不作自明。又如窮子衣裏明珠,無功而自現,因曰現前地。
七、遠行地:此地行方便波羅蜜,說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此遠行有二義:一、從前遠來,至功用邊;二、此功用行邊,能遠去後位,故曰遠行。此地離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差別真如,了種種教法,同真無相,且能于空中起有勝行,故成方便度。以第六地中之叁空叁昧,現無量無作智慧門,入無量衆生界,興無量教化衆生業,及入無量世界網。以無作智慧入一切世間,等衆生行普令周遍,故名遠行地。蓋入世間行遍周廣大也。此地以行入,亦名不退住地。
八、不動地:此地達無功用之初,修願波羅蜜,斷無相中作加行障。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暨諸外道邪魔,均不能動。由從前之差別叁乘法進入一乘道。此位菩薩于處世間智不須功用,不思不爲,智寓萬有,通化無方。又此地以願波羅蜜爲此地智增,以願興行,轉更自在,起廣大慈悲,任運圓滿。
九、善慧地:此位菩薩得最勝無礙智,能于異名衆相訓釋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所謂以一音普答衆問,遍斷衆疑也。斷利他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于無礙解得自在故,成就善達法器自在說法行,得應身果。或智藏叁昧。由于善知衆法,故名善慧地,屬大法師位。
十、法雲地:行者至此,菩薩地盡,圓滿法身現前證受,榮登法王之座,斷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具智波羅蜜,得化身叁昧,智滿行周,以大慈悲雲,于諸生死海,普降法雨,灌一切衆生心田,令一切衆生長菩提芽,無有休息,名法雲地。從初發心經曆諸位,入此智地,而生佛家,大悲願力功終行滿,常雨法雨也。
以上爲粗說十地內容。“地”者,有能生、能載、能藏等義。大地能生萬法──如花草、樹木、陸行、空飛等等;能荷負萬有:一切山河大地、動物、植物,無不依地而生,爲地所載。珍礦、寶藏,皆由地出,故曰能藏。菩薩亦如是,能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間善因果,能載菩薩萬行,荷負一切衆生。又菩薩萬行,都于此十地位中具足,故名之。此十地屬證道位,即見一分真理,證一分法身。前面入住時已提過,發心住,是見真理,能百界分身作佛。這裏又謂分證,乃因前爲入理,今此則事理俱圓。比如考上大學,是學士了,但經曆了四年修學畢業,亦仍是學士。再者此華嚴圓教,本屬一位一切位,一具一切的,如此分齊曆然,乃寄叁乘教位,對顯本經不思議法爾。
第七會:有十一品經。這是等、妙覺位。本會如來爲會主,于普光明殿所說。十一品經。分別爲一、十定品,二、十通品,叁、十忍品,四、僧祇品,五、如來壽量品,六、諸菩薩住處品,七、佛不思議法品,八、如來十身相海品,九、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十、普賢行品,十一、如來出現品。此中僧祇品乃說佛教中的大數目。由于到了等覺地位的菩薩,所修內容廣闊無涯,普通數目字無法表明,佛果的功德更是重重無盡,常常以十佛刹微塵數來表示。這即大數目字。佛教裏邊的大數目字十重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如來壽量品,則顯示佛的壽量無盡。由十定品到菩薩住處品,此六品經文爲等覺法門,诠示等覺菩薩自行化他的種種。等覺功行修圓滿時,即證妙覺果海。再來的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則是妙覺果海上的功德。由此上溯至十信開始,爲差別因、差別果。後邊的普賢行品則爲平等因,如來出現品爲平等果。由第二會直到這第七會,這麼長的經文,在信、解、行、證四大分中,屬解的一分。清涼國師定其名爲“修因契果生解分”。其內容著重在修法修行的全部過程,即圓滿修菩薩萬行的因華,莊嚴一乘無上佛果的具體說明。
第八會離世間品,普慧菩薩爲會主,入佛華藏莊嚴叁昧。在四大分中屬“行”的一分,澄觀清涼國師名之爲“托法進修成行分”。後面入法界品則屬“依人證入成德分”,是第四“證分”。托法進修成行:所謂“法”,就是普慧菩薩提出的兩百個問題,普賢菩薩給予每題十答,而成兩千個答案。由于十數是個滿數,颢圓滿無盡之義。且華嚴旨在顯重重無盡之理,故每問給予十答。在此兩百問之中,其順序亦是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而來,但因內容遼闊,誦來如入大海,抓不到邊際,經古德整理分類後,我們知道,何處說何法。據華嚴四祖清涼國師的研究分析,此兩百問題中最初二十問爲十信行;第二個二十問爲十住行;第叁個叁十問爲十行法;第四個二十九問爲十回向;第五個階段有五十問,所問爲十地行;第六有五十一問,所問因圓果滿之行。則等覺、妙覺,皆包括其中。五十二個位子的內容,都在兩百個問題中解答。換句話說:從第二會到第七會,是一位一位地了解、說明,這裏則籠統說出。因此,華嚴經把這兩種文字體裁,定了兩種名稱。一位一位分開來說的,名之曰“行布”;總括起來說的,則叫做“圓融”。既然前已經曆五十二個位子修因契果生解了,何以尚要以圓融方式重說?這是因前面的行布偏重于明細、清楚的了解,圓融則著重解後起行的實踐功夫。了解等于看地圖一樣。例如從臺北到高雄,中間經過各處之路線,必須掌握,然後才不致走錯。但單知道,還不行,沒有真正上路,則始終到不了高雄。必得一段段地走去,最後,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解的一分與行的一分,大體上有些差別。
本品在華嚴經中,占有極重要之地位。菩薩萬行,都由這裏邊開出。古人有將之單獨刊行,名曰《度世經》。此即離世間品的別行本。如同十地品與普賢行願品,也都有單行本流通。度世也就是離世間。度者,離也。另有一經稱《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難,乃人家問難。此就普賢菩薩答覆普慧二百問,所作兩千答案內容而名經,也是依能離的人、所離的法而訂經名。今本經稱之爲《離世間品》,又作何解釋呢?這是說:世間一切染汙惡行,行者到等覺位以後,便不會再沾染之故。另一義爲,當我們發心修行時,應該知道,何爲淨法,何爲染法?佛典裏把淨法叫白法,染法叫黑法。要求出生死、證涅槃,就得遠離世間的貪、嗔、癡、愛、殺、盜、淫、妄等染汙行-因那是令我們陷于黑暗之法-而非趣求清淨光明的白淨法。因而在本題來說,離開世間一切染汙行,叫“離世間”,並非念了此品經文以後,就跑到這世間以外去。若作此解,不但是無法修行,也無處安立了。這是“離”字之大意。
再介紹“世間”二字。依佛經上說,有叁種世間:一、有情世間:即衆生世間。大自大身天人,小至昆蟲、蟻蝼,都是有情衆生。將此衆生界歸于一類,爲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器就是器具、容器、器物等,一切有生命以外的東西。大至星球、高山、大海,小至一砂、一石、房子、衣服、剪刀、筷子、碗,都屬器世間。叁、智正覺世間:智者,種種智身也。具如來大智慧,覺了世、出世間之法,乃如來爲教化一切衆生的種種差別智身。既知有些叁種世間,又當如何遠離呢?在佛經上常可見到說,這身體是空的。此一道理,實不易教人接受。明明是一個能說、能講、能吃、能睡、能工作、能行動的身子。如何說它是空的呢?這是由組織個體上而言,並非就功能上說。不管是高矮、美醜,其組成分子都是一樣的。依古印度哲學說,組成衆生身體的材料爲四種元素──地、水、火、風。一、地大:代表我人身體中堅硬的東西,如骨頭、牙齒、頭發、指甲等,這許多有質礙的東西。二、水大:身體中水分占絕大部分。如血液、汗、淚、涕、唾、小便等,皆歸屬于水。叁、火大:我們身體中的熱氣,即恒常保持的體溫。此是火大。四、風大:這風大是指呼吸氣而言。一呼一吸之中所端賴的空氣就是風。就醫學上說,人體必需有空氣中氧氣,隨著血液循環全身,供組織細胞以滋養,才能活命。針灸氣穴,即依此原理。所以人的呼吸以及轉動,就是風大。若一口氣不來,便活不成了。古印度說,身體由此四大元素組成,有如中國人談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似,所差唯風而已。如此一分析,知道身體由許多元素組全而成。如果一樣一樣分開來,或缺少其中某一種,則人馬上要死亡。因此佛說,人體是空的。這是由分析而認知的空理。
還有一種,是從根本理論上去體會其空性。因爲佛說一切法都是“緣生無性”,都是各種因緣條件組合而成,假如將這些組合條件分散開來,那如幻的組合體便不存在。這就如同剛才所說,人的身體,若把地、水、火、風分開,身體就不存在,不需要一樣一樣去分析,從理論上一想即知。此即所謂的體空之理。了解此理,就可以離衆生世間。進一步推及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大自地球,小至一根針,其本身也是空的。它形成的原理也是因緣和合而有,缺一因一緣,就不能成立。故說,諸法亦空。山雖大,無非砂粒、土石之所聚集。砂粒、土石分散開來,山在那裏?針乃鋼鐵所鑄。如將成分解析,針亦散壞。如此體解一切法皆空,則器世間亦可離。智正覺世間,前面說過,是如來教化一切衆生的種種差別智身。既如此,又何以要離呢?我們不是要求一切智,要求取正覺嗎?這是因爲佛法主要教我們離執。不好的東西固然不應執著,好的東西亦不應執著。一有執著,就不能解脫。智正覺既是度生之智,也是緣生法,故亦應舍。所謂:“過河必須船,到岸不用舟。”金剛經曰:“法尚應舍。”所指即此。雖然華嚴經上說,毗盧遮那如來有無量功德,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有無量功德,但功德在何處,又拿不出來。盡管“處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但若把這些功德執爲實有,那就錯誤。…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