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路,未把路線弄明白而走錯路,非常可惜。現在把這“行”字的實義,簡單介紹如下:
何謂“隨緣”?隨衆生緣、隨佛法緣。“順理”:順著佛理。若不合佛理之事不做。經中說,菩薩修行,有佛業,有魔業。修得不好,即魔業;修得正,依佛法而修,即佛業。對此.我們要有揀別的智慧,揀別之法,即順理。佛法的真理開導,教我們依之而行。隨順佛理的修行便成佛業,反之,即成魔業。“造修”:造爲塑造。我等本皆凡夫,欲塑成菩薩、塑成佛,就得下功夫,如建造房子一般,本是一堆堆的砂子、石子,水泥和鋼筋,要使其成爲房子,得經過營造才行。修行的修,有兩種意思:一是修補,一是修削。衣服破了,找塊布修補修補,或東西壞了,修理修理,使其複原。修削,則削其多余。故修含補其不足、削其有余二義。塑匠雕刻佛像亦如是:一塊木頭,一刀刀削去多余的部分,不夠的地方,又想法補起來,然後成爲莊嚴的佛像。我們修行,也當在行爲上用心,不合理處改正過來,未做到之處補足起來。這就是修行,又叫修心。心理不正常的地方,比如貪心強,或嗔恨心重、愚癡心用事,都應該修正過來,使其成爲布施心、忍辱心、智慧心。這樣修行,才能成功,也才叫度,把凡夫度到佛果涅槃。談修行,就要了解如何修,怎麼行。這是很重要的一課。
華嚴經上說十行,梵網經上曰長養。這是說,發心學佛如同稻種子播撒到田裏,剛長出兩片嫩芽,此時最需細心不斷地照顧它、灌溉它,耐心地施肥、除草,令其有繼續增長的過程。故曰長養。我們學佛,歸依了叁寶以後,等于菩提心苗種到種法田中來。常加注意去除心田雜草,以佛法甘露水來滋潤、灌溉,這就是修行,也就是長養。十行品是由功德林菩薩代表說出,說法之前先入菩薩善思惟叁昧,乃諸佛菩薩加被他,給他智慧,讓他代表諸佛而說。他一開口即說:“佛子!菩薩行不可思議。”如何不可思議呢?他說:“與法界虛空界等。”菩薩行深廣的內容與法界平等,和虛空界平等。有法之界叫法界。虛空界沒範圍。菩薩十行門如此深廣,故不可思議。爲何菩薩行深廣不可思議呢?經文說:“菩薩摩诃薩學叁世諸佛而修行故。”既然菩薩所修十行法門,內容是學習叁世諸佛而修行,可見,叁世諸佛乃依十行法門而修成功。由于發了心初住乃至十住滿心的菩薩們至此,更進修十行諸佛法門,而此法門又是如此不可思議,所以稱其爲摩诃薩。
經中以四卷經文介紹十行法門,今且依經略釋如下:
一、歡喜行:此位菩薩修布施度。他在前面已證得法空真理,能以叁輪體空之智而行布施,使自己成就檀波羅蜜,亦令衆生得利益,自他皆歡喜,因叫歡喜行。菩薩登地以後,初地亦叫歡喜地。此處叫歡喜,乃因衆生得其法財,本身能作法布施所致,且外道邪論已難不倒地,故生歡喜。
二、饒益行:此位菩薩修叁聚淨戒。本身菩薩行已得清淨;且因持戒圓滿,令衆生獲得饒益。例如因持不殺戒,使許多衆生,免于枉死刀槍之下,此即饒益衆生。
叁、無違逆行:此位菩薩偏重修忍辱行,忍順物理,一切行爲皆依真理,毀譽無動于心,無端的贊揚或汙辱,于我皆不增不減,坦然無動于衷。故修此忍辱行,乃不違背真理,順著正理來修行。
四、無屈撓行:這是菩薩修精進行之位。此位菩薩精勤而不懈怠,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不管如何阻撓,都依佛法真理而行,所以稱無屈撓行。
五、無癡亂行:此位菩薩偏修禅定行。有了禅定,不被邪見亂說之所動搖,以慧資定,能離昏沈、掉舉二障。先總統 蔣公幾句名言:“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安定了我們的社會、國家,增長群衆的智慧。不管你搞得天花亂墜,我都不被動搖。這就是無癡亂行。
六、善見行:此位菩薩偏修般若度。有了智慧,能顯發二谛之理,思想、見解,都很正確。般若現前,故曰善見。
七、無著行:這是菩薩修方便行之位。能善巧方便,即可不滯事理,都無執著,隨緣說去,普度衆生。
八、難得行:此行位菩薩修大願度。大願者,成就菩薩大願也。如普賢十大願。要成就菩薩道,得有大願才行。此有二義:一、大願無違故,二、成就大願故。故曰難得。
九、善法行:此位菩薩能善巧說法度衆生。辯才無礙,善說一切佛法無有障礙,稱爲善法行。
十、真實行:菩薩到此,言行不虛,所有言說,都具真實義理。所謂“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都在此位來成就。再者,此位次的菩薩所行,完全替佛宣揚,而非爲得大利益或大名聲,所以這真實行是菩薩行之圓滿行。
以上菩薩十行,根據十度波羅蜜而修。依此十度來修,才是正確的途徑,也才能步向正果。
第五會:本會內容是說十回向法門。前已說過,十住是下賢位、十行中賢位,今十回向則進入上賢位。過了此,便晉升于聖位之階。這叁十個位次當中,十住位是得到佛的智慧,安住于佛法,可說,初住于佛家;十行位乃以十種菩薩行,來建立菩薩因行,趨向佛果。這兩門偏重于自利行。到了十回向,就要兼修利他行,亦即修回向法。有關回向的定義,介紹于下:
在菩薩大乘藏經說:“以少善根,引無量果”,叫做回向。此于修行當中,屬一非常環節。舉凡誦完經、拜完佛、都要回向。但有人知道回向,也有人不知道回向。不知道者在修行過程中就較差。觀此二句經文意義,修少善根,即知以很少功德──或者燒一炷香、獻一朵花、禮一拜佛,都是種善根。這樣點點滴滴的修行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凡我所作所爲,皆作將來成佛資糧,以引發無量果報,此即回向。引發之法,是以所作事行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雖然拜佛,乃我個人之事,但我不自私,希望一切衆生同蒙此益。此即以少善根,引無量果。一切衆生即無量,無上菩提更屬無量。所以懂得回向,對修行而言,可加速進步,並能加速成功。
華嚴經說十回向法門這品經文的會主,是金剛幢菩薩。地點爲兜率天宮。共叁品經:一、升兜率天宮品,二、兜率天宮偈贊品,叁、十回向品。會主說法前,入了智光叁昧定。菩薩名金剛幢,表地位已升進。“幢”表高顯義。由十住、十行,到此十回向,階位又高了一層,好像遠遠地就能看到幢幡。又如寶塔,亦屬高顯。“智光”:智慧有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證真理,後得智明事法。此兩種智慧合起來明照法界心,是智慧光明的叁昧。因此我說,此十回向法門的金剛幢菩薩,是從根本、後得兩種智慧光明叁昧中所宣流,內容之高超可見一斑。回向的對象有叁:
一、回向衆生:如上所說,看經、誦經、禮佛、拜忏、供佛,把這些功德都不自私地回向給衆生,這是大悲心的驅使,乃發普度衆生、普利衆生之願,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得此功德,從而得到解脫。此是第一種大悲心的表示-回向衆生。
二、回向佛果菩提:這屬大智慧的心理。希望修行能得佛果,所有修行功德不爲他求,只望成佛,這就是用大智慧心理來修回向。若修行希望將來轉世當國王,或希望生富貴人家,以享受生活快樂,或希望成爲一個了不起的學者,這都不對,都沒能離苦得樂。因他未離叁界,未離生死。故具足大智慧,方懂得回向佛果,回向菩提。
叁、回向實際:此乃回向真理,屬理回向。唯有得到佛法真理,才能成佛,故回向實際理體,是異常重要的。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不住相,比如叁輪體空而作布施,即屬理回向的作法。這種功德才是實際的功德,才合乎真理的要求。心與真理合而爲一,才是最高的回向。
回者,轉也;向者,趨向。轉自萬行,趣向叁處,故名回向。由此叁種,可開之爲十:
一、回自向他…………
二、回少向多…………
叁、回自因行向他因行…………此上叁回向衆生
四、回因向果…………
五、回劣向勝…………
六、回修向證…………此上叁回向菩提
七、回事向理…………
八、回差別行向圓融行…………此上二回向實際
九、回世間向出世間…………
十、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行…………此上二義通果及實際
此中的事與理、差別與圓融、劣與勝等,都是值得注意的。修行、做功德,屬事相,是因種,也是粗劣的;而一步步漸次而修是差別法、世間法。希望成佛,則是理。證真理,證清淨法身,這是屬圓融的、殊勝的、出世的果。以上爲簡明回向, , 之義。
第六會:只有一品經文,所說爲十地法門。叁十個賢位修滿以後,登上初地,晉入聖階。此會爲金剛藏菩薩于他化自在天宮入了菩薩大智慧光明叁昧之後而說出。十地分別爲:
一、歡喜地:此地爲得聖之始。斷異生性障,修布施行檀波羅蜜,起十大願,十度等行,無不皆修,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是名歡喜,亦名極喜。
二、離垢地:此位治上上十善戒,以法身妙理爲戒體,成就性戒,遠離微細毀犯煩惱垢。此地中,斷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誤犯叁業愚法,證最勝真如,具無邊德,得最勝菩提之果。蓋法身性戒,能自體無垢,故名離垢地。
叁、發光地:此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法門,修色、無色界八禅定,善達色、無色界,世間禅體。斷聞、思、修,諸法暗鈍障,明達叁界,智慧明淨,通過勝流法界,證勝流真如,得難動叁昧果及叁界智慧。光明現前,故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前叁地寄位世間,此地則出世間,乃初入證智,安住最勝菩提分行。修叁十七助道觀門,觀身受心法,自性無依,證得無攝受真如,得無漏定及無漏教,精進不退,離微細煩惱現行障。慧加明淨,故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此地斷下乘般涅槃障,入真俗無差別道,令真谛智與世間智相應。證得類無差別真如,成就諸谛增上慧行,及五明處教化行。以其禅體治叁界中寂亂障,契菩提根本無造作禅理,不出叁界,不在叁界,無有欣求淨慧等障。任理恒禅,寂用自在,以禅波羅蜜發起善根,慈、悲、喜、舍,通達世法,爲世…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