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P19

  ..續本文上一頁深入華嚴經以自求了解,並要常常發心爲他人宣說華嚴經的義理,這就是修學華嚴大法的菩薩們,要修行的菩薩道。菩薩道的整個內容,就是“上弘佛道,下化衆生”這兩件大事。我們華嚴學人,要能發願切實做到,菩薩道方能完成。

  (3)正顯願文

  文曰

  “伏願弟子,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眼中常見,如是經典;耳中常聞,如是經典;口中常誦,如是經典;手中常書,如是經典;心中常悟,如是經典”。

  以上這段文字很簡單,也很好懂。“如是經典”就是指上面所提到過的“七處九會”佛菩薩所說,菩薩弟子所集結的大華嚴經。我們發願修學大華嚴經法門,希望耳中能常聽聞到華嚴經的名字和內容;口中也有機會能常讀誦到大華嚴經;手中也能常有機會書寫到大華嚴經,以廣流通(這是因爲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所以經書流通推廣,都要靠動手書寫)。心中要能常常體悟到大華嚴經的道理。這裏一共有五個願望。希望能在我身肢體五處,虔誠切實地做好修學、弘揚華嚴法門。“伏願弟子”,這是守遂禅師,很誠懇地在佛菩薩面前乞求發願,希望“生生世世”都能修學到大華嚴經。因我們在六道中輪回嘛!所以說“生生世世”。我們修學佛法,最低的希望是不要失去人身,佛陀告訴我們說:“人生難得而易失”。所以要多做功德,深種善根以確保人身不失。佛陀還曾說過一個比方,人類衆生失去人身的機會太多,好似全大地的泥土那麼多;而輪回轉世,再得人身的機會,則少得可憐,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那麼一點點的少。地球上的泥土和指甲上的泥土,差別有多大呢?那麼要如何才能保持人身不失呢?佛陀說有叁個條件:第一、就是要皈依叁寶,因爲皈依叁寶以後,就知道能夠修善業、斷煩惱。第二、要修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大妄語就是沒有修行而裝模作樣,自稱本身是某某宗的某某現代佛等,騙人去供養他,說這種大妄語的人,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墮落地獄。“生生世世”是指時間,“在在處處”是指空間,到那裏都修行,連出外旅行都帶上佛經、佛像,不忘修行。這樣就能保持道行不失,就能保持道業增長,讓我們很順利地一步一步向前修去,直到達到成佛的目的爲止。像這樣“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的修行華嚴經的人有沒有呢?有的!我們華嚴宗的二祖智俨和尚,又叫至相尊者,這位祖師是隋朝開皇年代的人。他在初祖法順和尚座下剃度之後,就在放大藏經的櫃子內,去選擇他要讀的經典。他毫無目的的去摸櫃子中的經書,在沒有預設立場的選擇,沒有用意的情況下,他抓到了大華嚴經。智俨和尚非常高興!因爲他知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根本*輪。他知道這種機遇,不是隨便可以得到的。他內心十分感謝佛祖的慈悲,也了解到一定“生生世世”發願,才有這種機遇。因此他下定決心修學華嚴經,禮拜初祖杜順和尚爲師。他老師聽到說他在經櫃中摸到大華嚴經,也爲他高興地說:“你一定是生生世世看過華嚴經,才能有這種機會。因此年輕人,你們既能有機會修學,不要錯過,要好好的學習啊!”智俨和尚在老師鼓勵贊許之下,非常歡喜地接受了大華嚴經。不久他又遇到一位外國和尚,對智俨和尚說:“你要想得到華嚴經的奧義,首先要注意華嚴經中的〈十地品〉,〈十地品〉中的六相法門,能把六相法門弄明白了,那你就可以悟知華嚴經的大意了。”所以智俨和尚得到這份指示後,對十地品特別發心學習。結果,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就把十地品的六相義搞通了。後來他寫了一部《華嚴經搜玄記》,解釋華嚴經。還有《華嚴經十玄門》等著作。華嚴宗雖然是是初祖法順和尚開創的,但智俨和尚的著作貢獻很大,故被後人尊爲“華嚴二祖”。他爲什麼做到這樣成功的呢?就是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常見到華嚴經的結果。叁祖賢首國師,曾參與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工作。原來東晉時代從天竺傳來的華嚴經,只有六十卷,經文不完全,因爲梵文只來了叁萬六千偈,與原來十萬偈相差相多。賢首國師受邀到宮中講華嚴經,把經文不全的情形,告知當時武則天女皇。後經武則天女皇多方探訪,聽說于阗國王珍藏有全部華嚴烴,乃遺使者往求請。于阗國是一個小國家,其王聞大唐國王要請經,那敢怠慢,趕緊把全部梵文華嚴經准備好交付來使,並介紹了國內一位飽學法師,隨大經來中國幫忙翻譯。這位法師就是實叉難陀尊者。大經來後,武則天女皇安排在洛陽行宮中的佛授記寺裏,進行翻譯工作。當譯經開始時,有一瑞相。就是洛陽地區,本已久旱不雨。開始譯經的當天,忽然天降甘霖,武則天女皇也感到非常高興,說這是大乘法寶帶來的瑞相。譯經完成後,賢首國師受邀講華嚴經。在賢首國師開講時,大地感得震動。地動與地震似乎不同,地震會帶來災害,地動則是一種祥瑞之兆,這是八十華嚴翻譯時的一些傳說。叁祖一生講過叁十多次華嚴大經,這是“口中常誦,如是經典”的代表。至于“手中常書,如是經典”,什麼人手中常常書寫華嚴經最多呢?那就是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清涼國師。清涼國師生就異相,身高九尺四寸,雙手垂下過膝,兩耳垂直,口中有四十顆牙齒,眼睛夜裏可以發光,晚上看書不用點燈。據說清朝乾隆時,編四庫全書的紀曉岚這位大學者,眼睛夜裏也可發光。清涼國師是浙江會稽人,腦筋非常好,據說一天可念一萬多字的書,而且可以一目七行。他十一歲出家,先學參禅。後來到五臺山去學華嚴經,一方面寫華嚴經經文,一方面寫華嚴經大疏鈔。他華嚴經注解寫得最多了。“疏”是解釋經文,“鈔”是解釋“疏”的。清涼國師一共寫了《華嚴大疏》六十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有九十卷,合計一百五十卷,把華嚴經的義理,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可算是寫華嚴經最多的人了。他並受到皇帝非常的崇敬,特封他爲“全國大僧統清涼國師”。四祖清涼國師活到一百零二歲,一生曆經九朝,有七個皇帝拜他爲國師,所謂:“身曆九朝,而爲七帝門師”。臨圓寂時,把弟子們召到面前六待遣言,其中有兩句名言說:“當我在時,你們什麼事都依賴我,現在我走了,你們要自立了。”原文是:“大明難破長夜之昏,慈母難顧身後之子。”清涼國師堪稱是“手中常書如是經典”的代表了。至于“心中常悟如是經典”的代表,要推華嚴宗的第一代祖師。初祖德號法順,因爲他俗姓杜,所以習慣上大家稱他杜順和尚。杜順祖師最初是學禅的,而且很有成就,後來轉誦華嚴大經,爲什麼說他悟華嚴經爲第一呢?他念華嚴經後,寫出了第一部著作,叫《華嚴法界叁觀》和《華嚴五教觀門》。就是把華嚴經的義理悟通了,才能寫出這兩部不朽的著作,是華嚴宗開宗立教的基礎。有人說他是文殊菩薩來轉世,所以說到“心中常悟,如是經典”,要以初祖杜順和尚爲榜樣了。杜順和尚有很多神迹的故事,這在《高僧傳》裏有記載著。

  華嚴五祖叫宗密禅師,他本來是一位禅功很深的大禅師。後來讀到清涼國師的《華嚴疏鈔》,由于宗密禅師原本是一貢生,學問很好,儒學根基深厚,飽讀經書。後來進京赴考時,遇到道圓禅師說法,遂出家習禅。以後讀到清涼國師的《疏鈔》後,十分佩服,認爲華嚴理論之高,沒有第二,因此想拜清涼國師爲師父,自己寫信毛遂自薦。清涼國師當時年紀也很大了,看到寫信的人很誠懇地想拜他爲師,非常高興,就寫信要他進京。見面之後,知其禅講俱通,因對宗密禅師說:“將來與我同遊華藏性海的,就是您了。”就因如此機緣,宗密禅師後來成爲華嚴宗的五祖;他寫了很多著作,主張“禅教合一”。過去參禅的人看不起講經的人,講經的人也看不起參禅的人。爲什麼呢?講經的人說參禅的人不立文字嘛!專門喜歡說不話,而參禅的人又笑講經的人是書呆子,兩方互相批評,互不相容。五祖宗密主張,經是佛口講出來的,而禅是佛心悟出來的,佛口與心不該有矛盾,而是互相調和,因此主張禅教合一,遂寫了一部《禅源諸诠集》一百叁十卷,可惜全書已佚,只留下一篇序文。這是華嚴宗的五代祖師,在此順便提出介紹一下。

  (4)願學聖賢 文曰: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常蒙華藏。一切聖賢。慈悲攝受。如經所說。願悉證明。願如善財菩薩。願如文殊師利菩薩。願如彌勒菩薩。願如普賢菩薩。願如觀世音菩薩。願如毗盧遮那佛。

  這是長行文章中第四小段,科文叫“願學聖賢”。

  華嚴經本是修學聖賢的大法,所謂成佛的法門,也叫做根本*輪。華嚴經八十卷,從頭到尾,都在說明修學成佛的理論與層次,由凡夫說到佛果。必須有深厚的善根,廣大的因緣,才能夠遇到、讀誦到、禮拜到,也才能聽講到。所以我們要發起一份稀有的虔誠心,跟隨守遂禅師來發願學習。大華嚴法門,是由過去許多諸佛、菩薩,演說弘揚出來的,也是諸佛菩薩成就佛道的一個軌迹。我們想在佛法學習中,從凡夫修到修果,必須學習前人的作法,才能得到正確的方向。“願生生世世”,就是發恒常心。因爲學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要“生生世世”的學。“在在處處”的學,我們在凡夫位時,雖然在六道中輪回,但是若能依法修行,或者發願往生淨土,那不管是得人天果報,或聲聞、緣覺的二乘果報,乃至轉到任何一趣,只要不忘記這個大願,記住這個大法,並且要依願認真的修行。希望能“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如文殊師利菩薩,開導善財童子,進修華嚴大法時一樣,他曾說過一句重要的話:“善知識,是成就佛道的第一因緣。”“善知識”是修學佛法有大成就的前輩,他對我們修學佛法有很大的助力。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訪善知識,不要錯失任何一個親近善知識的機會。“華藏世界的一切聖賢”,那是指文殊菩薩介紹給善財童子的五十叁位善知識。有機緣我們也要去參訪的。參完了五十叁位善知識後,善財童子已經在理性的智慧法門,得…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