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相當的證悟。普賢菩薩更以十大願王,鼓勵他完成福德門的實修,乃是到達佛果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在菩提道上,進修當中,要能常蒙善知識的開導、鼓勵和攝受,道業才能精進不懈。“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親近二字,“親”者親敬,“近”者是依附,是侍從的意思。我們去投奔老師,希望老師能接納我、攝受我,把我當一個弟子來教導我。華藏世界包括的範圍很廣,所有十方佛刹微塵數的世界都在內,所有華藏世界的聖賢,我都希望他能接納我,教導我。“聖”就是證了聖道真理的菩薩,“賢”就是修學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學人,都是賢人。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都是聖人。遇到善知識、聖賢學者,給我們指引、開示,我們就能像善財童子一般,在一生當中完成學佛大事,所以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常蒙華藏,一切聖賢,慈悲攝受”,這是希望華藏世界的諸位善知識、聖賢、菩薩、諸佛。都能夠慈悲攝受我們,接納我們,教化我們。“攝受”是攝化,接納的意思。就是希望華藏世界諸位聖賢,能夠以大慈悲心來安定我們學佛的心,來掃除我們學佛道上的一切障礙。諸佛菩薩度化衆生,大都是以大慈大悲之心來接引的。但有時遇到剛強、難化的衆生,善知識也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與以調禦,甚至給與折伏。
“如經所說,願悉證明”,諸佛菩薩度化衆生,接引衆生、攝受衆生的事迹,在經典中隨處可見。這些事例,現在也希望能運用到我們身上來。就是誠懇的希望諸佛菩薩,也能如經上所記載的那樣慈悲方便,來攝化我們、教導我們。“願如善財菩薩”,這是指出諸佛菩薩度化衆生、攝化衆生的實際成就例子。佛法不尚空談,而是有事、有理、有修、有證的。善財童子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主角。華嚴經第四分入法界品說:當教主毗盧遮那佛世尊,在普光明殿說完離世間品,把所有修學佛法的課程、進度,介紹完畢以後,佛的上首大弟子文殊師利菩薩,率領六千比丘,辭別世尊,走出菩提場,走向人間,到達福城東際的一座大塔廟前面,展開弘法工作。聽衆當中有福城中頗具名望的長者、居士、善信男女、社會大衆,還有五百童子,其中有一位童子名叫善財。此童子所以得名善財,是因他出生時,家中突然湧出各種珍寶財物,父母親請相師來占相,相師說:“此兒有大福報”。故爲之取名善財。有大福報是因,財物忽然湧現是果,這是因果感招。
善財童子聽完文殊師利菩薩弘法以後,心生無限喜悅,對佛法欽慕之心到達沸點。弘法大會雖已完畢,他猶依戀在場不肯離去。文殊師利菩薩看眼裏,知此大童子有大善根,故思攝受他、開導他,使其發菩提心,修學佛法。鼓勵他去訪諸善知識,爲學佛之方便。善財童子尊囑走向南方,經過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叁位大善知識。最後參訪彌勒菩薩,進入彌勒樓閣。彌勒樓閣代表佛法中心,善財至此,已然悟入法界。彌勒菩薩要他再回去拜訪文殊菩薩,請示法要。文殊菩薩不等童子回去,立即伸出右手,經一百一十城,摸著善財童子的頭頂而開示他說:“你現在已經圓滿了智慧門,但是福德門還需進修,你再去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會告訴你,如何再行圓修福德。”所以後面有普賢十大願王的開示。我們現在流行的華嚴經有八十卷,最後翻譯過來的一部華嚴經是四十卷,實際它就是入法界品的廣譯。我們現在讀的普賢行願品,就是四十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品。
第二位指出的大善知識,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善財童子的老師,也是叁世諸佛的老師。文殊師利菩薩是位古佛,他的智慧很高,在過去世曾經成過了叁次佛。他與觀世音菩薩都是早就成了佛的古德,但爲了度衆生,不惜辛苦,再現菩薩身,到娑婆世界來。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願,故結合成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脅士。
第叁位大善知識是彌勒佛,人稱歡喜佛,他常以笑臉迎人。他最初學佛,是跟一位“慈氏如來”參學的。慈氏如來傳授他的是“慈心叁昧”,所以後來他也以慈氏爲號,印度梵文叫梅呾麗耶、阿逸多,中國話叫“慈無能勝”。彌勒佛原來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發心修學佛法的,但因釋迦牟尼佛比較認真精進,所以釋迦牟尼佛較彌勒佛提前九十一劫成佛,這是因彌勒佛是修“慈行叁昧”,到處去與人結緣的緣故。法華經上說他“棄舍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也就是說他不用功、貪玩,則是形容過火了。實際上他也是很精進的,只是他以慈悲心腸來攝世度生,所以後來他也在釋迦佛法中,助揚法化,乃蒙釋迦牟尼佛授記。彌勒下生經說:“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要來娑婆世界成佛。”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繼釋牟尼佛後的第一位候補佛了。彌勒菩薩曾在中國浙江奉化地方顯化過,是以一位非常肥胖的和尚示相,經常背一布袋,把別人布施他的錢放入口袋,但從未見他打開布袋取錢用過,也沒人知道他錢用在那兒。那爲什麼知道他是彌勒佛來化現的呢?他臨入滅時,說了四句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度世人,世人自不識。”這是有關彌勒菩薩的一些故事。
前面說過:文殊師利菩薩,也是古佛再來,在我們人間,他也曾現過身。現在把菩薩在我國現身的另一故事說一說。在華嚴經的感應故事上說:有兩位外國比丘,來我國朝五臺山(五臺山是文殊薩的道場),這兩位比丘因路不熟,到晚上又迷途了。正擔心時,發現山邊有一位比丘尼,坐在繩床上打坐,兩位比丘趨前請求借住休息,比丘尼以男女不便相處,拒之。但他又指示兩位比丘,往前行五裏多路,那邊有一山洞,有比丘在那兒修行,可以挂單。于是兩位外國比丘,依言前往,突然發現路途明亮,並順利找到山洞。回頭忽然看到該比丘尼,正在讀誦華嚴經,口中放出祥光,照耀山間路面,甚爲明亮。兩位外國比丘感其慈悲幫助,次日趨謝,失其所在。因想那一定是文殊師利菩薩度人的化身無疑。菩薩現化身度衆生的故事,是很多的。傳載華嚴初祖法順和尚,亦文殊化身。可參閱華嚴五祖傳記。以下再介紹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他代表大行、大願,在中國化現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這事迹在宋朝範成大的著作中有記載。普賢菩薩在峨眉山上,有叁千徒衆與他共修。據說他曾化身爲一比丘,在四川樂山叁江會流的地方,開鑿山岩,塑一大佛,取其廢土石,以填江中漩湍,拯救過往的大小船只,免于傾覆。那尊大佛就是世界有名的樂山大佛。
再來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就已成佛了,那時佛號叫“正法明佛”。他的學佛老師,佛號“觀世音”如來,老師傳授他“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法門。簡稱“大悲咒”。菩薩以大悲咒度了很多衆生,救了很多人的危險、苦難,所以大家都知道,大悲咒是很神奇而靈驗的。觀世音菩薩得了這法門以後,也發大願說:“如果有人念了大悲咒,一切所求不能果遂者,即不成佛。”就如同阿彌陀佛所說:“念了我的名號者,若不能生極樂世界,我即不成佛。”是一樣的意思。觀音菩薩行化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他的慈悲、靈感,故事很多。讀過觀世音普門品的,都很熟悉。他隨時以叁十二種應化身,來度化衆生。觀心萻菩薩有求化必應的偉大神力,感人甚深。這種慈悲精神,也是我們修學佛法者修學的對象。
再來就是要介紹毗盧遮那佛,華嚴經上曾詳示過毗盧遮那佛的學佛經過。在〈如來出現品〉說:佛當初是位王子,後來先後到到叁尊佛開示攝化,成爲天王,再由天王進修成佛果。毗盧遮那佛也就是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法身佛。釋迦牟尼佛當初學佛的過程,我們都在佛傳裏讀過了。至于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今生才成佛的,在華嚴經上說,他在多少劫數以前就已經成佛了,所以他也是古佛再來的。守遂禅師要發願學習聖賢,就舉出經上主要的幾尊佛、菩薩,來做爲他學習的對象。以上是第四段“願學聖賢”。
III、總回向文──代流通分。文曰:
“以此稱經功德,以此發願功德,願與四恩叁有,法界一切衆生,消無始以來,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罪垢;願與四恩叁有,法界一切衆生,解無始以來,盡法界,虛空界,無量冤業;願與四恩叁有,法界一切衆生,集無始以來,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福智。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
守遂禅師最後發願,希望憑此稱經功德、發願功德,把自己及盡法界、盡虛空界的衆生,所有無始以來的無量罪垢消除掉,把無量冤業解除掉,把他所有的無量福德、智慧,回向一切衆生。希望一切衆生,也能與他一般地修學佛法,完成佛果。
稱經功德,就是第一小段的禮贊大經。供養、發願、就是第二段,第叁、正顯願文,第四段的願學聖賢,第五段的回向功德。也就是把稱經功德、發願功德,都回向給一切衆生,來共同完成消罪垢、解冤業、集福智等叁件大事。“四恩叁有”是學佛者的報恩思想,四恩是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釋迦教主恩。但新譯的經書,則所列四恩,也有爲父母恩、衆生恩、國家恩、叁寶恩的。“叁有”就是叁界衆生,爲什麼叁界衆生叫“有”呢?“有”就是有後面的生死。因爲衆生在未證羅漢果以前,未能了生死。“叁有”代表一切衆生,“四恩”代表有恩于我們的人及機構。也就是把我們所修行成就的功德,回向與一切于我們有恩的人,和其他一切法界衆生等共享。因爲如果沒有衆生,我們就無佛道可成。因爲沒有衆生,修行布施等功德,就沒有對象,功德也沒地方去做。所以衆生對我們是有恩的,給與“四恩叁有”做什麼呢?第一:消無始以來,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罪垢。無始以來,衆生因一念不覺,無明蒙蔽而起惑造業,起諸煩惱惱,造諸惡業,輪轉生死!今天有了佛法的指導,所以希望把這內心的罪垢消除,使內心趨向光明。第二是要解除冤業;因爲冤業是最可怕的障礙,不消除,修道是不能順利進行的。什麼是冤業呢?就是前世或今生,所有與他人所結…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