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P21

  ..續本文上一頁的財物的糾紛、感情的糾葛,尤其是謀財害命等重大的冤業,感報最強烈。這些冤業一天不消除,我們在菩薩道上,就一天沒法成功,它會障礙我們修道。譬如今天我們本來要去聽講佛經,突然之間有了事情發生,來障礙我們聽經。其它事業發展上,學業完成上的障礙,也常會因冤業造成障礙。碰到冤業,我們要趕快忏悔,把冤業解除掉,什麼理想事功,皆能順利完成。因此,我們如想平平穩穩走向修學成功的路程。以上二點很重要!第一把心裏上的罪垢消除,第二把多生冤業解除,使內心清淨。然後第叁,再發願:“願與四恩叁有,法界一切衆生,集無始以來,所有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的福德和智慧。”以這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共同暢遊于華藏莊嚴海,共同進入到菩提大道場去”。圓滿功德。成就佛果!

  當然四恩叁有,法界一切衆生,也是有修福德、智慧的,如果沒有的話,這個世界國土裏,根本就不會有佛法存在。那我們今生也聽不到佛法呀!這是肯定的。今天能夠來聽經、拜佛,主客觀環境,都是有福慧的,那怕是一點福德善根,都會發生這種作用的。從前佛在世時,有一農夫到靈山求佛度他出家,佛就叫他兩位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去觀察那人善根如何,可否出家?這二位大弟子一觀察之後,說道:“回禀世尊,此人無善根,不能出家。”佛陀感到奇怪,既然他無善根,怎會跑來找我要求出家呢?原來羅漢只能觀到五百世的事,五百世以前的事就觀不到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再親自觀察,原來此人在五百以前,念過一聲“南無佛”,這一聲佛號,成了他得度的善根因緣,因此他還是會修行得道的。所以無量劫以來的福德智慧,不管是那一世修的,既然修了,生生世世都不會消失掉的,智慧會跟隨你,福德也會跟隨你。所以我們把它修集起來,修集起來以後做什麼用呢?“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啊!這兩句話,也是華嚴圓教的修行成就,所謂:“一人修行,即一切人修行,一人成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有緣念了華嚴經,我們的功德遲早都會圓滿的,只要提心種子種下去了,就有成功的希望。華嚴經上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學佛最難是初發心,發了心,就同成佛一樣了。所以經上說:“發心畢竟二不二,如是二心初心難”。今天我們有緣共同來研究、學習,守遂禅師這篇發願文,自己也來發願,憑此願力,我們也能“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這道場就是我們成佛的法菩提場。隋炀帝時,定寺院一律叫道場;講經的地方、參禅的地方都叫道場。“菩提”就是覺悟,就是證悟大道的意思。希望我們有一天,都能“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這一次的佛學講座,講到今天剛好圓滿。有勞各位擁護道場,參加聽講。祝福各位法喜充滿!菩提道成。謝謝各位!

  新修華嚴經疏鈔序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我華藏教主毗盧遮那如來,成等正覺之後,于二七日中,爲諸菩薩大衆,所開示之微妙聖典。其內容所闡發者,總爲衆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之不二法門。怎奈衆生障深慧淺,懵然不覺,小根二乘,亦難領悟,所謂雖同處寂場,實無異隔世。有眼不識遮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致使無上法寶、至聖綸音,隱沒不彰者垂七百年。迨至龍樹菩薩興,始從龍宮誦出,有覺賢上士者,聞悉大法轉世,爰乃策杖西征,于遮拘盤國,求得梵本歸。因朝野志士,缁素名流,協力資助,遂于揚州謝司空寺,譯梵爲華,得經六十卷。二祖雲華和尚,作《搜玄記》,以疏其義。及至唐代,叁祖法賢首國師,嘗感大經不全;武後發心,遣使于阗,求得完本。並得實叉難陀尊者,偕來移譯,得經八十卷。喜文義之已周,藏公乃爲作《疏》,以爲注釋,惜未完成滅。迨四祖清涼國師應世,乃發心爲新經作《疏》,以釋經文,並作《隨疏演義鈔》百卷,用解《疏》義。學者至是,方喜欲遊華藏,得其津梁矣。然曆時未幾,即遭世亂,致《疏鈔》寶典,流落異邦,數十百年,方始隨還。有宋晉水法師,特發大心,錄《疏》以注經;經有妙明比丘,會《鈔》入《疏》,方便學人。但因秉筆既殊其人,而著眼亦難一其義,以致文詞標列,前後失序,章段編置、疏密亦參差而有出入。良以人地既非一輩,時間又隔多年,自難一其意旨,而順其文墨焉。至民國初年,抗戰期間,有徐蔚如居士者,弘揚大經,仰慕《疏鈔》,努力研習,會校諸本,覺其內容,頗有異同;因知現行之《疏鈔》,已非清涼之原作矣。蔚公長者,列舉其失,大有二:即“厘會之不當,刪節之不完”;另有“科判之倒回,斷接之不齊”。諸如此敝,實難列舉。目睹先祖佳構,遭此竄亂,萦懷胸際,難以輕釋。乃與蔣竹莊、李圓淨、黃幼希等諸居士謀,決定發願重治。並征集同願,組成“華嚴疏鈔編印會”,廣募時賢,共襄勝舉。並禮請華嚴座主,應慈長老,出任導師,期其必成也。經諸大德,協力同心,經數年之艱辛奮鬥,終成今日吾人捧讀之《華嚴疏鈔會本》矣。是誠四祖心血,重光于世之莫大因緣也。(注:引號用句,錄自持松上師《疏鈔會本序》)

  會本之出,美則美矣,然猶未盡善焉。曾聞先師祖南公,慨歎《華嚴疏鈔會本》之難讀。(一)于習講大經之後,參考《疏鈔會本》,亦嘗苦其頭緒紛繁,難究其極。乃時興重修之念。尤其此一《華嚴疏鈔》,實乃當今修學華嚴大經者之唯一參考書,其難讀如此,諒必堵塞不少志願修學大經者之壯志也。思之,重思之。以爲欲解此一缺失,唯有出之重會本之一途。此志既決,乃于年前提出有關計劃,商諸蓮社住持賢度法師,得其滿心贊同,遂延聘知識大德,以負其專責。幸得高明道、許洋主兩位教授,發心成就。並由賢度住持,征召華嚴專宗學院第叁屆研究所畢業生,釋心觀、釋修德、釋自莊、釋體成、釋慧學、釋體信等諸仁者,組成“新修華嚴經疏鈔整編會”,參與工作,助成其事。開始先行修訂華嚴疏鈔,經兩年余之集體審閱,並加新式標點符號,分章分段,搜查引文出處,編定索引、目錄等工作,務求其翔實。茲已接近完成,准備出版。主事者,以爲此一修訂工程,無限艱難。出版流通,不可無序,介紹重新修訂之經過。余忝爲主修,責無旁貸,乃簡述修訂始末如上。或有未盡善處,尚祈讀者大德,不吝指教!是爲序。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西元一九九八)六月四日于華嚴蓮社退居寮

  印海法師譯日人龜川教信著華嚴學序

  華嚴經這部經,它昏全名應該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一部比較大部頭的經。不過,並不因爲它的部頭大,人們就不去讀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經當中流傳最廣、最爲大衆所喜愛讀誦的一部經。

  在我國流傳的華嚴經,它的全名應該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一部比較大部頭的經。不過,並不因爲它的部頭大,人們就不去讀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經當中流傳最廣、最爲大衆所喜愛讀誦的一部經。

  在我國流傳的華嚴經,計有叁種譯本。一是晉朝佛陀跋陀羅尊者譯的六十華嚴,習慣上稱它爲晉經,或舊經。二是唐武則實叉難陀法師所譯的八十華嚴,一般人稱它爲新經。叁是唐德宗朝般若叁藏所譯的四十華嚴,這是入法界品的廣譯本。在這叁種版本當中,最爲人們所愛研讀的,當推被稱爲新經的八十卷的華嚴經。

  在這叁種華嚴經的注疏資料方面,六十華嚴有至相尊者的華嚴經搜玄記,亦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或單稱之爲華嚴經略疏。另有華嚴孔目章、華嚴十玄門、五十要問答等。法藏賢首國師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探玄記(單稱爲探玄記),以及華嚴五教章、華嚴金師子章、華嚴旨歸、華嚴八會綱目、遊心法界記、妄盡還源觀等。八十華嚴有澄觀清涼國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及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華嚴經懸談、華嚴經七處九會頌、華嚴策略等。四十華嚴有清涼國師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圭峰宗密大師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鈔、華嚴原人論。他若杜順和尚的華嚴法界觀、五教止觀二書,則爲闡則華嚴觀行之寶典,亦爲華嚴創宗要籍。

  至于宋朝師會的華嚴一乘教義章分科、複古記、焚薪記,觀複的華嚴一乘教義章折薪記,道亭的華嚴一乘教義章折薪記,道亭的華嚴一乘教義章義苑疏,本嵩的注華嚴法界觀門頌,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叁十門頌,淨源的華嚴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戒環的華嚴經綱要,明朝彭際清的華嚴念佛叁昧論,清朝續法的華嚴賢首五教儀、科注、斷證、開蒙,通理的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民國霭亭的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等,皆有功于研讀華嚴大經的重要參考書籍。

  華嚴經的産生過程是,毗盧遮那佛在七個地方分九次集會,把它宣說出來的。第一次集會是在摩竭提國阿蘭惹法菩提場,所說的內容是毗盧遮那如來的依正莊嚴因果法門,旨在勸誘衆生,對人人本具的佛果功德莊嚴建立信心。有世主妙嚴品等十一卷經,清涼大疏稱此爲舉果勸樂生信分。第二次集會在普光明殿,所說爲十信法門,提示修行信心的方法,要衆生遵以建立十種淨信,作爲入佛之基礎。有如來名號品等六品四卷經文。第叁次集會是在忉利天宮,所說爲十住法門,提示衆生發心修行梵行,並究明佛陀正法。有忉利天宮品等六品叁卷經文。第四會在夜摩天宮,所說爲十行法門,要衆生依所信佛法力行實踐。有升夜摩天宮品等四品叁卷經文。第五會在兜率天宮,所說爲十回向法門,指示衆生于自利之外應發心利他。有升兜率天宮品等叁品十二卷經文。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所說爲十地法門(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屬賢人位,此十地爲聖人位。因此,十地菩薩已能親證法性而得法身。聖賢有隔,所以越過化樂天宮而直登他化。)示菩薩以十度方便,以直超極果。有十地一品六卷經文。第七次集會再到普光明殿,所說爲妙覺因圓果滿法門。有十定品等十一品十叁卷經文。于中前六品說因圓,後五品說果滿。又十定品至菩薩住處品爲等覺法,佛不思議法品至隨好…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