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P21

  ..续本文上一页的财物的纠纷、感情的纠葛,尤其是谋财害命等重大的冤业,感报最强烈。这些冤业一天不消除,我们在菩萨道上,就一天没法成功,它会障碍我们修道。譬如今天我们本来要去听讲佛经,突然之间有了事情发生,来障碍我们听经。其它事业发展上,学业完成上的障碍,也常会因冤业造成障碍。碰到冤业,我们要赶快忏悔,把冤业解除掉,什么理想事功,皆能顺利完成。因此,我们如想平平稳稳走向修学成功的路程。以上二点很重要!第一把心里上的罪垢消除,第二把多生冤业解除,使内心清净。然后第三,再发愿:“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的福德和智慧。”以这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共同畅游于华藏庄严海,共同进入到菩提大道场去”。圆满功德。成就佛果!

  当然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也是有修福德、智慧的,如果没有的话,这个世界国土里,根本就不会有佛法存在。那我们今生也听不到佛法呀!这是肯定的。今天能够来听经、拜佛,主客观环境,都是有福慧的,那怕是一点福德善根,都会发生这种作用的。从前佛在世时,有一农夫到灵山求佛度他出家,佛就叫他两位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去观察那人善根如何,可否出家?这二位大弟子一观察之后,说道:“回禀世尊,此人无善根,不能出家。”佛陀感到奇怪,既然他无善根,怎会跑来找我要求出家呢?原来罗汉只能观到五百世的事,五百世以前的事就观不到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再亲自观察,原来此人在五百以前,念过一声“南无佛”,这一声佛号,成了他得度的善根因缘,因此他还是会修行得道的。所以无量劫以来的福德智慧,不管是那一世修的,既然修了,生生世世都不会消失掉的,智慧会跟随你,福德也会跟随你。所以我们把它修集起来,修集起来以后做什么用呢?“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啊!这两句话,也是华严圆教的修行成就,所谓:“一人修行,即一切人修行,一人成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有缘念了华严经,我们的功德迟早都会圆满的,只要提心种子种下去了,就有成功的希望。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学佛最难是初发心,发了心,就同成佛一样了。所以经上说:“发心毕竟二不二,如是二心初心难”。今天我们有缘共同来研究、学习,守遂禅师这篇发愿文,自己也来发愿,凭此愿力,我们也能“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这道场就是我们成佛的法菩提场。隋炀帝时,定寺院一律叫道场;讲经的地方、参禅的地方都叫道场。“菩提”就是觉悟,就是证悟大道的意思。希望我们有一天,都能“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这一次的佛学讲座,讲到今天刚好圆满。有劳各位拥护道场,参加听讲。祝福各位法喜充满!菩提道成。谢谢各位!

  新修华严经疏钞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我华藏教主毗卢遮那如来,成等正觉之后,于二七日中,为诸菩萨大众,所开示之微妙圣典。其内容所阐发者,总为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之不二法门。怎奈众生障深慧浅,懵然不觉,小根二乘,亦难领悟,所谓虽同处寂场,实无异隔世。有眼不识遮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致使无上法宝、至圣纶音,隐没不彰者垂七百年。迨至龙树菩萨兴,始从龙宫诵出,有觉贤上士者,闻悉大法转世,爰乃策杖西征,于遮拘盘国,求得梵本归。因朝野志士,缁素名流,协力资助,遂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为华,得经六十卷。二祖云华和尚,作《搜玄记》,以疏其义。及至唐代,三祖法贤首国师,尝感大经不全;武后发心,遣使于阗,求得完本。并得实叉难陀尊者,偕来移译,得经八十卷。喜文义之已周,藏公乃为作《疏》,以为注释,惜未完成灭。迨四祖清凉国师应世,乃发心为新经作《疏》,以释经文,并作《随疏演义钞》百卷,用解《疏》义。学者至是,方喜欲游华藏,得其津梁矣。然历时未几,即遭世乱,致《疏钞》宝典,流落异邦,数十百年,方始随还。有宋晋水法师,特发大心,录《疏》以注经;经有妙明比丘,会《钞》入《疏》,方便学人。但因秉笔既殊其人,而著眼亦难一其义,以致文词标列,前后失序,章段编置、疏密亦参差而有出入。良以人地既非一辈,时间又隔多年,自难一其意旨,而顺其文墨焉。至民国初年,抗战期间,有徐蔚如居士者,弘扬大经,仰慕《疏钞》,努力研习,会校诸本,觉其内容,颇有异同;因知现行之《疏钞》,已非清凉之原作矣。蔚公长者,列举其失,大有二:即“厘会之不当,删节之不完”;另有“科判之倒回,断接之不齐”。诸如此敝,实难列举。目睹先祖佳构,遭此窜乱,萦怀胸际,难以轻释。乃与蒋竹庄、李圆净、黄幼希等诸居士谋,决定发愿重治。并征集同愿,组成“华严疏钞编印会”,广募时贤,共襄胜举。并礼请华严座主,应慈长老,出任导师,期其必成也。经诸大德,协力同心,经数年之艰辛奋斗,终成今日吾人捧读之《华严疏钞会本》矣。是诚四祖心血,重光于世之莫大因缘也。(注:引号用句,录自持松上师《疏钞会本序》)

  会本之出,美则美矣,然犹未尽善焉。曾闻先师祖南公,慨叹《华严疏钞会本》之难读。(一)于习讲大经之后,参考《疏钞会本》,亦尝苦其头绪纷繁,难究其极。乃时兴重修之念。尤其此一《华严疏钞》,实乃当今修学华严大经者之唯一参考书,其难读如此,谅必堵塞不少志愿修学大经者之壮志也。思之,重思之。以为欲解此一缺失,唯有出之重会本之一途。此志既决,乃于年前提出有关计划,商诸莲社住持贤度法师,得其满心赞同,遂延聘知识大德,以负其专责。幸得高明道、许洋主两位教授,发心成就。并由贤度住持,征召华严专宗学院第三届研究所毕业生,释心观、释修德、释自庄、释体成、释慧学、释体信等诸仁者,组成“新修华严经疏钞整编会”,参与工作,助成其事。开始先行修订华严疏钞,经两年余之集体审阅,并加新式标点符号,分章分段,搜查引文出处,编定索引、目录等工作,务求其翔实。兹已接近完成,准备出版。主事者,以为此一修订工程,无限艰难。出版流通,不可无序,介绍重新修订之经过。余忝为主修,责无旁贷,乃简述修订始末如上。或有未尽善处,尚祈读者大德,不吝指教!是为序。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西元一九九八)六月四日于华严莲社退居寮

  印海法师译日人龟川教信著华严学序

  华严经这部经,它昏全名应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一部比较大部头的经。不过,并不因为它的部头大,人们就不去读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经当中流传最广、最为大众所喜爱读诵的一部经。

  在我国流传的华严经,它的全名应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一部比较大部头的经。不过,并不因为它的部头大,人们就不去读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经当中流传最广、最为大众所喜爱读诵的一部经。

  在我国流传的华严经,计有三种译本。一是晋朝佛陀跋陀罗尊者译的六十华严,习惯上称它为晋经,或旧经。二是唐武则实叉难陀法师所译的八十华严,一般人称它为新经。三是唐德宗朝般若三藏所译的四十华严,这是入法界品的广译本。在这三种版本当中,最为人们所爱研读的,当推被称为新经的八十卷的华严经。

  在这三种华严经的注疏资料方面,六十华严有至相尊者的华严经搜玄记,亦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或单称之为华严经略疏。另有华严孔目章、华严十玄门、五十要问答等。法藏贤首国师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单称为探玄记),以及华严五教章、华严金师子章、华严旨归、华严八会纲目、游心法界记、妄尽还源观等。八十华严有澄观清凉国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及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经悬谈、华严经七处九会颂、华严策略等。四十华严有清凉国师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圭峰宗密大师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钞、华严原人论。他若杜顺和尚的华严法界观、五教止观二书,则为阐则华严观行之宝典,亦为华严创宗要籍。

  至于宋朝师会的华严一乘教义章分科、复古记、焚薪记,观复的华严一乘教义章折薪记,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折薪记,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义苑疏,本嵩的注华严法界观门颂,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净源的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戒环的华严经纲要,明朝彭际清的华严念佛三昧论,清朝续法的华严贤首五教仪、科注、断证、开蒙,通理的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民国霭亭的华严一乘教义章集解等,皆有功于研读华严大经的重要参考书籍。

  华严经的产生过程是,毗卢遮那佛在七个地方分九次集会,把它宣说出来的。第一次集会是在摩竭提国阿兰惹法菩提场,所说的内容是毗卢遮那如来的依正庄严因果法门,旨在劝诱众生,对人人本具的佛果功德庄严建立信心。有世主妙严品等十一卷经,清凉大疏称此为举果劝乐生信分。第二次集会在普光明殿,所说为十信法门,提示修行信心的方法,要众生遵以建立十种净信,作为入佛之基础。有如来名号品等六品四卷经文。第三次集会是在忉利天宫,所说为十住法门,提示众生发心修行梵行,并究明佛陀正法。有忉利天宫品等六品三卷经文。第四会在夜摩天宫,所说为十行法门,要众生依所信佛法力行实践。有升夜摩天宫品等四品三卷经文。第五会在兜率天宫,所说为十回向法门,指示众生于自利之外应发心利他。有升兜率天宫品等三品十二卷经文。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所说为十地法门(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属贤人位,此十地为圣人位。因此,十地菩萨已能亲证法性而得法身。圣贤有隔,所以越过化乐天宫而直登他化。)示菩萨以十度方便,以直超极果。有十地一品六卷经文。第七次集会再到普光明殿,所说为妙觉因圆果满法门。有十定品等十一品十三卷经文。于中前六品说因圆,后五品说果满。又十定品至菩萨住处品为等觉法,佛不思议法品至随好…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