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到相当的证悟。普贤菩萨更以十大愿王,鼓励他完成福德门的实修,乃是到达佛果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菩提道上,进修当中,要能常蒙善知识的开导、鼓励和摄受,道业才能精进不懈。“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亲近二字,“亲”者亲敬,“近”者是依附,是侍从的意思。我们去投奔老师,希望老师能接纳我、摄受我,把我当一个弟子来教导我。华藏世界包括的范围很广,所有十方佛刹微尘数的世界都在内,所有华藏世界的圣贤,我都希望他能接纳我,教导我。“圣”就是证了圣道真理的菩萨,“贤”就是修学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学人,都是贤人。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是圣人。遇到善知识、圣贤学者,给我们指引、开示,我们就能像善财童子一般,在一生当中完成学佛大事,所以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这是希望华藏世界的诸位善知识、圣贤、菩萨、诸佛。都能够慈悲摄受我们,接纳我们,教化我们。“摄受”是摄化,接纳的意思。就是希望华藏世界诸位圣贤,能够以大慈悲心来安定我们学佛的心,来扫除我们学佛道上的一切障碍。诸佛菩萨度化众生,大都是以大慈大悲之心来接引的。但有时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善知识也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与以调御,甚至给与折伏。

  “如经所说,愿悉证明”,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接引众生、摄受众生的事迹,在经典中随处可见。这些事例,现在也希望能运用到我们身上来。就是诚恳的希望诸佛菩萨,也能如经上所记载的那样慈悲方便,来摄化我们、教导我们。“愿如善财菩萨”,这是指出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摄化众生的实际成就例子。佛法不尚空谈,而是有事、有理、有修、有证的。善财童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主角。华严经第四分入法界品说:当教主毗卢遮那佛世尊,在普光明殿说完离世间品,把所有修学佛法的课程、进度,介绍完毕以后,佛的上首大弟子文殊师利菩萨,率领六千比丘,辞别世尊,走出菩提场,走向人间,到达福城东际的一座大塔庙前面,展开弘法工作。听众当中有福城中颇具名望的长者、居士、善信男女、社会大众,还有五百童子,其中有一位童子名叫善财。此童子所以得名善财,是因他出生时,家中突然涌出各种珍宝财物,父母亲请相师来占相,相师说:“此儿有大福报”。故为之取名善财。有大福报是因,财物忽然涌现是果,这是因果感招。

  善财童子听完文殊师利菩萨弘法以后,心生无限喜悦,对佛法钦慕之心到达沸点。弘法大会虽已完毕,他犹依恋在场不肯离去。文殊师利菩萨看眼里,知此大童子有大善根,故思摄受他、开导他,使其发菩提心,修学佛法。鼓励他去访诸善知识,为学佛之方便。善财童子尊嘱走向南方,经过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最后参访弥勒菩萨,进入弥勒楼阁。弥勒楼阁代表佛法中心,善财至此,已然悟入法界。弥勒菩萨要他再回去拜访文殊菩萨,请示法要。文殊菩萨不等童子回去,立即伸出右手,经一百一十城,摸著善财童子的头顶而开示他说:“你现在已经圆满了智慧门,但是福德门还需进修,你再去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会告诉你,如何再行圆修福德。”所以后面有普贤十大愿王的开示。我们现在流行的华严经有八十卷,最后翻译过来的一部华严经是四十卷,实际它就是入法界品的广译。我们现在读的普贤行愿品,就是四十卷华严经的最后一品。

  第二位指出的大善知识,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善财童子的老师,也是三世诸佛的老师。文殊师利菩萨是位古佛,他的智慧很高,在过去世曾经成过了三次佛。他与观世音菩萨都是早就成了佛的古德,但为了度众生,不惜辛苦,再现菩萨身,到娑婆世界来。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愿,故结合成毗卢遮那佛的左右胁士。

  第三位大善知识是弥勒佛,人称欢喜佛,他常以笑脸迎人。他最初学佛,是跟一位“慈氏如来”参学的。慈氏如来传授他的是“慈心三昧”,所以后来他也以慈氏为号,印度梵文叫梅呾丽耶、阿逸多,中国话叫“慈无能胜”。弥勒佛原来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发心修学佛法的,但因释迦牟尼佛比较认真精进,所以释迦牟尼佛较弥勒佛提前九十一劫成佛,这是因弥勒佛是修“慈行三昧”,到处去与人结缘的缘故。法华经上说他“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也就是说他不用功、贪玩,则是形容过火了。实际上他也是很精进的,只是他以慈悲心肠来摄世度生,所以后来他也在释迦佛法中,助扬法化,乃蒙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下生经说:“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要来娑婆世界成佛。”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继释牟尼佛后的第一位候补佛了。弥勒菩萨曾在中国浙江奉化地方显化过,是以一位非常肥胖的和尚示相,经常背一布袋,把别人布施他的钱放入口袋,但从未见他打开布袋取钱用过,也没人知道他钱用在那儿。那为什么知道他是弥勒佛来化现的呢?他临入灭时,说了四句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度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是有关弥勒菩萨的一些故事。

  前面说过:文殊师利菩萨,也是古佛再来,在我们人间,他也曾现过身。现在把菩萨在我国现身的另一故事说一说。在华严经的感应故事上说:有两位外国比丘,来我国朝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萨的道场),这两位比丘因路不熟,到晚上又迷途了。正担心时,发现山边有一位比丘尼,坐在绳床上打坐,两位比丘趋前请求借住休息,比丘尼以男女不便相处,拒之。但他又指示两位比丘,往前行五里多路,那边有一山洞,有比丘在那儿修行,可以挂单。于是两位外国比丘,依言前往,突然发现路途明亮,并顺利找到山洞。回头忽然看到该比丘尼,正在读诵华严经,口中放出祥光,照耀山间路面,甚为明亮。两位外国比丘感其慈悲帮助,次日趋谢,失其所在。因想那一定是文殊师利菩萨度人的化身无疑。菩萨现化身度众生的故事,是很多的。传载华严初祖法顺和尚,亦文殊化身。可参阅华严五祖传记。以下再介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他代表大行、大愿,在中国化现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这事迹在宋朝范成大的著作中有记载。普贤菩萨在峨眉山上,有三千徒众与他共修。据说他曾化身为一比丘,在四川乐山三江会流的地方,开凿山岩,塑一大佛,取其废土石,以填江中漩湍,拯救过往的大小船只,免于倾覆。那尊大佛就是世界有名的乐山大佛。

  再来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了,那时佛号叫“正法明佛”。他的学佛老师,佛号“观世音”如来,老师传授他“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法门。简称“大悲咒”。菩萨以大悲咒度了很多众生,救了很多人的危险、苦难,所以大家都知道,大悲咒是很神奇而灵验的。观世音菩萨得了这法门以后,也发大愿说:“如果有人念了大悲咒,一切所求不能果遂者,即不成佛。”就如同阿弥陀佛所说:“念了我的名号者,若不能生极乐世界,我即不成佛。”是一样的意思。观音菩萨行化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他的慈悲、灵感,故事很多。读过观世音普门品的,都很熟悉。他随时以三十二种应化身,来度化众生。观心萻菩萨有求化必应的伟大神力,感人甚深。这种慈悲精神,也是我们修学佛法者修学的对象。

  再来就是要介绍毗卢遮那佛,华严经上曾详示过毗卢遮那佛的学佛经过。在〈如来出现品〉说:佛当初是位王子,后来先后到到三尊佛开示摄化,成为天王,再由天王进修成佛果。毗卢遮那佛也就是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法身佛。释迦牟尼佛当初学佛的过程,我们都在佛传里读过了。至于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今生才成佛的,在华严经上说,他在多少劫数以前就已经成佛了,所以他也是古佛再来的。守遂禅师要发愿学习圣贤,就举出经上主要的几尊佛、菩萨,来做为他学习的对象。以上是第四段“愿学圣贤”。

  III、总回向文──代流通分。文曰:

  “以此称经功德,以此发愿功德,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解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冤业;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福智。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

  守遂禅师最后发愿,希望凭此称经功德、发愿功德,把自己及尽法界、尽虚空界的众生,所有无始以来的无量罪垢消除掉,把无量冤业解除掉,把他所有的无量福德、智慧,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也能与他一般地修学佛法,完成佛果。

  称经功德,就是第一小段的礼赞大经。供养、发愿、就是第二段,第三、正显愿文,第四段的愿学圣贤,第五段的回向功德。也就是把称经功德、发愿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来共同完成消罪垢、解冤业、集福智等三件大事。“四恩三有”是学佛者的报恩思想,四恩是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释迦教主恩。但新译的经书,则所列四恩,也有为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的。“三有”就是三界众生,为什么三界众生叫“有”呢?“有”就是有后面的生死。因为众生在未证罗汉果以前,未能了生死。“三有”代表一切众生,“四恩”代表有恩于我们的人及机构。也就是把我们所修行成就的功德,回向与一切于我们有恩的人,和其他一切法界众生等共享。因为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无佛道可成。因为没有众生,修行布施等功德,就没有对象,功德也没地方去做。所以众生对我们是有恩的,给与“四恩三有”做什么呢?第一: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无始以来,众生因一念不觉,无明蒙蔽而起惑造业,起诸烦恼恼,造诸恶业,轮转生死!今天有了佛法的指导,所以希望把这内心的罪垢消除,使内心趋向光明。第二是要解除冤业;因为冤业是最可怕的障碍,不消除,修道是不能顺利进行的。什么是冤业呢?就是前世或今生,所有与他人所结…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