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深入华严经以自求了解,并要常常发心为他人宣说华严经的义理,这就是修学华严大法的菩萨们,要修行的菩萨道。菩萨道的整个内容,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这两件大事。我们华严学人,要能发愿切实做到,菩萨道方能完成。
(3)正显愿文
文曰
“伏愿弟子,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眼中常见,如是经典;耳中常闻,如是经典;口中常诵,如是经典;手中常书,如是经典;心中常悟,如是经典”。
以上这段文字很简单,也很好懂。“如是经典”就是指上面所提到过的“七处九会”佛菩萨所说,菩萨弟子所集结的大华严经。我们发愿修学大华严经法门,希望耳中能常听闻到华严经的名字和内容;口中也有机会能常读诵到大华严经;手中也能常有机会书写到大华严经,以广流通(这是因为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所以经书流通推广,都要靠动手书写)。心中要能常常体悟到大华严经的道理。这里一共有五个愿望。希望能在我身肢体五处,虔诚切实地做好修学、弘扬华严法门。“伏愿弟子”,这是守遂禅师,很诚恳地在佛菩萨面前乞求发愿,希望“生生世世”都能修学到大华严经。因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嘛!所以说“生生世世”。我们修学佛法,最低的希望是不要失去人身,佛陀告诉我们说:“人生难得而易失”。所以要多做功德,深种善根以确保人身不失。佛陀还曾说过一个比方,人类众生失去人身的机会太多,好似全大地的泥土那么多;而轮回转世,再得人身的机会,则少得可怜,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那么一点点的少。地球上的泥土和指甲上的泥土,差别有多大呢?那么要如何才能保持人身不失呢?佛陀说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以后,就知道能够修善业、断烦恼。第二、要修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大妄语就是没有修行而装模作样,自称本身是某某宗的某某现代佛等,骗人去供养他,说这种大妄语的人,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堕落地狱。“生生世世”是指时间,“在在处处”是指空间,到那里都修行,连出外旅行都带上佛经、佛像,不忘修行。这样就能保持道行不失,就能保持道业增长,让我们很顺利地一步一步向前修去,直到达到成佛的目的为止。像这样“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的修行华严经的人有没有呢?有的!我们华严宗的二祖智俨和尚,又叫至相尊者,这位祖师是隋朝开皇年代的人。他在初祖法顺和尚座下剃度之后,就在放大藏经的柜子内,去选择他要读的经典。他毫无目的的去摸柜子中的经书,在没有预设立场的选择,没有用意的情况下,他抓到了大华严经。智俨和尚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根本*轮。他知道这种机遇,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他内心十分感谢佛祖的慈悲,也了解到一定“生生世世”发愿,才有这种机遇。因此他下定决心修学华严经,礼拜初祖杜顺和尚为师。他老师听到说他在经柜中摸到大华严经,也为他高兴地说:“你一定是生生世世看过华严经,才能有这种机会。因此年轻人,你们既能有机会修学,不要错过,要好好的学习啊!”智俨和尚在老师鼓励赞许之下,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大华严经。不久他又遇到一位外国和尚,对智俨和尚说:“你要想得到华严经的奥义,首先要注意华严经中的〈十地品〉,〈十地品〉中的六相法门,能把六相法门弄明白了,那你就可以悟知华严经的大意了。”所以智俨和尚得到这份指示后,对十地品特别发心学习。结果,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就把十地品的六相义搞通了。后来他写了一部《华严经搜玄记》,解释华严经。还有《华严经十玄门》等著作。华严宗虽然是是初祖法顺和尚开创的,但智俨和尚的著作贡献很大,故被后人尊为“华严二祖”。他为什么做到这样成功的呢?就是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常见到华严经的结果。三祖贤首国师,曾参与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原来东晋时代从天竺传来的华严经,只有六十卷,经文不完全,因为梵文只来了三万六千偈,与原来十万偈相差相多。贤首国师受邀到宫中讲华严经,把经文不全的情形,告知当时武则天女皇。后经武则天女皇多方探访,听说于阗国王珍藏有全部华严烃,乃遗使者往求请。于阗国是一个小国家,其王闻大唐国王要请经,那敢怠慢,赶紧把全部梵文华严经准备好交付来使,并介绍了国内一位饱学法师,随大经来中国帮忙翻译。这位法师就是实叉难陀尊者。大经来后,武则天女皇安排在洛阳行宫中的佛授记寺里,进行翻译工作。当译经开始时,有一瑞相。就是洛阳地区,本已久旱不雨。开始译经的当天,忽然天降甘霖,武则天女皇也感到非常高兴,说这是大乘法宝带来的瑞相。译经完成后,贤首国师受邀讲华严经。在贤首国师开讲时,大地感得震动。地动与地震似乎不同,地震会带来灾害,地动则是一种祥瑞之兆,这是八十华严翻译时的一些传说。三祖一生讲过三十多次华严大经,这是“口中常诵,如是经典”的代表。至于“手中常书,如是经典”,什么人手中常常书写华严经最多呢?那就是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清凉国师。清凉国师生就异相,身高九尺四寸,双手垂下过膝,两耳垂直,口中有四十颗牙齿,眼睛夜里可以发光,晚上看书不用点灯。据说清朝乾隆时,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这位大学者,眼睛夜里也可发光。清凉国师是浙江会稽人,脑筋非常好,据说一天可念一万多字的书,而且可以一目七行。他十一岁出家,先学参禅。后来到五台山去学华严经,一方面写华严经经文,一方面写华严经大疏钞。他华严经注解写得最多了。“疏”是解释经文,“钞”是解释“疏”的。清凉国师一共写了《华严大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有九十卷,合计一百五十卷,把华严经的义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可算是写华严经最多的人了。他并受到皇帝非常的崇敬,特封他为“全国大僧统清凉国师”。四祖清凉国师活到一百零二岁,一生历经九朝,有七个皇帝拜他为国师,所谓:“身历九朝,而为七帝门师”。临圆寂时,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六待遣言,其中有两句名言说:“当我在时,你们什么事都依赖我,现在我走了,你们要自立了。”原文是:“大明难破长夜之昏,慈母难顾身后之子。”清凉国师堪称是“手中常书如是经典”的代表了。至于“心中常悟如是经典”的代表,要推华严宗的第一代祖师。初祖德号法顺,因为他俗姓杜,所以习惯上大家称他杜顺和尚。杜顺祖师最初是学禅的,而且很有成就,后来转诵华严大经,为什么说他悟华严经为第一呢?他念华严经后,写出了第一部著作,叫《华严法界三观》和《华严五教观门》。就是把华严经的义理悟通了,才能写出这两部不朽的著作,是华严宗开宗立教的基础。有人说他是文殊菩萨来转世,所以说到“心中常悟,如是经典”,要以初祖杜顺和尚为榜样了。杜顺和尚有很多神迹的故事,这在《高僧传》里有记载著。
华严五祖叫宗密禅师,他本来是一位禅功很深的大禅师。后来读到清凉国师的《华严疏钞》,由于宗密禅师原本是一贡生,学问很好,儒学根基深厚,饱读经书。后来进京赴考时,遇到道圆禅师说法,遂出家习禅。以后读到清凉国师的《疏钞》后,十分佩服,认为华严理论之高,没有第二,因此想拜清凉国师为师父,自己写信毛遂自荐。清凉国师当时年纪也很大了,看到写信的人很诚恳地想拜他为师,非常高兴,就写信要他进京。见面之后,知其禅讲俱通,因对宗密禅师说:“将来与我同游华藏性海的,就是您了。”就因如此机缘,宗密禅师后来成为华严宗的五祖;他写了很多著作,主张“禅教合一”。过去参禅的人看不起讲经的人,讲经的人也看不起参禅的人。为什么呢?讲经的人说参禅的人不立文字嘛!专门喜欢说不话,而参禅的人又笑讲经的人是书呆子,两方互相批评,互不相容。五祖宗密主张,经是佛口讲出来的,而禅是佛心悟出来的,佛口与心不该有矛盾,而是互相调和,因此主张禅教合一,遂写了一部《禅源诸诠集》一百三十卷,可惜全书已佚,只留下一篇序文。这是华严宗的五代祖师,在此顺便提出介绍一下。
(4)愿学圣贤 文曰:
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如经所说。愿悉证明。愿如善财菩萨。愿如文殊师利菩萨。愿如弥勒菩萨。愿如普贤菩萨。愿如观世音菩萨。愿如毗卢遮那佛。
这是长行文章中第四小段,科文叫“愿学圣贤”。
华严经本是修学圣贤的大法,所谓成佛的法门,也叫做根本*轮。华严经八十卷,从头到尾,都在说明修学成佛的理论与层次,由凡夫说到佛果。必须有深厚的善根,广大的因缘,才能够遇到、读诵到、礼拜到,也才能听讲到。所以我们要发起一份稀有的虔诚心,跟随守遂禅师来发愿学习。大华严法门,是由过去许多诸佛、菩萨,演说弘扬出来的,也是诸佛菩萨成就佛道的一个轨迹。我们想在佛法学习中,从凡夫修到修果,必须学习前人的作法,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愿生生世世”,就是发恒常心。因为学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要“生生世世”的学。“在在处处”的学,我们在凡夫位时,虽然在六道中轮回,但是若能依法修行,或者发愿往生净土,那不管是得人天果报,或声闻、缘觉的二乘果报,乃至转到任何一趣,只要不忘记这个大愿,记住这个大法,并且要依愿认真的修行。希望能“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如文殊师利菩萨,开导善财童子,进修华严大法时一样,他曾说过一句重要的话:“善知识,是成就佛道的第一因缘。”“善知识”是修学佛法有大成就的前辈,他对我们修学佛法有很大的助力。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访善知识,不要错失任何一个亲近善知识的机会。“华藏世界的一切圣贤”,那是指文殊菩萨介绍给善财童子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有机缘我们也要去参访的。参完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后,善财童子已经在理性的智慧法门,得…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