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P37

  ..續本文上一頁相布施叁生冤”!有相布施成了第叁生的冤家。

  布施也好,念佛也好,總而言之,既然我們發了心修學佛法,就要把這個心真正修行幹淨。把這上面的分別、執著、是非、人我徹底根除,那就很快得到解脫、往生淨土,覺悟無生也不成問題了。今天講到這裏,唱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六日 星期叁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的是五種觀心的法門。昨天我們講到修行,要能除去執著、妄想、分別,以求一路順風地達到修行的目的。可是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妄心從無始來一念不覺,就開始動。所有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地跟著我們。所以要想憑一點短暫的修行功夫,來除掉心上的分別、執著、妄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佛陀在世的時候,首先提示基本的修行方法給我們。譬如說,現在的人開始修行,都講究參禅,想要明心見性,或者是念佛,想往生西方。但是往往修的人多,證悟、往往的人少。原因就在于太過躐等,不能夠按部就班地用功。

  佛陀教我們從基礎做起、按部就班的用功方法,就是五種觀心的法門,就是“五停心觀”,即多貪衆生修不淨觀,多嗔衆生修慈悲觀,多癡衆生修因緣觀,多散衆生修數息觀,多障衆生修念佛觀。我們自己不妨來考驗、檢查一下,我們自己心理上的毛病。在這五種心理缺點當中,那一類型的煩惱偏多呢?譬如說:我們是貪心大呢?還是嗔心大呢?……貪心包括對五欲境界的強力追求。五欲境界,就是財、色、名、食、睡。有幾個人看到鈔票,不想要抓呢?有幾個人看到年輕的男女,心不生起愛變的呢?又有幾個人不想有好的名譽,想來表揚自己?有幾個人不想吃好的飲食,睡好的房間、床鋪,圖舒服的享受呢?這些五欲在我們心理上是修行的障礙,我們應該排除它。如何排除它呢?我們自己先來考驗自己一下!

  第一、多貪衆生不淨觀:我們看我這個身,對五欲的追求,只不過是讓我的身體得到某一種程度的滿度。再看看這個身體,值不值得我們來爲它那麼操心,甚至爲它造罪?昨天我們也講過,身體的形成只不過是四大、五蘊的假合體。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不實在、不可靠的東西。它本身是非常汙穢、混濁的,並時時流出惡臭的排泄物。所以無量壽經上說:我們人,追查來源,最初就是父精、母血,是種子不淨。長大了以後,我們所吸收的飲食在肚子裏面就變成糞便,臭穢不堪。再說,我們身體會排泄許多汗水。幾天不洗澡的話,就臭不可聞了。所以這一堆血肉,假定一口氣不來了,像夏天天氣熱,不要一天,就會發臭。這樣檢查以後,知道我們的身體是這麼一個沒有價值的東西,再想:是否值得拼命地爲它營謀,爲它起惑、造業?那是太不值得了,也太愚癡了!所以貪心太重,就要修不淨觀。

  常這麼想,常常注意這一方面,這就叫做“修觀”。要常常由根本上去了解我們身體的不淨。了解了這種青況之後,欲念自然就可以減少了;由減少就可以擺脫自我的貪心,可以漸漸地徹底排除它。不過這不是一天的功夫,而需要我們不斷地從這方面去想、去觀,才可以徹底把貪心除去。

  第二、多嗔衆生慈悲觀:嗔恨心多的衆生要修慈悲觀。嗔恨心的人,是受不了人家的語言批評或面色的侮辱。可是我們要以慈悲心原京那個君之于我的對方,不要起反抗心。主要是,要知道他那樣地侮辱我,目的何在。世間的人大部分都希望“揚己抑人”,把別人壓下去,我才能出頭。這種心理是個最愚癡的,也是最幼稚、最可憐的心理,所以我們不要與他計較。修道的人,把精神、氣力,都要用在道業上。那裏有這個閑功夫,去與人計較長短高低呢?我們可憐他、原諒他是愚癡無知的。慢慢地就不會爲一點小事跟人家計較,常常有原諒他人的心。佛陀說過:別人欺侮我們,如果不理他的話,則等于“逆風揚塵”。我們站在上風的地方。他所揚出去的灰塵不但坌汙不到我們,相反地,灰塵反會吹向他自己。這也是比喻一個人的愚蠢。又有人怨天不公,向天吐口水。他向天吐口水時,一定要把頭仰起來,口水才能吐向天上。結果,口水汙不到天,反掉到自己的臉上了。所以我們對外來的侮辱、打擊,要以這種心來承受。最後的結果呢,受損的是那個無理取鬧的人。假如你與他計較的話,那你就與他一樣愚癡,也一樣動了煩惱,一樣蒙受到精神,甚至于名譽、物質的損失。有人打官司,往往是因爲不能忍一時之氣。

  以前有一位在朝的大官,有個兒子留在家裏當家,家裏非常富有。鄰居人家是個窮人,窮人就常常想去占點有錢人家的便宜。因爲他們的土地是毗連的,所以窮人耕田的時候,常常有意無意地多耕一點土地到自己那邊去。這個富家的兒子看到,在心裏常常跟他過不去。但是這個窮人並不因爲他的抗議,而去除他的貪心。最後窮人要在他們土地交界處築一道牆,以爲兩家的疆界。築牆的時候,那牆基就打在那有錢人家的土地上。有錢人的兒子就放不下,當時又沒有警察來作公正的栽定,他就寫一封信請示他的父親,應該怎麼交涉。他父親給他一封回信,信中是一首詩:“萬裏投書只爲牆,讓他叁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由萬裏迢迢那麼遠的地方,你寄一封信來,只不迥是爲了一道牆。其實又何必去人家計較呢?他築牆占了一些地,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就讓他叁尺,我們還讓得起。何必那麼計較呢?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並吞六國,囊括天下,可以說是一個貪心到了極點的暴君。他所築的萬裏城還存在著,但他人呢?早已不在了。所以說,跟別人斤斤計斬,沒有意思,讓別人一點,也沒有關系。倒是當年秦始皇不惜勞民傷財,築下那座牆,想不到卻給大陸政府留下一筆財産。他們把外來觀光客帶到萬裏長城去參觀,可以賺到一筆可觀的外彙呢!而秦始皇當年所造的地下陵寢,猶如地上宮殿一樣,現在據說也被他們挖掘了,所收藏的珠寶,也被他們那些收藏家拿去賣了。裏面收藏著很多古物、古董,也變成了他們的資産。這些都是秦始皇當時連做萬都沒想到的事情。所以我們要能夠看破、放下,讓人一點,大家彼此處得和諧親善,人生也就顯得很有意義。所以說,多嗔衆生要修慈悲觀、發慈悲心。

  第叁、多癡衆生因緣觀:多愚癡的衆生要修因緣觀。愚癡的人,就是不明事理,不知因果;事理、道理,他也搞不清楚。這就要修佛法的因緣觀。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各種因緣、條件的組合而成。要讓他明白這個真理,所以我們徹底研究這個道理,多注意經典上的說明。或者有時候利用講開示的時間,向大家介紹。因緣生萬法這個道,是佛陀最有價值的一個創覺。其他的宗教是沒有這分財産的。他們到現在還在抱著那迷信的說法,說天地萬物全都是上帝造的。有思想、有知識的人,聽了以後,不覺得會好笑,說這是幼稚。我們佛教講一切的生活,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這一點我們超過一切的宗教,這是很科學的真理。所以我們以這個理論來對治衆生的愚癡,只怕不用心,不用思想、不用心去注意聽、注意看。什麼事情都可以學得會,只怕你不肯學習,那就一輩子也學不會,所以要去了解這個真理。因此愚癡心偏重的衆生,佛陀就他們修因緣觀。

  第四、多散衆生數息觀:多散亂的衆生要修數息觀。多散亂的衆生,就是心神不定,不論有事、無事,總是喜歡東奔西跑。這種人修道,是不易成功的。那麼要對治這種散動的毛病,要用什麼方法呢?佛陀教他們修數息觀。數息觀的修法,就是數我們的出入息。數呼就不數吸,數吸就不數呼;由一數到十,再由十倒數到一。這樣周而複始地數著呼吸,亂心系數而漸漸渠中,叫做數息觀。這個方法,因爲將心系在數息,所以散亂的心就會收回來。因此患有散亂心病的衆生,佛陀就教他們修數息觀,以對治之。

  第五、多障衆生念佛觀:障就是業障。業障多的衆生,生活多不自在,苦惱重重。這樣的衆生就要修念佛觀來對治之,因爲念佛可以消除業障。念佛、拜佛,是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說起業障,每個人都有,因爲我們從無始以來,沒有機緣接受佛法的真理。我們所作所爲,總以自我爲中心,損人利己,在所難免,以致罪過多而福德少,形成許多業障,使我們身心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接受了佛法真理以後,就要擴大我們的心胸,多忏悔、多念佛、多拜佛,一直到這惱人的業障消除了,才能順利地進入修道之路。要不然,往往剛開始進入佛門,就會發現到,不吃齋還好,吃了齋,毛病也多了;不念佛還好,念了佛,卻樣樣不順利。他不知道這是業障,反而說,他不適合修行。其實呢,那就是業障在作祟,那個業障讓你不能學佛。因爲多生多世的冤業、惡業,總是要報應的。當你糊塗的時候,它曉得你不會成功,它就不怕,所以不會來找你。你一發心修行,它就怕沒有機會來報複了。所以趁你發心修行的時候,就要來討回公道,討回宿債。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因此,念了佛以後,如果發生了病痛,或不如意,不但不要退心,而且還要更多精進,加強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給怨親債主,仗佛的力量,才能夠把宿債和業障消除,如此一來,就可以走上平坦的修行康壯大道。

  我們認真修行以上五種觀心的法門,就可以減輕心理上的執著、妄想、分別,也可以真實地邁向菩提道。但是修好了這五停心觀以後,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些叫做叁十七道品。這叁十七個科目,是我們修行必須知道的方法。其詳細的內容,在先師祖南公老人所著的“阿彌陀經講話”中有解釋,大家可以去翻看、參考。

  “四念處”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安住于四種道業上。要怎樣才能安住呢?有四種觀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淨,就是不淨觀。觀受是苦,就是我們的身體感受和心理感受,快樂的時候少,痛苦的時候少。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