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P37

  ..续本文上一页相布施三生冤”!有相布施成了第三生的冤家。

  布施也好,念佛也好,总而言之,既然我们发了心修学佛法,就要把这个心真正修行干净。把这上面的分别、执著、是非、人我彻底根除,那就很快得到解脱、往生净土,觉悟无生也不成问题了。今天讲到这里,唱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六日 星期三 下午二时

  各位大德!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绍的是五种观心的法门。昨天我们讲到修行,要能除去执著、妄想、分别,以求一路顺风地达到修行的目的。可是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妄心从无始来一念不觉,就开始动。所有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地跟著我们。所以要想凭一点短暂的修行功夫,来除掉心上的分别、执著、妄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佛陀在世的时候,首先提示基本的修行方法给我们。譬如说,现在的人开始修行,都讲究参禅,想要明心见性,或者是念佛,想往生西方。但是往往修的人多,证悟、往往的人少。原因就在于太过躐等,不能够按部就班地用功。

  佛陀教我们从基础做起、按部就班的用功方法,就是五种观心的法门,就是“五停心观”,即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嗔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多散众生修数息观,多障众生修念佛观。我们自己不妨来考验、检查一下,我们自己心理上的毛病。在这五种心理缺点当中,那一类型的烦恼偏多呢?譬如说:我们是贪心大呢?还是嗔心大呢?……贪心包括对五欲境界的强力追求。五欲境界,就是财、色、名、食、睡。有几个人看到钞票,不想要抓呢?有几个人看到年轻的男女,心不生起爱变的呢?又有几个人不想有好的名誉,想来表扬自己?有几个人不想吃好的饮食,睡好的房间、床铺,图舒服的享受呢?这些五欲在我们心理上是修行的障碍,我们应该排除它。如何排除它呢?我们自己先来考验自己一下!

  第一、多贪众生不净观:我们看我这个身,对五欲的追求,只不过是让我的身体得到某一种程度的满度。再看看这个身体,值不值得我们来为它那么操心,甚至为它造罪?昨天我们也讲过,身体的形成只不过是四大、五蕴的假合体。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不实在、不可靠的东西。它本身是非常污秽、混浊的,并时时流出恶臭的排泄物。所以无量寿经上说:我们人,追查来源,最初就是父精、母血,是种子不净。长大了以后,我们所吸收的饮食在肚子里面就变成粪便,臭秽不堪。再说,我们身体会排泄许多汗水。几天不洗澡的话,就臭不可闻了。所以这一堆血肉,假定一口气不来了,像夏天天气热,不要一天,就会发臭。这样检查以后,知道我们的身体是这么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再想:是否值得拼命地为它营谋,为它起惑、造业?那是太不值得了,也太愚痴了!所以贪心太重,就要修不净观。

  常这么想,常常注意这一方面,这就叫做“修观”。要常常由根本上去了解我们身体的不净。了解了这种青况之后,欲念自然就可以减少了;由减少就可以摆脱自我的贪心,可以渐渐地彻底排除它。不过这不是一天的功夫,而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这方面去想、去观,才可以彻底把贪心除去。

  第二、多嗔众生慈悲观:嗔恨心多的众生要修慈悲观。嗔恨心的人,是受不了人家的语言批评或面色的侮辱。可是我们要以慈悲心原京那个君之于我的对方,不要起反抗心。主要是,要知道他那样地侮辱我,目的何在。世间的人大部分都希望“扬己抑人”,把别人压下去,我才能出头。这种心理是个最愚痴的,也是最幼稚、最可怜的心理,所以我们不要与他计较。修道的人,把精神、气力,都要用在道业上。那里有这个闲功夫,去与人计较长短高低呢?我们可怜他、原谅他是愚痴无知的。慢慢地就不会为一点小事跟人家计较,常常有原谅他人的心。佛陀说过:别人欺侮我们,如果不理他的话,则等于“逆风扬尘”。我们站在上风的地方。他所扬出去的灰尘不但坌污不到我们,相反地,灰尘反会吹向他自己。这也是比喻一个人的愚蠢。又有人怨天不公,向天吐口水。他向天吐口水时,一定要把头仰起来,口水才能吐向天上。结果,口水污不到天,反掉到自己的脸上了。所以我们对外来的侮辱、打击,要以这种心来承受。最后的结果呢,受损的是那个无理取闹的人。假如你与他计较的话,那你就与他一样愚痴,也一样动了烦恼,一样蒙受到精神,甚至于名誉、物质的损失。有人打官司,往往是因为不能忍一时之气。

  以前有一位在朝的大官,有个儿子留在家里当家,家里非常富有。邻居人家是个穷人,穷人就常常想去占点有钱人家的便宜。因为他们的土地是毗连的,所以穷人耕田的时候,常常有意无意地多耕一点土地到自己那边去。这个富家的儿子看到,在心里常常跟他过不去。但是这个穷人并不因为他的抗议,而去除他的贪心。最后穷人要在他们土地交界处筑一道墙,以为两家的疆界。筑墙的时候,那墙基就打在那有钱人家的土地上。有钱人的儿子就放不下,当时又没有警察来作公正的栽定,他就写一封信请示他的父亲,应该怎么交涉。他父亲给他一封回信,信中是一首诗:“万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说,由万里迢迢那么远的地方,你寄一封信来,只不迥是为了一道墙。其实又何必去人家计较呢?他筑墙占了一些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就让他三尺,我们还让得起。何必那么计较呢?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并吞六国,囊括天下,可以说是一个贪心到了极点的暴君。他所筑的万里城还存在著,但他人呢?早已不在了。所以说,跟别人斤斤计斩,没有意思,让别人一点,也没有关系。倒是当年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筑下那座墙,想不到却给大陆政府留下一笔财产。他们把外来观光客带到万里长城去参观,可以赚到一笔可观的外汇呢!而秦始皇当年所造的地下陵寝,犹如地上宫殿一样,现在据说也被他们挖掘了,所收藏的珠宝,也被他们那些收藏家拿去卖了。里面收藏著很多古物、古董,也变成了他们的资产。这些都是秦始皇当时连做万都没想到的事情。所以我们要能够看破、放下,让人一点,大家彼此处得和谐亲善,人生也就显得很有意义。所以说,多嗔众生要修慈悲观、发慈悲心。

  第三、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愚痴的众生要修因缘观。愚痴的人,就是不明事理,不知因果;事理、道理,他也搞不清楚。这就要修佛法的因缘观。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各种因缘、条件的组合而成。要让他明白这个真理,所以我们彻底研究这个道理,多注意经典上的说明。或者有时候利用讲开示的时间,向大家介绍。因缘生万法这个道,是佛陀最有价值的一个创觉。其他的宗教是没有这分财产的。他们到现在还在抱著那迷信的说法,说天地万物全都是上帝造的。有思想、有知识的人,听了以后,不觉得会好笑,说这是幼稚。我们佛教讲一切的生活,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一点我们超过一切的宗教,这是很科学的真理。所以我们以这个理论来对治众生的愚痴,只怕不用心,不用思想、不用心去注意听、注意看。什么事情都可以学得会,只怕你不肯学习,那就一辈子也学不会,所以要去了解这个真理。因此愚痴心偏重的众生,佛陀就他们修因缘观。

  第四、多散众生数息观:多散乱的众生要修数息观。多散乱的众生,就是心神不定,不论有事、无事,总是喜欢东奔西跑。这种人修道,是不易成功的。那么要对治这种散动的毛病,要用什么方法呢?佛陀教他们修数息观。数息观的修法,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数呼就不数吸,数吸就不数呼;由一数到十,再由十倒数到一。这样周而复始地数著呼吸,乱心系数而渐渐渠中,叫做数息观。这个方法,因为将心系在数息,所以散乱的心就会收回来。因此患有散乱心病的众生,佛陀就教他们修数息观,以对治之。

  第五、多障众生念佛观:障就是业障。业障多的众生,生活多不自在,苦恼重重。这样的众生就要修念佛观来对治之,因为念佛可以消除业障。念佛、拜佛,是消除业障最好的方法。说起业障,每个人都有,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没有机缘接受佛法的真理。我们所作所为,总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在所难免,以致罪过多而福德少,形成许多业障,使我们身心不得自在。所以我们接受了佛法真理以后,就要扩大我们的心胸,多忏悔、多念佛、多拜佛,一直到这恼人的业障消除了,才能顺利地进入修道之路。要不然,往往刚开始进入佛门,就会发现到,不吃斋还好,吃了斋,毛病也多了;不念佛还好,念了佛,却样样不顺利。他不知道这是业障,反而说,他不适合修行。其实呢,那就是业障在作祟,那个业障让你不能学佛。因为多生多世的冤业、恶业,总是要报应的。当你糊涂的时候,它晓得你不会成功,它就不怕,所以不会来找你。你一发心修行,它就怕没有机会来报复了。所以趁你发心修行的时候,就要来讨回公道,讨回宿债。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因此,念了佛以后,如果发生了病痛,或不如意,不但不要退心,而且还要更多精进,加强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仗佛的力量,才能够把宿债和业障消除,如此一来,就可以走上平坦的修行康壮大道。

  我们认真修行以上五种观心的法门,就可以减轻心理上的执著、妄想、分别,也可以真实地迈向菩提道。但是修好了这五停心观以后,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些叫做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个科目,是我们修行必须知道的方法。其详细的内容,在先师祖南公老人所著的“阿弥陀经讲话”中有解释,大家可以去翻看、参考。

  “四念处”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安住于四种道业上。要怎样才能安住呢?有四种观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就是不净观。观受是苦,就是我们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快乐的时候少,痛苦的时候少。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