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嚴大疏二十卷、隨疏演義鈔四十卷。糾正慧苑之偏失,重振華嚴之宗風。助般若叁藏譯四十華嚴,並爲之作別行疏四十卷。另有華嚴懸談、法界玄鏡、華嚴略策、華嚴綱要、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五蘊觀、叁聖圓融觀門等。證師身曆九朝而爲七帝門師,時人尊爲華嚴菩薩。住世一○二載。他的傳人是圭峰山草堂寺宗密大師(七八○-八四一)。果州西充人,少通儒學。出塵後,先從荷澤學禅,後潛心圓覺經,深達義蘊,著大小鈔,以疏其義。讀清涼疏鈔,精勤吟味,大有所悟,乃宗崇華嚴,並于澄師執弟子禮。著有華嚴心要注、新華嚴經合論、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華嚴原人論及禅源諸诠集都序等十數部。倡禅教合一說。人尊之爲華嚴五祖。值會昌之亂,佛教因而衰微,華嚴宗脈亦不絕如縷。
叁、華嚴宗的教判
華嚴宗以五教十宗,判釋如來一代時教。五教是依佛經所诠法義的淺深,把佛一代所說教相,分爲五類,如華嚴一乘教義章說:“就法分教,教有五類。”又華嚴經探玄記說:“以義分教,教類有五。此約義分,非約時事。”五教的分類是: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內分相始教和空始教),叁、大乘終教,四、大乘頓教,五、一乘圓教。
十宗是依佛所說的義理,區別它所據以立論之所宗崇,分爲十種,如五教章及探玄記說:“以理開宗,宗乃有十。”這是由于五教(經論)所诠的義理,因衆生的機類不同,從而各自所尊,所崇各異,所以開作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叁、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想想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茲將五教、十宗攝義,略釋如下:
五教
一、小乘教 也叫作愚法二乘教。這是對那不堪接受大乘教的小乘根機的衆生,所說的教法。它所依的經,以四阿含及提胃經爲主,律依十誦、四分及僧祇爲主,論以婆沙、俱舍、發智、成實爲主。所謂愚法,就是此教只明人空,不明法空。縱然有時少談法空,但也不甚明顯。又此教祗依六識、叁毒,建立染淨根本,未達大乘法理的廣大境界。揀非菩薩乘,而命名爲小乘。
二、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是對從小乘始入大乘,而根機尚未純熟的衆生所說的教法。也可以說,這是大乘的初門。對後面的終教,而叫它做始教。于中又有空始教和相始教的分別。空始教依般若等經,中、百、十二門等論,爲所依經論。此教以破相遣執爲宗旨,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空始教。相始教以解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論,爲所依經論。主張衆生根性,有五種不同。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的兩種根性,不能轉入大乘而成佛。說人法二空,真如凝然不變。廣談法相,少及法性;縱說法性,也攝在法相之列。又此教但在生滅事相上,說阿賴耶緣起,所以叫它爲相始教。
叁、大乘終教 終教乃大乘的終極之教,亦名實教。又因此教主張,二乘根性及一切有情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終教。此教以楞伽、楞嚴、密嚴、勝鬘等經;起信、寶性等論,爲所依經論。說真如具生滅、不生滅二義,隨緣而生萬法,森羅萬象。體即是真如,理事圓融,性相不隔。多談法性,少及法相,縱說法相,亦會歸性。所說皆盡諸法實理,故名實教。
四、大乘頓教 頓者,此教修證,皆一時頓成,不落漸次。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頓修頓悟的教門。離言說,離心緣,一時頓解,一念頓成。所謂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故謂之爲頓。此教不說法相,祗辦法性。無八識、二無我之差別;亦無五法、叁自性的葛藤。不立斷證階位,隨時就路還家。維摩經等所說,可謂此教教義。此不同于漸次修成的始、終二教,亦有異于圓明具德的一乘圓教。清涼國師以爲,它頗近于禅宗,故本宗特別立之爲一教。
五、一乘圓教 這是一個圓融無礙,圓修、圓證的教門。此教依華嚴宗義,說性海圓融,相即相入。緣起無盡法界,彼此互不違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十信滿心,即攝五位而成正覺。所以獨享一乘圓教之名。
十宗
一、我法俱有宗 已入佛法的人天乘認爲,我、法俱有實體。小乘中的犢子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法上部、賢胄部等派屬之。彼立叁聚法,謂有爲、無爲聚,及勝義我。然此一部,諸派共斥,呼爲附佛法之外道。所以把它叫作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無宗 小乘佛教中說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等部派,屬于這一宗。此宗說諸法,五種所攝──一、心,二、心所,叁、色,四、不相應,五、無爲。主張萬法的存在是實有的,主觀的我是沒有的,故名法有我無宗。
叁、法無去來宗 諸法過去及未來的體、用,都不存在,惟有現在的有爲諸法及諸無爲法,是實有的。此乃大衆部的主張。他如雞胤部、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飲光部及根本化地部等部派,也同具此思想。
四、現通假實宗 此乃說假部所立之宗旨。此部認爲,過、未之法,總無實體;而在現在有爲法中,在五蘊者爲實。因爲它直接以一切物質爲色,以一切領納心爲受,乃至以一切心王爲識,所以是實。在十二處、十八界者爲假。因爲六根、六塵,是相對的假法,並不直接舉示諸法。相對而非絕對,所以是假。十八界也是一樣。故名現通假實宗。成實論及其他經部別,亦持此說。
五、俗妄真實宗 此爲說出世部及其末計等所持之主張。他們認爲,世俗法是虛妄的,出世法才是真實的,因爲世俗法由顛倒生,而生世法非由顛倒生。換言之,世谛是妄,真谛是真,故雲俗妄真實宗。
六、諸法但名宗 此乃小乘部派中一說部等所立之宗旨。他們認爲,一切諸法,唯有假名,都無實體。因爲有世間法,必有出世間法,相對法故。世間既然是虛妄,出世間亦無實體,相對法故。相對之法,自無實體,故名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全屬小乘教。
七、一切皆空宗 此爲五教中的始教(空始教)。在無相大乘思想中,不論有漏或者無漏,當體均都是空無自性。般若經及叁論,爲此宗立論的依據。一切諸法,生即無生,從緣起故,悉皆真空。故名一切皆空宗。
八、真德不空宗 此爲五教中的終教。此教主張,一切諸法,唯是真如。真如具足無量性功德。真、妄、染、淨,一切諸法,莫不皆由真如緣起,故名真德不空宗。又以真如之理,萬有之事,無礙镕融,澄觀又稱它爲空有無礙宗。
九、相想俱絕宗 此乃五教中的大乘頓教。相是指所緣的境相,相是能緣的心想。此教主張,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泯所緣的境相,絕能緣的心想,直顯法性,故名相想俱絕宗。
十、圓明具德宗 此乃五教中的圓教。此教主張,性海圓明,備具衆德,無盡緣起,一多相即,主伴具足,事事無礙,故名圓明具德宗。澄觀則稱之圓融具德宗。
四、結語
五教與十宗,俱從華嚴教海所诠法義開出。其相互關系,前六宗含愚法小乘教;後四宗,則一切皆空宗屬大乘始教,真德不空宗屬大乘終教,相想俱絕宗屬大乘頓教,圓明具德宗屬大乘圓教。就十宗之創設而言,杜順初祖,五教止觀中,第一門雖有法有我無門之小乘教,但未配宗。至叁祖賢首國師,方開五教爲十宗,故十宗乃賢首所首創。尤其十宗中之八、九、十叁宗,實爲華嚴特有的判法,不可不知。
華嚴思想教判之殊勝價值
一、前言
佛教教主釋迦世尊入滅之後,所遺聖教,原本一相一味。後經數百年的衍化,由上座、大衆兩部,發展成本末二十部。此爲曆史所謂的部派佛教時期。至四、五百年期間,有無著、世親兄弟出,依深密經等思想,開展出有部大乘佛教。六、七百頃,有馬鳴、龍樹菩薩應世,據般若經等思想,發展出中觀學派,稱爲無相大乘佛教。有部大乘佛教,經戒賢傳我玄奘大師,創中國大乘法相唯識宗;無相大乘,經我吉藏大師,開創成爲中國的叁論宗。中國佛教除上述空、有兩宗外,更有杜順大師等,依大方廣佛華嚴經,創立之華嚴宗,判釋如來一代時教,爲叁時五教,主伴圓融,理事無礙。成爲修學佛法者,最極肯要的指導原則。以其統含性、相、空、有,權實大小之教義也。茲將華嚴思想教判之殊勝價值,簡介如下。
二、華嚴思想的殊勝價值
佛陀自內證的境界,是遠超過我們思慮的範疇,言說亦不能及。這叫做“性海果分不可說”。可是佛陀慈悲,應機施教,在無相法中,炳現萬象;于無言說境中,圓音頓演。所以當初佛在菩提場內,正覺始成之際,爲普賢第四十二位法身大士,開示了一乘圓頓的根本*輪。這叫做“緣起因分可說”。在緣起因分可說的情形之下,複更生出各種義門,演成無量的教法。對于上根利智的頓機者流,說出圓融無礙、一乘不共的法門。這叫做“別教一乘”。而對于中、下二種根機者流,說出開權顯實、會叁歸一的依本起末法門,引之漸入圓教,這叫做“同教一乘”。那麼,在這個同、別二種教判裏面,華嚴宗乘的學者們,特別崇重“別教一乘”的殊勝。這是華嚴判教的第一個特質。其次,在五教十宗判釋裏面,特別強調“一乘圓教”的殊勝,則是華嚴判教的第一個特質。最後在本、末二教判釋裏面,特別推尊稱性直談的本教的殊勝,約化儀而對辨本末時,將華嚴經視爲根本*輪。除了華嚴之外,再沒有什麼可以叫做“本教”的東西了。這是華嚴判教的第叁個特質。以上叁點是從判教的立場上,所顯出的華嚴殊勝的價值。
其次,我們再從教理方面來看。華嚴經是佛陀海印叁昧中一時炳現的無上法。“海印”是以譬喻而表示毗盧遮那世尊大覺的內容。蓋毗盧世尊大覺果海,是物我一如的,也就是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借用大乘起信論的話來說:“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此究竟的覺悟,是即大覺。這個大覺的當體,也就是“一法界心”…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