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這個絕對的一法界心中,所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一切無量無盡的現象,都能夠同時現出來,如大海上的風平浪靜時,天際的衆星,無不印現。在毗盧世尊的大覺心海中,一切萬有,無不印現。華嚴經的內容,就是描述著佛陀所印現的諸法實相境界。佛陀海印叁昧中的實相境界,微妙不可思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圓融無礙。而此無礙,不惟是理事無礙,而且更進一步達到了“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華嚴法界緣起論的究竟,可以說,就是“事事無礙論”。事事無礙論又可以稱之爲“現象絕對論”,或名之爲“現象圓融論”。這現象絕對論並不是唯物論,也不是一般的唯心論,同時更不是一元論,因爲它主張“一即是多故”;又不是二元論,因爲它主張“多即是一故”;當然也不是多元論,因爲它主張“一多相即故”。無以名之,名之爲“一真法界論”。這個一真法界論,也可以說,它是“如實知見的一心宇宙論”。換句話說,它是佛陀海印叁昧中的“一心妙有論”。這個“一心妙有論”,乃是“現象絕對論”的根本要義全部內涵。
那麼,甚麼叫做“海印叁昧”呢?其麼叫做“一心”呢?關于海印叁昧的意義,我在上面已經講過了,下面應該要說一說“一心”的意義。
叁、一法界心的哲理
心的自性本來是不可得的。因爲這一法界心,原是宇宙、生命的本體。它盡可具有著無邊的微妙勝用,但是絕無實體可資捉摸。它那無比靈活的(神變難測的)微妙勝用,是超越空間和時間的,也就是經論所常說的“空”和“無”的思想。可是這絕對的“空”和“無”的思想,也就是絕對的有與實的思想。換言之,“一法界心”是“有”、“無”相即的,動、靜一如的,妙用無邊的。因之,此一法界心是即事即理、相即相入而圓融無礙的,與天地以同庚,隨萬象而存在。換言之,具體的萬象本身,即是此一心的現象。萬象即是一心,故稱之爲“一法界心”。華嚴世界觀的根本原理,盡在此“一法界心”之所含攝。
“一法界心”原無本質(實體)可言,祗可以說,它是如實空性的一種自覺作用。這個自覺作用的種種型態,也可稱之爲眷屬叁昧。由此可知,“諸法空性”有甚深的自覺作用,種種境界(世界)是此空性,經由自覺作用,種種境界(世界)是此空性,經由自覺作用所幻現出來的各種具體現象。而此之諸法空性,並不是事物的否定,而是無自性(無實體)的意思。無實體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的意思,也就是無常法的意思,而無常法又是幻相性的、遷流不住的生命的意思。遷流不住的生命本身,是最究竟的因緣法。因緣法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無實體的虛幻狀態(如幻如化的狀態)。“因”與“緣”是相對性的。“因”本身有“無盡”的因緣,“緣”本身也有“無盡”的因緣。這個無盡發展起來的因緣世界,乃是宇宙萬有的實況。在無盡緣起的根源裏,有一種相即性原理在作用,那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是平等性的。而這個“一切”,它是差別性的。平等性是全體性,差別性是個別性,而每一事物都有這個全體性與個別性。在物理的空間及時間的原則之下,一切事物似乎不能夠相即相入,因爲有質礙的關系。但如將時間、空間的物理界限撤銷,站在“緣起性空”的理性立場,由于無形象的一法界心來融會作用,即能呈現出一多相即、大小相融的微妙境界。即一夜之夢,飛行百年;一尺之鏡,見千裏影;一毛孔中,能容入叁千世界,乃是這個一法界心全體大用的具體表現。
一法界心是無實體的,是非有、非無的,同時也是亦有、亦無的。因爲心有超越性,所以非有;但心又有內在性,所以非無。這個狀態,只好說是一種“中道”的象征,而此中道的象征,是以“諸法空性”爲自性的一種覺體。“諸法空性”即是覺性,是表示因緣法本身有覺性的意思。因緣法是現實萬象的本性。因緣法有覺性,是表示萬象有覺性的意思,而萬象有覺性,是表示自覺作用的普遍性,同時也是表示吾人意識的自覺作用,並不是單純的主觀性,而是具有無盡的客觀性。因此,吾人主觀上的智慧源出于“一法界心”。一切現象,均由此“一法界心”展現,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此義甚深,不可說不可說(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所以佛在演說此華嚴經以前,先入海印叁昧,然後從其智海流演妙法。這就是“一心法界”的不思議境界。
站在如上萬法根源的“一法界心”的境界來看,萬法無自性,心與物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但此“一法界心”能顯現一切色相,猶如工畫師。可是工畫師本身,他也不能自知其畫作之心。一切萬象,其性亦然,只是如是如是地在顯現一切色相而又各各不相了知。大經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唯是一心轉。”吾人現前的一念“心”,也是一真法界的分顯心,所以它能夠究竟圓融無礙。大經雲:“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各各不相知,妄心分別有。其實無所有。是一切萬法,但有假言說。”這是華嚴經明法品所指示的宇宙萬象的究竟狀態。一切皆無自性,皆是離開“有”、“無”兩邊的中道境界。而“各各不相知”是表示,現象界各自具有絕對特質的意思。這個無性而且又是絕對特性的世界,是有、無相即,一切如如、真空妙有的一真法界的境界。此境界,只可說是絕對的一法界心。在這法界緣起的真理之下,一切現象都都在發揮著它的個別性(特性)及其全體性,故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差別即是平等,平等即是差別,圓融無礙。由此法界妙心而幻生萬物。因之,煩惱與菩提、超越與存在、主觀與客觀、必然性與自由性,均能相即相入而無礙。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即是從此“一法界心的哲學”而展開出來的。
由此“一法界心”而緣起萬法事相,叫做“性起”。這性起與一般所說的緣起,意義又稍有不同,即:緣起是待他緣而生起,例如中觀論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思想說法;而性起乃不待他緣,則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假如自性根本不具此性德,即使他緣具備,亦不得生起。本來不改名“性”,由“性”顯“用”,稱之爲“起”。這是探玄記第十六卷裏,解釋華嚴經性起品所標示的性起的意義。所以華嚴的法界緣起論,實在應該是一種法界性起論,而此性起的“性”,當然也是原無自性的空性,並不是實體的自性,故不違背性空的原理。同時,事事無礙的根本原理,也是從此性起而來的妙談。上來所說,是從一法界心的立場,所建立的華嚴思想原理的蠡測。
四、華嚴是佛法的大本
再從佛教教思想史上看,華嚴宗是成就了佛法大本的宗派。即: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是在于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無常”是表示因緣變化的緣起法,而華嚴法界緣起論,是此無常法(緣起法)的教理系統的大成就。“無我”是無自性(空)的意思。華嚴思想是經由此“無我”(空)的思想,而表現出佛陀自內證的妙有境界的。事事無礙乃是這妙有境界的極致。緣起法(無常)即是實相法(無我),所謂“因果緣起,理實法界”,是賢首大師的華嚴經觀。這是充分表示著華嚴經爲佛法大本的意思。其次,從“苦”與“涅槃”二句來看,華嚴經處處設有圓融無礙的大行,以破各種煩惱及固執。以苦練行,不以苦爲苦,甚至將苦轉爲安樂,以得解脫,是華嚴修行的大本。同時以種種叁昧,而表示佛陀心內自證的各種境界,終于歸納爲佛海印叁昧的大覺境界,是涅槃思想的極致。所以華嚴思想是秉承佛陀苦、空、無常、無我及涅槃寂靜的思想,而加以發揚光大的。所以說,華嚴是佛法的大本。以信、解、行、證而組織華嚴經的思想,是華嚴宗的殊勝方法。因之,華嚴經是最綜合性的我佛根本大*輪。
五、結語
基于上面各項的敘述,吾人已知華嚴思想的殊勝價值(判教上的價值)、一法界心的哲理(教理上的價值)和華嚴爲佛法大本(思想史上的價值)叁點內容。由此叁點來看,吾人可知,華嚴是值得研究、值得推廣的最有價值的佛法教義。關于這一點,本人很希望這次與會的──各國華嚴學的專家們,今後能夠繼續研究華嚴的思想,發揚華嚴的教義。我及日、韓諸國都有許多很有價值的華嚴學的資料。如能將此寶貴的資料,提供給世界各國的學者們研究、發揚,使華嚴圓音響遍塵刹,則功德無量矣。
宗密大師的禅教合一說探微
經教是指示趨向正覺的藍圖,禅觀乃求取證悟佛果的方法。兩者原是相輔進行而不可偏發的。淺識者不察,往往沖突。講教者譏參禅人,爲說大話的狂者;參禅人輕講教者,爲鑽故紙的書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其實都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良以講教者如不能悟明心地,則循文數墨,成了依文解義的叁世佛怨者而不自知;參禅人如不能通曉教理,則其悟假悟真,徹不徹底,亦無法驗其成果。因此,古德嘗喻教理如眼目,禅觀如雙足,相互依恃,安抵前程。一有偏廢,兩不得益,且遭錯失。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有鑒及此,發大悲心,運無漏智,著禅源諸诠集都序一書,以調和此一不必要的沖突,亦以糾正此一嚴重的錯失。
圭峰宗密大師者,我國華嚴宗之傳人也。他接的是華嚴四祖清涼澄觀的法。他以華嚴圓融無礙、法界緣起的超特思想,來闡述禅與教的基本原理,從而融合之,使學者徹知禅教互相發明的重要性。他的此一立說,是有其超越時代的價值的。
我國近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方東美博士曾經說過:“華嚴宗是中國大乘佛法中,思想體系最笃實、最圓融的宗派。它代表了中國人智慧之高超與謙和。此宗派傳至五祖圭峰宗密(七八○-八四一)時,可說是它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狀態。”宗密大師一方面著禅源诠集都序,使華嚴宗義,與禅宗思想相接合,另方面著原人論,批判儒、道二家及佛家各宗派之思想,然後站在真心的立場,以統攝會通各家各宗要義。這是…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