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在这个绝对的一法界心中,所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一切无量无尽的现象,都能够同时现出来,如大海上的风平浪静时,天际的众星,无不印现。在毗卢世尊的大觉心海中,一切万有,无不印现。华严经的内容,就是描述著佛陀所印现的诸法实相境界。佛陀海印三昧中的实相境界,微妙不可思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而此无碍,不惟是理事无碍,而且更进一步达到了“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华严法界缘起论的究竟,可以说,就是“事事无碍论”。事事无碍论又可以称之为“现象绝对论”,或名之为“现象圆融论”。这现象绝对论并不是唯物论,也不是一般的唯心论,同时更不是一元论,因为它主张“一即是多故”;又不是二元论,因为它主张“多即是一故”;当然也不是多元论,因为它主张“一多相即故”。无以名之,名之为“一真法界论”。这个一真法界论,也可以说,它是“如实知见的一心宇宙论”。换句话说,它是佛陀海印三昧中的“一心妙有论”。这个“一心妙有论”,乃是“现象绝对论”的根本要义全部内涵。

  那么,甚么叫做“海印三昧”呢?其么叫做“一心”呢?关于海印三昧的意义,我在上面已经讲过了,下面应该要说一说“一心”的意义。

  三、一法界心的哲理

  心的自性本来是不可得的。因为这一法界心,原是宇宙、生命的本体。它尽可具有著无边的微妙胜用,但是绝无实体可资捉摸。它那无比灵活的(神变难测的)微妙胜用,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也就是经论所常说的“空”和“无”的思想。可是这绝对的“空”和“无”的思想,也就是绝对的有与实的思想。换言之,“一法界心”是“有”、“无”相即的,动、静一如的,妙用无边的。因之,此一法界心是即事即理、相即相入而圆融无碍的,与天地以同庚,随万象而存在。换言之,具体的万象本身,即是此一心的现象。万象即是一心,故称之为“一法界心”。华严世界观的根本原理,尽在此“一法界心”之所含摄。

  “一法界心”原无本质(实体)可言,祗可以说,它是如实空性的一种自觉作用。这个自觉作用的种种型态,也可称之为眷属三昧。由此可知,“诸法空性”有甚深的自觉作用,种种境界(世界)是此空性,经由自觉作用,种种境界(世界)是此空性,经由自觉作用所幻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现象。而此之诸法空性,并不是事物的否定,而是无自性(无实体)的意思。无实体是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的意思,也就是无常法的意思,而无常法又是幻相性的、迁流不住的生命的意思。迁流不住的生命本身,是最究竟的因缘法。因缘法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无实体的虚幻状态(如幻如化的状态)。“因”与“缘”是相对性的。“因”本身有“无尽”的因缘,“缘”本身也有“无尽”的因缘。这个无尽发展起来的因缘世界,乃是宇宙万有的实况。在无尽缘起的根源里,有一种相即性原理在作用,那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是平等性的。而这个“一切”,它是差别性的。平等性是全体性,差别性是个别性,而每一事物都有这个全体性与个别性。在物理的空间及时间的原则之下,一切事物似乎不能够相即相入,因为有质碍的关系。但如将时间、空间的物理界限撤销,站在“缘起性空”的理性立场,由于无形象的一法界心来融会作用,即能呈现出一多相即、大小相融的微妙境界。即一夜之梦,飞行百年;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一毛孔中,能容入三千世界,乃是这个一法界心全体大用的具体表现。

  一法界心是无实体的,是非有、非无的,同时也是亦有、亦无的。因为心有超越性,所以非有;但心又有内在性,所以非无。这个状态,只好说是一种“中道”的象征,而此中道的象征,是以“诸法空性”为自性的一种觉体。“诸法空性”即是觉性,是表示因缘法本身有觉性的意思。因缘法是现实万象的本性。因缘法有觉性,是表示万象有觉性的意思,而万象有觉性,是表示自觉作用的普遍性,同时也是表示吾人意识的自觉作用,并不是单纯的主观性,而是具有无尽的客观性。因此,吾人主观上的智慧源出于“一法界心”。一切现象,均由此“一法界心”展现,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此义甚深,不可说不可说(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所以佛在演说此华严经以前,先入海印三昧,然后从其智海流演妙法。这就是“一心法界”的不思议境界。

  站在如上万法根源的“一法界心”的境界来看,万法无自性,心与物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但此“一法界心”能显现一切色相,犹如工画师。可是工画师本身,他也不能自知其画作之心。一切万象,其性亦然,只是如是如是地在显现一切色相而又各各不相了知。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唯是一心转。”吾人现前的一念“心”,也是一真法界的分显心,所以它能够究竟圆融无碍。大经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各各不相知,妄心分别有。其实无所有。是一切万法,但有假言说。”这是华严经明法品所指示的宇宙万象的究竟状态。一切皆无自性,皆是离开“有”、“无”两边的中道境界。而“各各不相知”是表示,现象界各自具有绝对特质的意思。这个无性而且又是绝对特性的世界,是有、无相即,一切如如、真空妙有的一真法界的境界。此境界,只可说是绝对的一法界心。在这法界缘起的真理之下,一切现象都都在发挥著它的个别性(特性)及其全体性,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差别即是平等,平等即是差别,圆融无碍。由此法界妙心而幻生万物。因之,烦恼与菩提、超越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必然性与自由性,均能相即相入而无碍。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即是从此“一法界心的哲学”而展开出来的。

  由此“一法界心”而缘起万法事相,叫做“性起”。这性起与一般所说的缘起,意义又稍有不同,即:缘起是待他缘而生起,例如中观论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思想说法;而性起乃不待他缘,则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假如自性根本不具此性德,即使他缘具备,亦不得生起。本来不改名“性”,由“性”显“用”,称之为“起”。这是探玄记第十六卷里,解释华严经性起品所标示的性起的意义。所以华严的法界缘起论,实在应该是一种法界性起论,而此性起的“性”,当然也是原无自性的空性,并不是实体的自性,故不违背性空的原理。同时,事事无碍的根本原理,也是从此性起而来的妙谈。上来所说,是从一法界心的立场,所建立的华严思想原理的蠡测。

  四、华严是佛法的大本

  再从佛教教思想史上看,华严宗是成就了佛法大本的宗派。即: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是在于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无常”是表示因缘变化的缘起法,而华严法界缘起论,是此无常法(缘起法)的教理系统的大成就。“无我”是无自性(空)的意思。华严思想是经由此“无我”(空)的思想,而表现出佛陀自内证的妙有境界的。事事无碍乃是这妙有境界的极致。缘起法(无常)即是实相法(无我),所谓“因果缘起,理实法界”,是贤首大师的华严经观。这是充分表示著华严经为佛法大本的意思。其次,从“苦”与“涅槃”二句来看,华严经处处设有圆融无碍的大行,以破各种烦恼及固执。以苦练行,不以苦为苦,甚至将苦转为安乐,以得解脱,是华严修行的大本。同时以种种三昧,而表示佛陀心内自证的各种境界,终于归纳为佛海印三昧的大觉境界,是涅槃思想的极致。所以华严思想是秉承佛陀苦、空、无常、无我及涅槃寂静的思想,而加以发扬光大的。所以说,华严是佛法的大本。以信、解、行、证而组织华严经的思想,是华严宗的殊胜方法。因之,华严经是最综合性的我佛根本大*轮。

  五、结语

  基于上面各项的叙述,吾人已知华严思想的殊胜价值(判教上的价值)、一法界心的哲理(教理上的价值)和华严为佛法大本(思想史上的价值)三点内容。由此三点来看,吾人可知,华严是值得研究、值得推广的最有价值的佛法教义。关于这一点,本人很希望这次与会的──各国华严学的专家们,今后能够继续研究华严的思想,发扬华严的教义。我及日、韩诸国都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华严学的资料。如能将此宝贵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国的学者们研究、发扬,使华严圆音响遍尘刹,则功德无量矣。

  宗密大师的禅教合一说探微

  经教是指示趋向正觉的蓝图,禅观乃求取证悟佛果的方法。两者原是相辅进行而不可偏发的。浅识者不察,往往冲突。讲教者讥参禅人,为说大话的狂者;参禅人轻讲教者,为钻故纸的书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其实都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良以讲教者如不能悟明心地,则循文数墨,成了依文解义的三世佛怨者而不自知;参禅人如不能通晓教理,则其悟假悟真,彻不彻底,亦无法验其成果。因此,古德尝喻教理如眼目,禅观如双足,相互依恃,安抵前程。一有偏废,两不得益,且遭错失。华严五祖圭峰宗密大师有鉴及此,发大悲心,运无漏智,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书,以调和此一不必要的冲突,亦以纠正此一严重的错失。

  圭峰宗密大师者,我国华严宗之传人也。他接的是华严四祖清凉澄观的法。他以华严圆融无碍、法界缘起的超特思想,来阐述禅与教的基本原理,从而融合之,使学者彻知禅教互相发明的重要性。他的此一立说,是有其超越时代的价值的。

  我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方东美博士曾经说过:“华严宗是中国大乘佛法中,思想体系最笃实、最圆融的宗派。它代表了中国人智慧之高超与谦和。此宗派传至五祖圭峰宗密(七八○-八四一)时,可说是它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状态。”宗密大师一方面著禅源诠集都序,使华严宗义,与禅宗思想相接合,另方面著原人论,批判儒、道二家及佛家各宗派之思想,然后站在真心的立场,以统摄会通各家各宗要义。这是…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