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他的卓越之处。

  本文的重点是放在经教与禅悟融合不二方面来著论的,依宗密大师的主张,循其十大理由,以证教禅应该是一致的。兹分述于后:

  一、师有本末,凭本印末

  宗密大师云:“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今时弟子,彼此迷源。修禅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相即,正是经论之本意。今若不以权实之经论,对配深浅禅宗,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由此可知,经教与禅悟都出于佛陀。经教是佛所说的法,其目的在于启人实证与体悟,而禅宗所述之句偈,只作为标月之指的方便法门,旨在令众生识达心源。因此,两者实是相辅相成,互不相违。

  二、禅有诸宗,互相违反

  禅宗在当时有其三个主要派别:

  (一)息妄修心宗: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南侁(资州智侁[智诜]六○九-七○二)、北秀(玉泉神秀六○八-七○六)、保唐(无住七一四-七四四)、四阆、宣什,及稠那、天台(佛窟惟则七四六-八三○)等。其宗旨即谓众生虽本具佛性,但被无始无明所覆而不能见佛,故应时时拂式烦恼,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息调身,心注一境,渐渐忘息真显,才能见性。如北宗禅及天台止观等,即属于此宗派。

  (二)泯绝无寄宗:如石头(希迁七○○-七九○)、牛头(法融五九四-六五七)系统等是。其旨谓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而性自空寂。在平等法界中,佛及众生,皆是假名,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故应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无住生心,始名解脱。

  (三)直显心性宗:如洪州(百丈怀海七二○-八一四)宗及荷泽(神会六八二-七一三)宗。其宗旨为一切行为、言语,皆是真性全体的表现,依真性而立。华严经所谓“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即是此义。但因对此真性之把握不同,可分为洪州宗与荷泽宗。前者认为,吾人能语言、能动作,是源于本来的佛性而发出。只要了透本具自然之佛性,任运自在,即可解脱,不必造作起心修道,徒增烦恼。而后者则认为,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灵知不昧,而此空寂之知,即是汝之真性。心本自知,并不是藉缘而生,亦非依境而起。一切以无念为宗,证得无念知见。如此能断除罪业,进而增益悲智与功行。

  宗密认为,禅宗之三宗,可与华严之三教,相互印证,而会通为一。列表配对如下:

  一藏经论(三教) 禅(三宗)

  1.密意依性说相教(将识破境教)-息妄修心宗

  2.密意破相显性教-泯绝无寄宗

  3.显示真心即性教-直显心性宗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将识破境教):宗密大师说:“众生无始以来,法尔有八种识。于中第八藏识为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此八识外,都无实法。”(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接著,他指出此教与禅门息妄修心宗是相通的:“此教与禅门息妄修心宗而相扶会,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执;修心者,修唯识之真心,故同唯识之教。”(同上卷二)因此,此教可说是一种大乘法相教(唯识法相宗)的唯识哲学。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宗密大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无四谛,无智,亦无得,无业,无报,无修,无证,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无执,无著,而为道行。诸部般若千余卷经,及中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广百论等,皆说此也。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同。”(同上卷二)此教认为,一切皆空,可说是一种中观哲学思想,而与禅门泯绝无寄宗是的确相通的。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此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华严十回向品云:“真如照明为性。”华严出现品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此教可说是一乘显性教,与禅宗的直显心性宗是一致的。

  三、经如绳墨,楷定邪正

  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故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孙诒让编著“墨子闲话”,法仪篇)宗密大师亦云:“绳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禅,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中下根者,但可依师,师自观根,随分指授;上根之辈,悟须圆通,未究佛言,何同佛见。”(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吾人行事要有标准(法仪),作为衡量是非的准则。因此,判定禅的邪正标准在于经论,其意既深且明矣!

  四、经有权实,顺依了义

  吾人对于经的权实,应依佛意。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云:“佛教万代依凭,理须委示,师训在即时度脱,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妄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于意地,理现于心源。即信、解、修、证,不为而自然成就;经、律、疏、论,不习而自然冥通。”同理,禅家句偈,莫非布于把握佛意,以自证悟。如:“有问修道,即答以无修;有问成佛之路,即云,本无凡夫。”可以会矣。

  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

  宗密大师云:“西域诸贤圣所解法义,皆以三量为定:一、比量,二、现量,三、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远见烟,必知有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现量者,亲自现见,不假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诸经为定也。勘契须同者,若但凭佛语,不自比度证悟自心者,只信是泛,于己未益。若但取现量,自见为定,不勘佛语,焉知邪正?外道六师亲见所执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谓为正,岂知是邪?若但比量,既无圣教及自所见,约何比度?比度何法?故须三量勘同,方为决定。禅定已多有现、比二量,今更以经论印之,则三量备矣。”(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所谓现量,是一种直觉之知;比量是推理之知;佛言量是佛陀体悟之悟,以佛经论为主。勘察佛教的法义,以此三量为准则。因此,由此三量来看,不可勿视经论之重要性。

  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云:“凡修禅者须依经论,引取上界禅定,而于此界修习。修习成者,皆是彼禅,诸教具明,无出此者。如何离此,别说禅门?既不依经,即是邪道!”因此修禅的宗旨,不可违背经论之要意。

  七、法义不同,善须办识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云:“凡欲明解诸法性相,先须辨得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诠法,法即显著。如金随工匠等缘,作镮、钏、鋺、盏,种种器物,金性必不变为铜铁。金即是法,不变随缘是义,……以喻一藏经论义理,只是说心。心即是法,一切是义。故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此心随迷悟缘,成垢、净、凡、圣、烦恼、菩提、有漏、无漏等,亦只说此心垢净等时,元来不变,常自寂灭,真实如如等。……今时禅者多不识义,故但呼心为禅。讲者多不识法,故但约名说义,随名生执,难可会通。”在佛学中,法与义是一体的两面,如起信论以心真如(法)是体,心生灭(义)是相用,良以“心就是法,一切就是义”,两者是相辅相成,一而二,二而一的。而“教”与“禅”两者,都是阐述“法”与“义”的问题,自不可偏袒于某一方。

  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

  宗密大师认为,“心”之一字,具有四义:(一)肉团心:梵语纥利陀耶,如吾人身中之五脏心;(二)缘虑心:指八识而言,俱能缘虑自分境界;(三)集起心:只指第八藏识而言,梵语质多耶,此云集起──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真实心:梵语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就是真心或真如。前三者是属于相,其中第三者为一种离垢清净,而不是纯然的自性清净,后一者(真实心)是性,也是一种自性清净。因此,前三者是由于污尘染心而起的;如一旦破迷显悟,转识成智,则自性照如镜,虚灵不昧。

  九、悟修顿渐,言似违反

  六祖慧能大师云:“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宗密大师亦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者。诚者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论机。”(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因此,顿渐两者,并不矛盾,而只是视机(人的根机不同)而定。

  十、师授方便,须识药病

  谚语云:“药无优劣,对症者良。”亦可曰:“法无顿渐,对机者良。”根器上者,顿门接引之;根器下者,渐门接引之。这是师资传授的一种权宜之计。真正的禅,应该是顿渐互为发明。

  总之,佛性是诸佛万德之源,亦为禅门之源。华严大经一再明示:“菩萨于大方广佛一真法界,敷演万行因华,以严本性,令成一乘佛果。”宗密大师,他剀切地指示我们:“禅,佛心也;教,佛口也。岂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因为佛法是特重解行相应的,所以教禅合一的主张,是不容置疑的。

  华严纶贯略释

  复庵和尚的华严纶贯,是所有华严注述中,我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祗用去八千多字,却将一部浩如烟海般的华严经的大意,钩玄提要地给介绍出来了。读经的人们,祗要循著他的正确标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全经的脉络和旨趣。因此,我以为凡是想一探毗卢性海的佛子们,这部书,不可不读。

  我在莲华学佛园滥厕教席,第一届为同学们,讲完了华严经纲要之后,因为莲社已经决定改建,原想辞谢学园的教务。怎奈晓云…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